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谱系与视觉抗争:岭南画报中的女性英雄视觉形象解读
2024-01-26 15:46:46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下 作者:王新锋
摘要: 摘 要: 清季以降,秋瑾、巴云英、高玉柱等时代女性英雄与古代女性英雄群体、战争服务志愿群体一起,构建了岭南画报的女性英雄视觉谱
摘 要: 清季以降,秋瑾、巴云英、高玉柱等时代女性英雄与古代女性英雄群体、战争服务志愿群体一起,构建了岭南画报的女性英雄视觉谱系,书写了女性英雄不屈抗争的视觉历史。女性英雄视觉形象的形成,根源于视觉艺术与报刊媒介复杂的历史互动,是岭南报刊与国画、漫画和照片三种视觉形式融通生新的产物。女性英雄视觉形象的抗争精神富含民族革命、女性解放和科学探索等多重内涵,该精神的形成,又与画报的工具主义媒介观以及多元英雄观密切相关。回顾与研究岭南画报中的女性英雄视觉形象问题,具有艺术史、传播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岭南画报;女性英雄;视觉形象;媒介观;英雄观
岭南画报与视觉形象:女性英雄抗争精神的三重表达
岭南是中国近代报刊发源地,从1905年至1949年,据笔者统计,署名“画报”的刊物有:《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双日画报》《时谐画报》《平民画报》《珠江画报》《真相画报》《人镜画报》《大新潮画报》《革命画报》《海珠星期画报》《天趣画报》《香花画报》《非非画报》《汕头画报》《少年画报》《广东画报》《公教画报》《星岛画报》《大地画报》《国家总动员画报》《伶星画报》《东亚联盟画报》《建军画报》《新广东画报》《天地画报》《广西画报》《香港画报》《风光画报》《东风画报》,计30份。其他刊物如《滑稽魂》《图画新报》《东方画刊》《半角漫画》《天荒》《摩登》《天下》《木刻阵地》《漫木旬刊》等,虽非冠名“画报”,但形式以图画为主,内容有新闻时效性,具备新闻信息与艺术趣味这两个画报核心要素。[1]故亦属画报范畴,此类报刊约30份。因此,从1905年创刊的《时事画报》到1949年的《时代艺术》,岭南创办的画报约有60份。
在近代,中国涌现出秋瑾、巴云英、高玉柱、施剑翘、林鹏侠等一大批时代女性英雄人物,与秋心、秋零等粤籍女性英雄人物,以及其他各种女性英雄群体一起,成为岭南画报重要表征对象,共同构建了岭南画报的女性英雄视觉谱系。
纵观近代岭南女性英雄,不屈与抗争是她们的核心精神,由于她们所处时代、身份及斗争内容不同,岭南画报女性英雄的抗争精神得到了三重表达。
(一)表现为反抗异族压迫的革命精神,是民族女英雄保家卫国时的斗争和牺牲,体现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担当。为了表现这种抗争精神,岭南画报塑造了大量女兵形象和战地场景,既有古代花木兰,又有当代女游击队员、女敢死队员、女学生军和各种女将士。此外,女医生、女护士,就连前线慰问的女性作家丁玲和谢冰莹也一身戎装。革命精神也体现在被刺身亡的参政员喻维华,以及提供战地服务的女志愿者身上,她们的形象、动作与神情都洋溢着坚贞意志和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她们获得英雄身份与历史认同的主要原因。
(二)表现为反抗男权压迫的解放精神,是女性英雄在国家内部调整性别矛盾过程中展现的决绝斗争与进步,具有反正统、反传统色彩。封建等级社会语境下,女性解放必须以反抗男权压迫为前提,王春葳和王春菁就是突出例子。她们从小不缠足,在网球训练时,太原城墙上经常会站满观看的人,20世纪30年代女子打网球在当时是稀罕事,当时中国很多妇女还缠着小脚,足不出户。从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载誉归来后,她们还应太原“天足运动会”邀请发表演说,动员妇女打破枷锁,反对残害妇女的小脚制度。[2]此外,女性以军人、政治家等身份从事职业革命工作,表征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是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岭南画报塑造的此类女性英雄,多在体育、艺术、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其职业选择和行为方式对男权传统有所冲击,促进了女性解放事业发展。
(三)表现为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是女性与男性共同探索未知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时表现出的无畏精神。女飞行员林鹏侠、王璨芝、李霞卿、杨瑾珣极富冒险精神,林还是“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1934年12月上海《良友》画报举办标准女性评选,十人当选,林鹏侠凭借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同男性分享飞行的荣耀而入选。[3]罗道英、赵小似、林植因等人1907年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女子医院夏葛女医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医生。她们是探索航空领域和医学领域前沿知识的杰出代表,以无畏、勇敢和知性的女性形象感染世人。
岭南画报展现的女性英雄的抗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基色,以反抗异族压迫、男权压迫和探索科学为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诸方面,通过国画、漫画和照片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兼具崇高与优美、勇敢与牺牲、消解与建构并存的多元特质,既是中国女性英雄时代精神的写照,又是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生动诠释。
平民与精英:女性英雄视觉形象的人物原型
岭南画报所刊女性英雄人物成百上千,组成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按照所属时代与领域,所有人物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原型。
(一)古代中外女英雄。英雄为时代的产物,又是新时代的造就者,浓墨重彩描写女英雄成为岭南画报重要主题。《时事画报》1905年9月创办于广州,发行人高卓廷,画报同人有潘达微、高剑父、何剑士、陈垣等,多为同盟会会员或爱国文人画家,为了宣传革命,他们描绘了大批古代女英雄,有秦良玉、徐闳中女、刘仝子妻、周伯玉妻、名妓朱媚儿、杨鹅头妹、女将李氏、蒙古女等。她们所处时代、社会地位不同,有些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都富有反抗精神。
秦良玉是明末著名女将军,谭云波绘秦良玉戎装图,并附崇祯御制诗四首,赞其“从来巾帼奇男子,何必将军是丈夫”,以名列麒麟阁对秦良玉寄以厚望鼓励。“岳母刺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鲁少飞借岳母刺字典故,以连帧漫画形式,比较了中日军力优劣,认为我军优势是“诚心修身,笃守信义”[4]。花木兰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冯润芝工笔描绘了木兰戎装纵马驰骋的飒爽形象,题款“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啾啾”[5]。辛亥革命前夜,这些古代女英雄在《时事画报》上大量涌现,画报鼓吹革命的意图非常明显,引起读者普遍共鸣,为辛亥革命作舆论宣传。
《少年画报》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法国圣女贞德的事迹,并附上贞德的戏剧戎装照片和贞德纪念雕塑。[6]在西方古代军事史中,极少出现女军人,岭南画报的贞德报道,既显示了其开阔视野,又丰富了中国读者对外国女英雄的认知。
(二)当代革命女将士。生逢革命战争时期,时代女杰不断涌现,岭南画报塑造了大量英雄个像与英雄群像,著名英雄个像有:“鉴湖女侠”秋瑾、被誉为“滇西才女、闺中俊杰”的夷族土司高玉柱、蒋介石称为“游击之母”的赵洪文国、张治中赞为“坚贞不屈的蒙古族女杰”的巴云英、朝鲜革命家郑文珠等。
秋瑾牺牲后,《时事画报》登出秋瑾专题:有她身穿和服手执利剑的肖像一张,附遗诗六首。刊登了秋瑾墓照片,发出“社会仍如是其沉沉也,悲夫”的感慨。[7]铁孙十郎作七律两首,赞其“殉国休惊女子奇,兴旺有责匹夫知。断头敢学罗兰步,弃世谁哀聂政尸”[8]。将秋瑾与战国时期侠客聂政并提。另有《调寄金缕曲》两首,感叹其“夙志未成心耿耿,风波亭今古双冤记,名将恨佳人泪”[9]。与“哭徐秋二侠文”等系列文章一起,[10]形成浓墨重彩的“秋瑾书写”。在文人咏唱诗词凭吊中,秋瑾的革命英雄形象得以彰显,壮烈牺牲的意义得以生成。
1936年6月至1937年7月,高玉柱作为西南夷族土司代表赴京请愿,经媒体报道后,成为举国瞩目的社会新闻。对于高的此行,《少年画报》刊登《西南边疆的夷族》文,配上高玉柱一张站像照片,她戴礼帽穿风衣足登皮鞋,形象时尚。被蒋介石称为“巾帼英雄”的赵洪文国,1939年赴重庆演讲,冯玉祥听完其演讲即席赞为“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足见人们对她抗日功绩的肯定。[11]赵被时人称为“妇女领袖”,岭南画报对其多有报道。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是英雄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论男女中外亦然。20世纪初,俄罗斯虚无主义运动兴起,很多女性参与其中,尤其是女学生,沙皇政府采用高压手段对她们处以徒刑甚至死刑。冯润芝创作《女革命党》,描写了军警搜捕女革命党的场景,塑造了外国女革命者群像。
岭南画报《东方画刊》使用照片,塑造大量中国战士群像:头戴斗笠身着国军军服的五位敢死队队员,全副武装挥舞青天白日旗的女战士,她们表情坚毅而严肃;背着行囊稚气未脱的女游击队员,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残酷;站岗放哨的潮汕女兵,正在密切关注前方动向;前线作战的广东女兵,勇武而刚强等[12],广大的普通女战士为国浴血战场,自然成为画报褒扬的对象。
女英雄的个体书写和普通战士的群体刻画,共同塑造了丰富生动的当代“花木兰”形象,她们是保家卫国的赤胆英雄,是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是岭南画报女性英雄视觉谱系的重要组成。
(三)战争服务志愿者。1911年秋,广东光复,邹鲁、高剑父在广州组织广东女子北伐队,徐慕兰任队长,黄扶庸(秋心)与邓慕芬(秋零)是北伐宣传队成员。据魏祥奇考证,宣传队解散后二人回广州,潘达微招二人入女子教育院工作,龙济光关闭教育院后,二人流落香港街头无以为靠,最终相伴同沉于肇庆飞水潭。作为辛亥遗老和悲剧事件知情人,画报主编潘达微对该事件倾情报道,[13]引起社会巨大轰动。
抗战时期,全国妇女不计艰险、辛苦与代价,投入抗战服务工作,付出巨大努力。作家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自1937年8月赴山西前线服务,1938年返回延安。[14]有“新花木兰”之誉的作家谢冰莹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第一队,于1937年9月抵达前线,在各野战医院从事服务工作。[15]1939年,“革命女画家”郁风在广州国民党第四战区工作期间,负责前线采访、抢救等任务,化身为“在华南前线服务之画家”[16]。宋庆龄多次组织保盟前线慰问,窦学谦代表中国妇女界出国宣传抗战,她们为战争志愿服务者作了表率,成为岭南画报重点报道对象。
1940年7月,“民国侠女”施剑翘目睹合川县遭日军轰炸惨状后,发起“合川一元献机运动”,得到社会各界踊跃响应。到1941年5月,筹集到45万元,购买3架战机,分别命名“合川一号”“合川二号”“合川三号”,“一元献机运动”取得圆满成功,《东方画报》对该新闻做了图文并茂的报道。[17]该运动所得款项为空军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有助于唤起民众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还激励中国空军健儿的抗战斗争,并形成良性互动局面。[18]
后方女性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前线:为纪念“一二·九”运动,广州学界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19]爱国学生在道路上刷写反战标语,[20]制造全民抗战的氛围,为抗战鼓与呼。妇女积极参加战后“大生产运动”,很多女性积极参加战争物资生产支援前线。妥善安置战争伤员是一项重要工作,很多女医生女护士参与其中。李宗仁夫人郭德洁认为:女子虽不能荷枪作战,但当极力担任后方工作,以尽国民一分子之责。她与白崇禧夫人和黄旭初夫人发起儿童保育会广西分会,积极从事烈士遗孤收养保育工作,因而被《东方画刊》评为“新中国的妇女领袖”。形式多样的战争志愿运动和爱国志愿者为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她们是战争胜利的幕后英雄。
学者宋青红将妇女战地服务团的贡献概括为联络军民宣传民众方面、战地救护方面、激励士气方面和活跃军营文化方面。[21]事实上,不论前线还是后方,战争志愿运动与志愿者从方方面面为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媒介观与英雄观:女性英雄视觉形象塑造的思想基础
探究女性英雄视觉形象生成的原因,除现实条件与历史逻辑外,思想基础也是重要维度,尤其是报刊的媒介观和英雄观,二者对岭南画报女性英雄视觉形象塑造产生直接影响。
(一)从创刊词看岭南画报的工具主义媒介观。在《时事画报》创刊号上,陈树人作《时事画报出世感言》写道:“用是摇海岳先生之健笔,快描变幻风云,仿福泽谕吉之前模,热望开明社会,此《时事画报》所由设也。”“开明社会”是创办画报初衷所在。他论及画报功能:“原夫报纸职司喉舌,唤起梦魂,实为暗室之孤灯,迷津之片筏。矧夫三千直扫,寓褒贬于毫端,十万横磨,诛奸邪于纸上。”[22]作为“喉舌”,报刊可以唤醒国民,他将画报喻为指引社会方向的“暗室孤灯”,极力强调画报传播效果。隐广就画报缘起写道:“同人之剙办斯报也,本善善恶恶之旨,以缮惊醒图为最初目的,以深入人心为最后希望,有造幸福于社会者,则绘以为纪念。”[23]倡言善者褒扬耻辱永鉴,通过伦理审判警醒国民造福社会。他强调艺术功能,绘画“使作者之感情传染于人之最捷之具也,作者之主题当如何,则必以直接或间接向于人类同胞的结合,而求其好果以为感情之用也。然其感触最速印脑最深者,厥惟图画”,认为图画审美是通过情感渲染达到人类结合的极优方式。
《天荒》是潘达微1917年编辑的画集,在《天荒画集原起》中他写道:“建一画集名曰《天荒》,盖取天荒地老之意,聊写往古来今之情,香草美人,幽兰空谷,闻足音而蛩然喜,窥色相使意也消。丁兹世道晦盲否塞之际,正使读者如一服清凉散,超以象外,其快为何如哉。”[24]潘达微又在《天荒绪言》写道:“盖作此书也者,欲人之慰其哀情,我亦因之而得慰也,我既慰之,人亦慰之,斯愿亦了。”他将画报喻为“清凉散”,通过书写往古来今,浇心中块垒,聊以自慰和宽慰同侪,是辛亥遗老们失望悲伤甚至绝望情绪的清晰表达。
《少年画报》1937年4月在上海创刊,1941年11月在香港终刊,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少年画报”。其《创刊词》写道:“本画报的使命,是用真实的图画和浅显的文字介绍各种真实的知识,满足少年们的求知欲。”所以该画报的定位是少年科普启蒙。至于图画作用,“看了图画,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明了某种事物的真相,而且可以使所见的事物在头脑里,留一深刻印象,这就是编印本画报的意义和作用。”[25]画报成为知识普及的重要手段。
从“暗室孤灯”到“清凉散”再到科普启蒙,岭南画报坚持工具主义观念,这种工具主义媒介观,也是画报视觉形象实践的指导方针,同时,视觉形象也在某种程度发挥指路明灯、清凉散和科普的传播功能。
(二)从画报评论看岭南画报的多元英雄观。画报英雄观是解读视觉形象的重要根据,画报评论又是理解画报英雄观的重要维度,岭南画报的英雄观具有多元内涵。
首先,倡导女性参军的平等权利。苏曼殊是《时事画报》同人画家,他认为由于国人普遍认为女子没有当兵义务,“即无参政之权利,而女界前途遂受无限障碍”[26],进而呼吁提倡女子尚武精神,希望像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这样的女英雄能大量涌现。亦陶介绍了美国刚成立的“娘子大队”,她们外出操练时“观者如堵,相传以为美谈”。英国有十九位女子被选举为议员,两者简直“并称不朽者矣”[27]。反观中国女子“编成队伍,闻所未闻”,原因在于“中国积习,以女子为玩品,纤其足冶其容,而女子亦以玩品自居,博得男子之欢为荣欣”。久而久之,“雌风之所由不竞欤”。作者认为女子办事借助男子,是“女子特不发奋耳。使女子能独行其是,一往无前则何事不可为耶,又何必仰人鼻息以自取其辱哉”[28]。画报深刻分析女界不昌原因,女性要自立自强才能自我解放,强调女性参军参政权利。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参军参政现象普遍,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其次,歌颂女性反抗的战斗意志。女子奋起反抗强权,成为画报礼赞的榜样。杨鹅头是黔国公的武艺教习,杨娥为其妹,武艺出众,十六岁嫁沐府护卫。沐天波命杨娥将永明王保送至缅甸,永明王被吴三桂杀后,其夫悲愤而疾。杨娥为报仇,以计入三桂府,欲凭美貌迷惑三桂以便复仇。但是忽患重疾,临死“尤握匕首东指”。潘达微评论道:“复仇主义春秋大之,娥虽一武夫之妻妹,其志亦如是。”高度褒扬女英雄不惧死生的反抗精神。
再次,肯定女性死节的道德价值。反抗无望时,女子殉节是道德嘉行。朱媚儿为秦淮名妓,其夫耿章光与孙可望密谋反清事泄被杀,为避免“叛人妻孥收入官,发满洲为奴”并“为死者羞”的后果,她力劝主妇与女媳及妾等投井死,媚儿紧闭前后门,最后从容入井死。清人刘继庄评论道:媚儿虽为娼人,“不惟能死其主,且能全主妇一家之节,何见之明而行之决也,明末士夫愧此倡者多矣”,认为士大夫不如娼妓见识行为,遑论气节,是传统女节女德在英雄身上的折射。
最后,褒扬与同情英雄牺牲。崇敬礼赞女英雄牺牲,是画报基本态度,这样称颂秋瑾:“此奇女子,一梦如尘。身死不死,岁月间新。骨曰烈骨,魂为贞魄。女界泰斗,后学莘莘。遗诗几何,瑰宝同珍。碑碣矗立,樵人不薪。”[29]可谓推崇备至。秋心秋零是女子北伐宣传队成员,革命后为生活所迫沉潭而死,友人作挽辞:“惨矣书来有泪痕,别非容易见非难。最怜贫病白头老,风雨潇潇尚倚门。小别千年自有因,一回涕出一沾巾。鼎湖踏遍无寻处,惨听君其问水滨。”[30]革命理想破灭,生活困顿而高堂无依,对秋心秋零悲剧深表同情。
总之,强调参军权利,推及对女性社会实践权利的肯定;歌颂反抗意志,强调男女共同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肯定死节价值,继承与发扬女德传统;褒扬革命壮举,对女英雄牺牲悲剧深表同情,这些成为岭南画报女性英雄观的基本内容,也表征了女性英雄视觉形象的意义内涵与价值追求。
结 语
纵观岭南画报近代女性英雄视觉谱系构建历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大众报刊与传统国画、漫画和照片三种视觉形式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表现了古今中外女性群体抵抗异族侵略、反抗男权压迫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英勇过程、历史担当和奋斗精神,其视觉形象的艺术风格和抗争精神又形成不同类型与价值,最终对报刊史、美术史和思想史产生不同意义与影响。
【本文为2021年广州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岭南报人画家群体美术救国研究(1900-1945)”(编号:2021GZGJ276)、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美育与岭南非遗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20GXJK47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温江斌.画报定义及近代上海画报研究价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31.
[2]孙以煜.网坛两姐妹——记山西网球名宿王春菁、王春葳[J].沧桑,1993(1):29-30.
[3]李继锋.三十年代的标准女性[J].湖南文史,2004(3):20.
[4]鲁少飞.从军纪上观我与敌的强弱[J].国家总动员画报,1938(34):2.
[5]冯润芝.花木兰戎装骑马像[J].天荒,1917(1):46.
[6]佚名.佐安·奥夫·亚克[J].少年画报,1937(3):30.
[7]亦陶.秋瑾墓铭[J].时事画报,1908(6):16.
[8]铁孙十郎.读秋瑾女士遗诗即以吊[J].时事画报,1907(18):16.
[9]鲸.吊秋瑾[J].时事画报,1907(31):15.
[10]黄叶村人.哭徐秋二侠文[J].时事画报,1909(17):16.
[11]刘一力.“游击之母”的人生演变[J].党史纵横,1995(7):40.
[12]佚名.潮汕的女儿也武装起来了[J].东方画刊,1940(6):17.
[13]魏祥奇.辛亥革命与广东画坛[D].博士学位论文,2013:113.
[14]佚名.西北战地服务团领袖丁玲女士[J].少年画报,1938(8):7.
[15]佚名.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J].少年画报,1938(6):15.
[16]夏晓霞.在华南前线服务之画家郁风女士[J].东方画刊,1939(12):13.
[17]佚名.众志造成空中堡垒,合川永在天上翱翔[J].东方画刊,1941(5):4.
[18]唐富满,欧阳.湘抗战时期广东捐款献机运动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13(2):28.
[19]佚名.广州学界纪念一二九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J].广东画报,1937(2):2.
[20]佚名.沿途书写抗敌标语[J].广东画报,1938(3):3.
[21]宋青红.抗战时期妇女战地服务团几个问题探讨[J].军事历史研究,2020(4):81.
[22]陈树人.时事画报出世感言[J].时事画报,1905(1):3.
[23]隐广.时事画报缘起[J].时事画报,1905(1):30.
[24]潘达微.天荒画集原起[J].天荒,1917(1):11.
[25]佚名.创刊词[J].少年画报,1937(1):1.
[26]曼殊.李氏[J].时事画报,1907(36):7.
[27]亦陶.女革命军[J].时事画报,1908(4):16.
[28]仁.女将军[J].时事画报,1908(5):18.
[29]亦陶.秋瑾墓铭并序[J].时事画报,1908(6):16.
[30]秋雪.挽秋零秋心二姊妹[J].天荒,1917(1):126.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讲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