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精神与新时代新闻志向教育
2020-05-21 11:09:15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下 作者:周立华
摘要: 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与出版家,韬奋精神是其远大志向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晶,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学习韬奋精
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与出版家,“韬奋精神”是其远大志向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晶,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学习韬奋精神,挖掘其精神内核,追寻其新闻志向的践行足迹,对加强新闻志向教育、对广大新闻学子与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闻志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新闻志向教育:新时代的挑战与要求
新闻志向,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学子把新闻工作当作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事业,并为之努力拼搏的决心和抱负。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唯有在主观上与之相联系,并能热情献身之事务,方为志业。①新闻志向,需要新闻人将新闻工作视为志业,并为之热情献身、孜孜以求才能最终实现的。新闻志向是个人追求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需要通过专门教育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把握时代要求,立下奋斗决心,方能树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有着殷切期望。2016年11月7日,在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与获得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代表时,习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正确新闻志向”的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传媒技术的变革、舆论环境的复杂,都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与传媒生态变化、新闻业态变革,主动跟进,积极调整,搞好新闻报道,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反观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在经济环境与传媒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等现实愈发具象后,面对诸如技术变革的挑战、追求“10万+”的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在理想与现实、坚守与诱惑等考验面前,新闻工作者出现了心态失衡、角色认知模糊乃至生发悲观失望情绪等现象。在现实面前,理想与志趣似乎成了奢求。当下,由于正确新闻志向的淡化或缺失,导致“新闻传播责任缺失、品质下降、伦理背离、乱象频发”。“人人都有麦克风”与机器人写新闻成为现实,重新定位新闻记者身份、重建专业媒体权威,也是急需面对的现实难题。在此情况下,广大新闻工作者与将要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新闻学子都须加强新闻志向教育,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
韬奋精神与新闻志向:新时代的启迪
韬奋先生以新闻出版为志业,为服务人民、抗战救国、社会进步,不畏艰险,矢志不渝。韬奋精神是新时代新闻志向教育的重要精神内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大力弘扬。
“韬奋精神”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毛泽东同志(1944)对韬奋精神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丁淦林(1987)先生则将韬奋精神归纳为“勤奋、拼搏、进取、提高”八个字;雷群明(2004)撰文说,韬奋精神就是“竭诚为最大多数群众服务的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②;聂震宁(2015)在《韬奋精神六讲》一书中,将韬奋精神概括为“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等六方面。
韬奋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综合已有论述与先生的新闻实践,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竭诚为读者服务。这是其精神要义,至今仍被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这一精神,首先体现在为大众说话,说大众的话,即“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要使两三千字的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抵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③其次体现在热情的读者回信上,十多年里给读者亲笔回信四万多封。开始是每信必回,后来实在太多,便找来助手帮忙。但助手复信,都由先生口述大意、审阅修改后签名寄出。重要稿件,先生仍坚持亲自复信,长的写到两三千字,“热情不逊于写情书”。④再次是将刊物盈利都用到事业发展上,主动给读者让利,即便增页码、加画页、发增刊,一般都不提价。
二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持“在艰难困苦中奋斗”,常在“贫民窟中办报”。一间简陋的过街楼、三张办公桌,就办起了《生活》周刊。即便在《生活》发行近20万份、事业红火、文名满天下之时,韬奋一家仍过着淡泊清贫的生活,夫人沈粹缜甚至常为吃穿用度发愁。但为了事业,他甘于清贫,不怕吃苦。先生“始终未曾梦想替自己刮一些什么”,反倒时时、处处为事业与读者着想。
三是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刚主持《生活》周刊时,条件差、人员不足、刊物发行少,但先生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奋斗,将刊物办得风生水起,他经营的书店、创办与主持的报刊,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伸张正义、针砭时弊,为抗战救国发表主张,因此他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无端迫害。⑤但是,面对《生活》周刊被禁邮、被禁止发行、自己被造谣诬蔑的情况,先生异常坚定,说,“本刊同人自痛遭无理压迫以来,所始终自勉者:一为必挣扎奋斗至最后一步;二为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⑥。即便最后,《生活》被封,先生被迫流亡,都不曾屈服。不仅如此,还在几年后创办起更出色的《大众生活》。
四是身先士卒,热情爱国。“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就充满了爱国主义内容,事变发生后更是强烈发声,进行系列报道,揭露日军滔天罪行,先生还一口气写了《应该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等四篇“小言论”,呼吁抗敌救国。 “一?二八”抗战爆发次日,《生活》周刊两出《紧急号外》声援十九路军,竭力“唤起民众注意,共赴国难”。接着先生在《紧急临时增刊》撰文呼吁:“我们应有财者输财,有力者努力,慰劳我前方义军,协助我前方义军”;“救国义军既忠勇奋发以赴国难,我们国民应全体动员以作后盾”。除了在报道中揭露日军罪行、撰文呼吁共救国难,先生还采取实际行动支援抗战。比如,由《生活》周刊发起组织全国性捐款,支援东北军马占山部抗日;筹办“生活伤兵医院”,支援十九路军抗战;援助“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爱国学生。自“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后的数年里,先生一直站在历次抗日救国斗争的第一线,成为深受社会各界人士钦佩、卓具影响力的积极抗日救国的社会活动家。⑦
新时代新闻志向教育的内容与路径选择
如前文所述,韬奋先生有着远大的新闻志向,以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为志业,矢志不渝地竭诚服务人民大众,追求社会进步。从韬奋先生等前辈新闻人身上,我们知道新闻志向是新闻工作者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职业志向,是其职业追求与推进社会进步的人生追求的动力与方向。作为其新闻志向与实践结晶的韬奋精神,对新时代加强新闻志向教育的内容取向与路径选择有着重要的启迪。
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认为,学习“韬奋精神”主要应深入领会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真理、追求进步,二是心系人民、服务社会,三是献身事业、百折不挠。⑧弘扬韬奋精神,加强新闻志向教育,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丰富历史资源,从韬奋先生这些先辈的精神、思想及实践中,去学习、去继承,从“事业心、爱国情、进取心”等方面去培养。
一是培养强烈的事业心。韬奋先生生前再三讲,新闻记者活动最要者,在有正确动机,即要为社会大众福利而劳动,不要为私图而活动。为先生敬重者,都是有事业兴趣而无个人野心的朋友。因为有事业兴趣才会埋头苦干而又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没有个人野心才不会利用事业上所获社会信用作升官发财乃至各种私图的阶石。⑨我们要学习韬奋先生的事业心,继承先生大公无私、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的统一”,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
二是培养真挚的爱国情。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及“爱国”,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中华儿女“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种精神、这种情感,深深地“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怀和担当。韬奋先生就是这样,通过身先士卒的爱国行动,将热情爱国的情怀与担当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三是培养积极的进取心。韬奋先生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韬奋先生说过,办刊物“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精神”。我们要学习韬奋先生的进取心,并以之教育我们的新闻学子与新闻工作者,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以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新的方式反映新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四是培养精湛的专业技能。韬奋先生一生事业“六刊一报、生活书店”,无论是编辑、出版、书店经营,还是抗日宣传与读者服务,都是勇立潮头,做得有声有色,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走进新时代,广大新闻学子与新闻工作者都应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文化与时政学习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与媒体变革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争做全媒体时代的行业精英与引领者。
【本文为江西省教改项目“卓越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5-4-2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学术与政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44页
②雷群明:《韬奋精神的核心》[J],《编辑学刊》,2004年第5期
③顾学文:《韬奋精神》[N],《解放日报》,2016年11月11日
④顾学文:《韬奋精神》[J],《老年世界》,2017年第2期
⑤⑦聂震宁:《韬奋精神六讲》(连载六)[J],《出版参考》,2016年第12期
⑥《韬奋全集5》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440页
⑧柳斌杰:《发扬韬奋精神 建设出版强国》[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11月23日
⑨穆欣:《邹韬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55页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