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潘梓年与他回忆中的《新华日报》

2019-04-28 14:09:02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下   作者:赵剑波

摘要: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或国民政府统治区(以下简称国统区)合法、公开出版的一份中央政治机关报。潘梓年是《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或国民政府统治区(以下简称“国统区”)合法、公开出版的一份中央政治机关报。潘梓年是《新华日报》的第一任社长、主要的创办者之一。在1937年的第四季度于南京开始筹备创刊《新华日报》之时,潘梓年就由周恩来指派、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以《新华日报》社长的身份,展开了为期9年左右的、最为艰难困苦的一段办报生涯。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当时的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华日报的回忆》一书,收录了潘梓年、吴克坚、熊瑾玎等撰写的14篇回忆文章。在这本书里,潘梓年以“新华日报回忆片段”为题,分别回顾了“新华日报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始终”“在恩来同志领导下”“反动阴谋一一破产”等三个方面的情况。应该说,潘梓年经历了整个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或者抗日战争后8年时期《新华日报》发展的全过程,见证并直接领导了这3000多天《新华日报》的编排、印刷、发行工作,以及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周旋、不屈不挠抗争的件件往事。而潘梓年回忆的这三个方面,则是那段时期《新华日报》最核心的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新华日报》的诞生、《新华日报》的领导与《新华日报》的抗争。本文也以这三个视角为观察点,依据潘梓年的回忆,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并简要揭示潘梓年与《新华日报》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新华日报》的诞生

  《新华日报》的诞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之一,但她的诞生并不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催生《新华日报》的决定性因素,是以周恩来为谈判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以潘梓年为社长的筹备人员艰苦而富有智慧的工作,以及中共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主张深受社会各阶层进步人士的同情而支持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国民党当局没有预料到的。

  周恩来选择潘梓年,要从潘梓年的经历说起。

  潘梓年189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一个书香世家。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腥风血雨中,他毅然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潘梓年在上海投入党的左翼文化工作中,在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1932年到1933年,潘梓年担任了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真话报》的总编辑。1933年5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捕。

  潘梓年出狱后,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休养便赶往上海,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接见了他。了解到潘梓年在左翼文化界的工作经验与成绩、党领导的报刊工作的经历后,周恩来要求他继续留在“白区”工作,发挥他的特长。周恩来第一次见到潘梓年,就向他交代了筹办《新华日报》的任务。《新华日报》中的灵魂人物周恩来与核心人物潘梓年,由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携手并进、共度时艰,开创党在“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伟大壮举。

  “报纸是于1937年10月在南京筹备的。当时反动派估计我们两手空空,而一切又都在它的严格控制之下,要出版一种日报是不可能的,因而口头允许,实际阻挠。不料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已机器、纸张,一应俱全;试版送审,使它大吃一惊。只好露出狰狞面目,横蛮地不准出版。”潘梓年回忆到。另一方面,时局也发生了变化,日军逼近南京,报馆的筹备工作只好撤退到武汉继续进行。

  报馆派人到湖北省政府申请注册登记时,被主办人员断然拒绝,即使拿出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邵力子的批文也不行。1937年12月21日冬至的前一夜,陈绍禹(王明)、周恩来、秦邦宪(博古)等与蒋介石会谈,其中一条是关于《新华日报》出版的事情。这次蒋松了口,表示“对此完全同意”。终于,《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正式出版了。这一天,恰巧是潘梓年社长的45岁生日。

  《新华日报》的领导

  《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时期,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长江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党报委员会,由陈绍禹(王明)、周恩来、秦邦宪、华岗、何伟、潘梓年、黄文杰组成。报馆设立董事会,由长江局直接领导。董事会人员包括: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陈绍禹为董事长。1938年9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据抗战形势变化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担任南方局书记。因此,周恩来担任《新华日报》董事长。

  实际上,《新华日报》从孕育的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周恩来的领导。在南京筹备期间,周恩来是中共在国民政府首都的最高领导,博古同志具体负责《新华日报》的筹办事务。武汉期间,陈绍禹虽是长江局书记、《新华日报》董事长,但周恩来是副书记、负责统一战线和宣传工作,还是长江局党报委员会的成员,《新华日报》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视线。只有“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大约1年左右,周恩来因骑马摔伤右臂赴苏联疗养,无法兼管。报纸创办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周恩来领导之下进行战斗”。

  周恩来对报纸的领导,包括宣传方针到工作方针,从采访到编辑、出版、发行,从人员骨干的遴选、培养到物质条件、生活的保障,从反封锁破坏到亲自出面向国民党当局的交涉,从开展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工作到重大新闻、言论稿件的撰写,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周恩来在重庆驻守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就有4年多、1500多天。但《新华日报》的同志总有“有恩来同志在”的感觉。只要周恩来在重庆,不管他的工作如何繁忙、时间如何紧张,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内向报馆的同志们传达、讲解中共中央新的指示和决议,哪怕是半夜。“这样就使我们感觉到自己是经常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不但是能够及时地纠正报馆工作的差错,而且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也就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新华日报》报馆的同志对周恩来的思想上、精神上的“依赖”可见一斑。周恩来是《新华日报》一切工作的“灵魂”。

  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最高层的领导成员之一,还亲自在《新华日报》上撰写稿件、刊发专论。据统计,周恩来在武汉、重庆等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包括题词、函电等,总计有108篇、24万余字。篇数之多、字数之多,仅次于同一时期的毛泽东同志。

  《新华日报》的抗争

  《新华日报》虽然是国民党当局准许出版的合法报纸,但是由于蒋介石根深蒂固的独裁思想,让《新华日报》出版仅是权宜之计,以应付全民抗日的形势之需。如潘梓年所言:“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的首都出版,在它完全是被迫同意的。反动统治没有一天不在想方设法把这个报纸扼死。”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允许你办报、不允许人看报;允许你出版、不允许你发行”的总基调下,《新华日报》9年1个月18天的每一刻,都是在与国民党当局的“抗争”中度过的。“抗争”的目的,就是要让《新华日报》这个中共的新闻舆论的“火种”,尽可能地在“国统区”、在全国抗日的后方或前线“燃烧”下去,发出光和热,照亮黑暗的反动统治下的社会生活,给民众的心田以希望。“抗争”是这一时期《新华日报》最珍贵的品质、是她的“政治、文化根基”。

  潘梓年在他的文章中特别回忆了《新华日报》抗争“联合版”的事例。

  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军对重庆实施了“五三”“五四”大轰炸。新华日报报馆与其他几家报馆的房子都炸坏了,影响了正常出版。国民党当局好似“幸灾乐祸”地找到了借口,由国民党宣传部出面,以机器、房屋、纸张等出版条件的困难为由,要重庆的各个报馆都临时停刊,开办一个重庆各报的《联合版》,在《中央日报》主持之下编辑发行。周恩来担心国民党当局会趁机扼杀《新华日报》,便指示潘梓年,要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叶楚伧表态出《联合版》只是一时的办法,必须确认截止时间。叶楚伧在《联合版》的协调会上表态联合出版时间为一个月。“到了联合版应当结束的时候,反动统治竟不让各报复刊。我们一方面团结也在想早日复刊的几家报纸坚决要求早日复刊外,同时还组织了报馆内的几个同志出一种油印的墙报,贴到城内城外许多要道的墙壁上。这样,反动统治企图扼杀新华日报的阴谋终于又被我们粉碎了,被迫同意《新华日报》在8月13日复刊。”

  需要补充的是,《新华日报》在被迫参加《联合版》期间,除了独创“墙报”的形式延续《新华日报》的独立出版、坚持自由言论外,还不顾国民党当局禁令,于1939年7月7日、8日、9日、12日,接连出了四期“七七特刊”,每期对开一大张。“七七特刊”这几天的稿件,要么故意“漏检”,要么即使被检查当局盖上“不准登载”的戳子,仍将送审前抄留的原稿付印,表现了极其顽强的抗争精神。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复刊这天,报纸又“抗检”出版了《追悼平江惨案烈士特刊》,文章文辞尖锐、激烈,对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阴谋进行了谴责。《新华日报》的“抗争”之势“牛气冲天”。

  结  语

  潘梓年是我国杰出的“红色新闻家”。他担任《新华日报》社长9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创新和实践红色党报于“国统区”内发挥新闻舆论作用方面、在传播中共的“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方面、在以媒体之职责辅助党组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在团结和引导爱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创作优秀的抗日文化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而非凡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是中国共产党、是周恩来同志缔造和成就了《新华日报》、发掘和培养了潘梓年等同志;也是一批以潘梓年为核心的优秀共产党员、情操高尚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通过不畏困难艰险、勇于抗争、出生入死的辛勤工作,创造了《新华日报》的辉煌历史、“新华军”的战斗气魄、逆势求生的新华精神。

  参考文献:

  ①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编:《新华日报70年1938.1—2008.1》,2007年版

  ②《新华日报的回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③《上海新闻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④周云之:《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选登·潘梓年传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⑥廖永祥:《周恩来与〈新华日报〉》,《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增刊

  (作者为《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