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业界资讯 > 正文

每周业界资讯集萃2020年5月18日·第652期

2020-05-21 11:07:27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摘要:目录丨contents  2020年全国两会在新闻安排上作出调整  总局开展2020网络视听作品推优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署一季度下发四份行政处罚决

目录丨contents

  2020年全国“两会”在新闻安排上作出调整

  总局开展2020网络视听作品推优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署一季度下发四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工信部:当当、知乎日报等App侵害用户权益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平台开放注册

  人民日报携手长安汽车进行公益直播

  《讽刺与幽默》与人民在线合作签约

  人民日报出版社与厦门集美区共建“嘉庚书房”

  新华网客户端联合淘宝将启动“产地守护人计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中国品牌日主题系列活动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战略合作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海南”活动启动

  青海日报客户端全新升级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三峡、武陵、渝西三家分社

  深圳报业集团与汕尾日报社战略合作

  河北广电局与河北广电台战略合作

  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揭牌成立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与福建投资集团战略合作

  百度发布2020年百度App三大计划

  B站上线资讯分区,包括热点、环球和社会等内容

  集“智”向前融合发展新驱动

  新的视频号又来了,媒体跟不跟?

  创新管理模式:从制片人中心制到融媒体工作室

  从“跑两会”到“云跑会”,记者如何做好两会报道?

  阅读需求和用户流量双双激增,媒体为何更焦虑了?

  还在为付费订阅数量发愁?8家媒体经验供你参考

  普利策奖新增“音频报道奖”,会是新闻媒体的出路吗?
 


 

  2020年全国“两会”在新闻安排上作出调整

  微信公号“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2020-05-17

  5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发布了《关于中外记者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国面临的防境外输入、防境内反弹任务很重。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今年的“两会”在新闻安排上作出了一些调整。

  具体调整如下:

  一、邀请部分在京的中外记者采访会议,不邀请境外记者临时来京采访;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与此同时,两个会议的新闻中心将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中外记者提供服务。新闻中心网页将及时、动态发布会议日程和议程、活动安排、会议主要文件的中外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等,并积极协助中外记者联系采访。 二、两个会议的各次全体会议将作电视直播或网络图文直播。将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活动,场次和举办方式有所调整,数量适当精简,并采用视频方式进行,将作电视直播或网络图文直播。
 

  广电总局开展2020网络视听作品推优活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2020-05-12

  5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的通知》。

  参加2020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的作品,是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上线的,专门用于互联网播出的网络原创视听作品。涵盖剧情类、非剧情类两大类别、三大单元,共13个优秀项目类别。

  本次活动中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其中部分作品还将作为网络视听推优作品,参与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活动中的网络视听作品推优单元。
 

  国家新闻出版署一季度下发四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2

  记者5月8日从国家新闻出版署门户网站获悉,今年一季度,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4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严厉打击记者借新闻采访从事经营活动和借媒体监督进行敲诈勒索等不良从业行为。4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涉及华夏时报社、祖国杂志社、陕西农村报社3家新闻单位,以及来自该3家新闻单位的4位记者。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对3家新闻单位给予警告、罚款、整改、暂停核发新闻记者证等处罚,对相关个人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限期或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处罚。
 

  工信部:当当、知乎日报、e代驾等App侵害用户权益

  澎湃新闻/2020-05-15

  工信部官网5月15日消息,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对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截至目前,尚有16款App未完成整改,包括知乎日报、当当、好医生、e代驾等被点名。

  据了解,1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所涉问题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给权限不让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账号注销难等。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

  新华网/2020-05-13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

  根据报告,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3.6个百分点。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达到74.0%,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

  “调查显示,目前有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是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上网技能的比例仅为25.7%。”报告指出,我国中小学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等都还有待加强。

  对此,报告建议,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同时,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据悉,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661名学生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平台开放注册

  人民网/2020-05-12

  为科学评估我国媒体融合传播的整体水平,人民网研究院自2016年起,设计研发了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指标体系,连续三年推出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在对2019年媒体融合传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时,人民网研究院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开发建设了“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平台”。目前,“中国媒体融合指数平台”已对所有媒体开放注册。

  媒体用户可以进入平台网站(https://bd.peopleyun.cn/),在首页界面根据索引填写联系人个人信息(昵称,手机号,身份证号)、机构部门信息(媒体全称,负责注册的媒体部门名称,社会信用代码)、图片验证码,并上传入驻申请表(入驻申请表需下载后加盖公章以图片格式上传),提交注册申请,注册审核结果将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反馈用户。用户注册后,可直接根据申请的账户用户名/手机号及密码进行登录;登录后可以在平台上查阅到报纸、广播、电视融合传播指数三个总榜单前100的排名以及媒体机构自身在各个分榜单的排名和分数。

  媒体注册完成后,还可以对自己的各类账号基础信息进行补充修正, 以便指数平台更准确、全面地评估媒体融合传播情况。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反馈信息”栏目,对指数平台提出意见建议,并在“我的消息”界面中查看管理员对于意见和建议的反馈结果。
 

  人民日报携手长安汽车进行公益直播

  钛媒体/2020-05-12

  5月10日,长安汽车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扶贫攻坚 爱有新意”为主题,完成首次车企与央媒协作的全网公益直播带货活动。

  此次长安汽车创新引入人民日报客户端,意在以生态助农为核心的理念下,借势央媒的强大影响力,提升此次活动的扩散范围,将活动影响辐射到更多人群。直播现场,当地政府领导积极带货,长安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俊现身讲解。

  据统计,本次直播活动,仅开播10分钟,全网观看人次已达百万;全网累计观看人数高达3410万,点赞数破千万,带货销售额已超百万。更重要的是,在此次直播活动的带动下,线上售卖的云南农副产品的关注度空前上涨。
 

  《讽刺与幽默》与人民在线合作签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5

  5月12日,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报与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在京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打造国家新闻动漫传播示范平台。

  《讽刺与幽默》报总经理岳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合作的重点是在全国打造一批“国家新闻动漫传播示范基地”,利用动漫的方式传播新闻,通过培训、培养,建立一支懂新闻、会创作的动漫短视频作者队伍。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执行主任、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介绍,此次与《讽刺与幽默》报合作,人民在线、人民慕课将继续发挥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共同拓宽国家动漫新闻传播与培训、版权运营等合作领域,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人民日报出版社与厦门集美区委宣传部共建“嘉庚书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3

  人民日报出版社和厦门市集美区委宣传部近日举行了共建“嘉庚书房”签约仪式。

  这场“云签约”的共建项目“嘉庚书房”位于厦门市嘉庚建筑八音楼群,该楼群由集美学校委员会提供,目前已经启动建设、修缮工作。建成后的“嘉庚书房”约1700平方米,包括一个中心广场庭院。记者了解到,“嘉庚书房”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可在家门口共享人民日报出版社、集美图书馆等图书资源。“嘉庚书房”致力于打造环保型阅读空间,配备智能设施设备,读者和游客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相关App,凭认证核实个人信用通过“嘉庚书房”门禁系统。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表示,此次共建“嘉庚书房”,是将“嘉庚精神”与城市书房有机结合,是推动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

  集美区委宣传部部长赖朝晖表示,“嘉庚书房”项目涵盖了学村文化展示、24小时阅读(朗读)空间、读者沙龙讲座、图书智能借阅、青少年研学教育、经典诵读分享等多种文化功能,将打造成为一个“便民、美好、环保、公益”的新型文化地标。
 

  新华网客户端联合淘宝将启动“产地守护人计划”

  新华网/2020-05-12

  近日,新华网客户端联合淘宝发起“产地守护人计划”,开启直播带货模式,该活动希望深入全国,通过产业带故事、产业带产品以及全民公益宝贝捐赠等形式,实现对贫困地区和各路中小企业深度帮扶。

  在5月15日举行的直播活动中,主办方除了邀请扶贫干部来到直播间,还会通过连线的方式,邀请5位产地守护人“做客”直播间,展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与县领导一同开启产地直播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中国品牌日主题系列活动

  人民网/2020-05-11

  5月10日,以“信心:品牌强国工程推动中国经济内循环加速”为主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品牌日”主题系列活动成功举行。活动由一场“品牌强国论坛”、两场“品牌大集”网络活动、5小时10分钟不间断直播、多期电视端特别报道构成,采用大屏小屏互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组合拳”形式立体展开。

  论坛还发布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2020倡议,表示要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书写关键之举,以品牌的行动和力量,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战略合作

  钱江晚报/2020-05-16

  5月16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浙报集团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战略合作,旨在以传媒力量助推诗画浙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双方将在深化宣传报道,打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文化和旅游全案营销合作,合力推广“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品牌,建立文化宣传和旅游营销联动机制,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潜力等方面进行新三年的深度合作。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海南”活动启动

  新浪海南/2020-05-08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海南”活动5月7日正式启动。海南日报将聚合集团全媒体资源和全国党报联盟资源,充分发挥内容、渠道、技术、智库、专业知识等优势,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指数发布、舆情监控等现代手段,与企业共谋品牌建设,让更多“海商”在自贸港建设中脱颖而出。

  “品牌海南”将成为每年定期举办的品牌活动。今年的“品牌海南”项目共有八大内容,除了当天的启动仪式,还包括“寻访海南品牌”专栏、海南品牌领军人物对话、2020海南自贸港品牌移动展馆、创意头版+开机页创新营销、海南自贸港品牌评选活动、首届海南品牌建设高端峰会、首届海南自贸港品牌传播盛会等。

  中国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海马汽车、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青海日报客户端全新升级

  青海日报/2020-05-15

  5月15日,青海日报客户端在上线17个月后更新升级,升级后的2.0版本以全新面貌出现在用户手机上,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是青海日报社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党报舆论主阵地公信权威、深度覆盖优势,不断扩大党报融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又一成果。

  新版青海日报客户端,突出“党端”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时政报道,强化重点报道,强化言论宣传,提升稿件质量,强化创新方式,推出更有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2.0版青海日报客户端在功能、界面设计、互动性、用户体验上进行了大幅优化,在内容方面,将精心打造热点新闻、言论观点以及热点新闻播报等产品。读者将见到内容更新颖、操作更便捷、功能更优化、系统更稳定、互动性更优秀的“党报客户端”。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三峡、武陵、渝西三家分社

  重庆日报网/2020-05-15

  为深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经主管部门批准,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于5月13日挂牌成立三峡分社、渝西分社、武陵分社三家驻地方机构。

  据了解,这是重报集团首批设立的三家驻地方机构。三峡分社驻地在万州区,服务范围为渝东北;渝西分社驻地在永川区,服务范围为渝西;武陵分社驻地在黔江区,服务范围为渝东南。三家分社将统筹协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各新闻媒体在相应区域从事新闻采编活动事宜,为重庆日报、上游新闻、华龙网等主流媒体提供优秀新闻作品,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深圳报业集团与汕尾日报社战略合作

  深圳政府在线/2020-05-13

  5月12日,深圳报业集团与汕尾日报社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新闻资源共享、新媒体资讯互联互通、技术支援、经营合作、干部交流、培训学习、设备支持等领域开展帮扶协作,促进报业优化升级,实现两地新闻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双方主要负责人表示,此次双方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是贯彻落实深圳、汕尾两地党委政府推进深汕合作共赢战略部署的措施之一,双方将携手合作,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寻找合作机会,取得更大成效。
 

  河北广电局与河北广电台战略合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2020-05-14

  为进一步拓宽河北广电台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推动河北省县级媒体高质量创新性发展,5月12日,河北广电局与河北广电台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本次战略合作重点围绕《河北省广播影视内容资源库》项目建设,通过版权补偿的形式,将河北广电台部分优质内容资源,纳入项目库管理,为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播出内容。首批精选了40余部电视剧和近20档优质电视节目丰富县级广电台荧屏,并在后期跟进服务方面制定了多项保障措施,进一步拓宽河北广电台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
 

  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揭牌成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2

  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日揭牌成立。

  揭牌仪式上,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仁海介绍,集团将着力打造有线网络及信息产业、影视传媒产业、广电文旅产业、广电投资运营等业务板块,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集团资产突破1000亿元,国有资本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培育3至5家上市企业,努力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广电传媒产业集团,进入全国广电企业集团第一方阵。

  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郭东星表示,未来将着力抓好三件大事,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整合打造数字经济及信息产业板块,抢占广电5G与智慧广电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打造文化影视产业板块,全面提升广播影视生产规模和水平。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与福建投资集团战略合作

  微信公号“中广互联”/2020-05-15

  5月14日,福建广电网络集团与福建投资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就5G产业、智慧城市及金融投资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未来双方将联手开展5G、智慧城市、相关信息化领域新技术及文化产业的直接投资及并购重组,相互优先共享项目源,形成动态联动的投资工作机制,共同开拓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机房等“新基建”领域相关业务,使“新基建”成为双方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福建投资集团将发挥省内专业化国有创投的优势,全力协助和推动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及股改上市等工作,并为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百度发布2020年百度App三大计划

  亿欧网/2020-05-13

  百度日前发布2020年百度App三大计划,具体包括:百度百家号“百川计划”,500亿流量全力助推创作者快速成长;百度直播“聚能计划”,拿出5亿补贴打造一千位明星主播;智能小程序“创意小程序造星计划”,目标是打造100个MAU过十万的创意小程序。
 

  B站上线资讯分区,包括热点、环球和社会等内容

  微信公号“德外5号”/2020-05-09

  日前,B站发布资讯与广告分区调整公告,5月8日在B站WEB端试运营新的资讯分区,符合资讯区投稿标准的历史内容也将迁移至新分区内

  据悉,资讯区包含热点、环球、社会和综合四个二级分区,覆盖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资讯内容,同时,为了保证该分区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投稿UP主须经过官方认证才能发布内容。
 

  集“智”向前融合发展新驱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正在被这一新兴驱动力所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赋能媒体工作流程,人工智能+媒体不断打破传统媒体的固有边界,新产品、新场景、新应用层出不穷。《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与新浪AI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中发现,全球知名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纷纷扎根于“算据+算法+算力+网络”的基础底座,不断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全链路、全环节融合应用的探索。

  智能化媒体已经全面启动

  从该《报告》中不难看出,全球主要媒体先后加入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联社、彭博社、BBC等知名境外媒体纷纷尝试在工作中深度引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传播业务,深入布局智能化转型。

  我国智能化转型进程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例如,《人民日报》的可视化新闻,在数据和可视化的技术应用上,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新华社虚拟主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真体现真人主播播报形态等。

  可以说,平台智媒化和智媒平台化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汇流。但从《报告》中依然可以看到,尽管多数国内媒体机构高度重视智能化战略,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智媒转型面临的三大挑战。

  智能媒体产业生态已形成

  从整个产业生态来看,智能媒体产业链包括三层,即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以AI芯片、算法结构、计算机语言等研发为主;技术层基于基础层的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去设计研发过去需要人脑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一系列通用算法,主要包括计算机视听、智能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层则基于技术层的能力,通过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形成针对媒体行业应用场景或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通过《报告》记者发现,无论是《纽约时报》的Trint、雅虎体育的Wordsmith和Netflix的Gatekeeper,还是新华社的智能化编辑部、《广州日报》的智能化融媒体方阵,以及封面新闻的智能泛内容生态,全球智能媒体产业生态在基础层、技术层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架构支撑几乎保持一致,应用层也形成了更适配媒体行业应用场景或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各环节

  其实,对于媒体而言,人工智能不仅仅改变了新闻采集、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环节,它还不断从内容管理、内容风控、效果反馈、媒体经营、舆情监测、版权保护等各个环节深入驱动媒体变革。

  目前,内容生产方面呈现人机协同升级内容生产制作,从机器写作向智能视频编辑、可视化新闻到虚拟主播的转变。内容分发方面呈现智能传播塑造新型传播模式,从数据挖掘向用户画像、智能推荐,最终完成反馈调整的转变。

  对于内容管理来说,人工智能助力内容自动归类,从智能存储向智能识别、智能审核、智能理解迈进。在内容风控层面,人工智能可帮助追踪画面中的元素,从利用OCR等技术建立模型到利用人脸识别监测内容,再到利用图片识别实时标注,最后实现反馈风控系统触发预警。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助力战“疫”舆论宣传工作,在鉴谣、辟谣环节中成为战胜信息疫情的“特种智能部队”。

  在效果反馈方面,内容生产传播也因人工智能呈现出实时反馈。生产流程由收集海量数据、追踪传播路径到用户参与反馈,从而完成调整传播内容,如《中国日报》的智能编辑辅助系统,集合影响力分析、热点发现、线索发现等功能,有效提升信息传播中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对媒体经营而言,人工智能助力精细运用与构建多元商业模式,如《华盛顿邮报》Own原生广告发布平台、百度Omni Marketing整合营销平台等。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实时数据处理、舆情深度分析,实现舆情预测、预警和研判,其中,基于“人民云”构建的人民数据生态系统是业界中的优秀代表产品。在版权保护方面,利用智能内容识别、全网内容对比、计算内容相似度进行版权内容保护,有效实现全平台、全链路的版权保护。

  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参与并改变着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驱动传统媒体在同新媒体的融合中向智媒迈进。
 

  新的视频号又来了,媒体跟不跟?

  微信公号“中国记协”/2020-05-14

  【编者按】抖音号、快手号……近年来,随着商业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开设自己的视频号。今年1月,微信视频号开始内测,引发业内关注。面对“短内容”的又一个传播渠道,新闻媒体是否继续跟进,借助新平台实现新导流?面对越来越多元的视频传播需求,新闻媒体是立足抓好自建平台,还是不断拓展“借船出海”?本期“前沿”邀请三位新闻业界学界资深人士,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分享他们的感悟和思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主任编辑马战英:

  学会“借力”,打好“组合拳”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面对新生的微信视频号,主流媒体的态度势必比之前更加冷静与客观。从根本上讲,做强做大自己才是王道。同时,视频号也给主流媒体学会“借力”做强自有平台提供了启示

  1月22日,微信视频号内测上线。作为腾讯发力视频领域的战略举措之一,微信视频号的出现体现了腾讯对于短内容的渴望。虽然目前其功能尚不完善,视频时长局限在1分钟,但通过公众号与视频号“两号”的打通,借助短视频在公众传播方面的优势,有望提升公众号运营的空间和影响。

  目前看,视频号正逐步向普通用户放开,并将通过功能完善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值得关注的是,一个产品同时具备强社交与弱社交属性并能够相融共生,还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视频号能否一解腾讯缺乏短内容之痛?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主流媒体在第三方平台开设账号特别是视频类账号,例如抖音号、快手号早已屡见不鲜。如今,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面对新生的微信视频号,主流媒体的态度势必比之前更加冷静与客观。主流媒体都有这样一个“主心骨”--根本上做强做大自己才是王道,是否开设视频号并不是问题的核心。而视频号怎么做、如何做,必须以服务于自身融合传播布局为前提,切实提升主流媒体整体传播力影响力。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是简单追求一个顶尖的视频号,而是通过视频号或类似形式,打造自己的融合传播矩阵,真正产生融合传播的裂变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视频号的出现的确为主流媒体如何做强自有平台提供了启示。平台的壮大,需要平台方与内容方共同发力,打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作为平台方,要竭尽所能为内容生产方提供内容生产所需的各种便利条件,提供适合好内容创意生长的土壤。同时,也要为内容方提供配套的运营支持,通过系列宣推与运营活动,在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影响力、传播力的同时,为内容方带来用户、流量以及相关收益,充分调动内容生产方的积极性,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和活力,吸引更多的内容生产力量,让大平台和好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不可否认的是,主流媒体平台成长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学会“借力”。通过和商业平台进行战略合作,从实践中深入学习互联网的规律和玩法,利用商业平台打好“组合拳”,为“自有平台”进行有效导流,以空间换时间,让自有平台得到充分的涵养和成长,才是主流媒体做强做大自有平台,从根本上有效提高影响力传播力的正确路径。

  南方都市报短视频事业部负责人陈伟斌:

  用好平台流量  释放媒体优势

  对主流媒体与平台而言,“内容+平台”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我们把短视频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入驻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品牌的影响力

  微信视频号从开启内测至今已过去一个季度,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了创作和观看权限,不少大V、机构号获得内测资格,但关于视频号有没有流量、如何运营内容、突破口在哪里等问题的讨论持续不断。

  从众多的数据和表现来看,短视频已经是目前中国互联网除了微信之外最大的流量聚集地。

  对于主流媒体与平台而言,“内容+平台”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合作模式,主流媒体积极入驻平台开展品牌和内容上的深度合作,平台也积极响应网络发展需要拓展平台功能,助力媒体实现技术升级。

  短视频作为《南方都市报》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短视频生产中贯彻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的原则,不断在各个短视频平台深耕,拓宽优质原创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在平台上拓展自己的传播力,从而不断增强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以疫情报道为例,南都特派记者深入武汉一线,采访制作多条优质微纪录片和原创报道,并根据抖音、快手平台的特性将内容二次制作,转化成更具移动传播特性的短视频,多个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千万+产品,整体报道收获超10亿流量。战“疫”期间,还开始尝试用微信视频号发布短视频。

  微信视频号既是产品也是平台,依托微信的“熟人”特点实现内容的人际传播,与其他短视频平台内容广场有所区别,打通了私域和公域的隔阂。通过连接微信其他独立的产品,比如公众号、小程序和微信圈子、微信商城等,有望实现其他短视频平台较难做到的生态闭环。

  不过,目前视频号面临缺少优质内容、制作粗糙、水准较低、数量有限等问题,如果受到推荐算法的影响,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对优质内容创作者而言缺少生产的动力,也就难以让用户形成沉浸式持续观看快感。

  微信视频号的出现是技术革新的产物,也是媒介平台创新的体现。而短视频内容在满足用户使用与基本诉求外,还要进行更多的探索,这也意味着优质内容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而微信视频号或许将成为内容溢价的又一个渠道。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悦:

  借力还是自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入驻的平台越多,媒体的投入也更大。新闻媒体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自建平台,都应该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借船出海并不省力,二是自建平台并非简单效仿

  微信视频号上线,短视频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再度印证了移动化、视频化既是当前新媒体内容传播的突出特征,也是未来趋势。

  媒体行业已洞悉到这一趋势,最近一两年在抖音、快手,乃至哔哩哔哩上的试水都反响良好。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媒体都在应对来自商业社交平台的竞争挑战,无论是国际媒体巨头还是地方社区媒体,都纷纷入驻商业平台以提升传播力。

  这其中有两种常见策略:一是将商业平台作为接触用户的渠道之一,根据其特点制作相适应的内容;二是将商业平台当作引流工具,利用其用户黏度为媒体自建的网站、客户端导流。从实际看,传统媒体使用后一种策略的更多,说明现在是“借力”商业平台,而非永久搭便车。我认为,新闻媒体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自建平台,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借船出海并不省力。

  “借船出海”表面上仿佛轻松很多,媒体只需在成熟的商业平台发布内容,借助其用户规模和黏度提升自身内容的影响力,但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免不了费心经营。商业平台各有特色,若统一推送同样的内容,则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提升,无法将渠道优势最大化。因此,上策是将标准分发与特别定制相配合,但针对具体平台的特色定制也需巧思妙想和实际功夫。所以,入驻的平台越多,媒体的投入也更大。

  实际上,国际上的普遍情况是,少数资金实力雄厚、人员配备充实的媒体在入驻社交平台中达到了借力目的,大多数媒体还是怀着怕被落下的心理跟风参与,分走了日常的工作精力却与期望的回报相差甚远。

  二是自建平台并非简单效仿。

  在网络为先的理念下,媒体有客户端,还要运营“两微一抖”等商业平台上的账户,工作任务已然不轻。商业平台市场嗅觉敏锐,新业态开发迅速,业务架构成熟快,媒体在其基础上构建新平台、开拓新服务不算太复杂,但商业平台的核心优势--用户规模、用户黏度和用户运营则短期内无法简单效仿。

  所以,媒体自建平台仍需自行探索目标用户群的特征和需求,建立适用自身的运营策略。核心要义是理解商业平台火爆的背后所反映出的传播的深度逻辑,媒体不一定要重心转移、复制具体业务,但一定要抓住传播的逻辑,用于融合发展实践,根据环境调整、丰富现有的内容生产流程及形式。

  因此,建设“四全”媒体,实现高质量融合推进,媒体要明白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巧用借力同样可以实现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从而推动全媒体宣传。
 

  创新管理模式:从制片人中心制到融媒体工作室

  微信公号“广电独家”/2020-05-14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以文字、音频、视频采制技术为界限而划分的媒体生产方式受到挑战。

  “中央厨房”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媒体形态,使媒体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管理规制等发生变革,内容生产愈来愈趋向融合。网络平台迎来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社会中的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趋于合一。

  如果说“中央厨房”是新闻媒体“航母”级组织形态,那么,融媒体工作室就是轻量级“先锋艇”,以小型、灵活、高效为特点。融媒体工作室以几人或若干人组成创新团队,进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运营。它是对“中央厨房”的补充、渗透和完善,在垂直化、细分化、个性化内容生产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种管理模式是报社、广播、电视媒体转型中的新形式、新现象,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作为新型的管理模式,融媒体工作室具有哪些创新要素?本文尝试探讨其管理规律,为媒体深度融合、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从制片人中心制到融媒体工作室

  融媒体工作室部分地沿袭了制片人中心制、主持人中心制管理方式。然而,中心制的实施背景是边界分明的传统媒体环境。融媒体工作室的管理方式又基于新兴技术和媒介融合环境而有所创新。

  制片人中心制起源于20世纪初电影工业生产体系的制片人制,依托于传统频率频道管理体系而运行。由制片人担任栏目负责人,管理栏目组的内容采编、广告创收、人员组织和日常事务等。制片人中心制下的采编流程包括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主持、制作、播出等环节,采取较为严格的内容审核程序。

  在栏目组中,除制片人外,节目主持人对于内容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90年代,专访、谈话、新闻、娱乐等主持人节目迅速兴起,主持人风格通常代表整个栏目的风格,主持人的核心地位受到重视,一些电台、电视台致力打造明星主持人和栏目品牌。西方的主持人中心制由主持人统揽节目制作、管理和经营等所有事务。

  1990年,上海电视台综艺栏目《今夜星辰》率先推出主持人中心制,叶惠贤集编导、策划、主持、制片于一身,在节目中直接体现主持人的思想和风格。

  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施行主持人中心制,以主持人为中心进行栏目创作,并不强调主持人在管理层面的意义。吴郁教授把这类主持人称为“主创型主持人”。主创型主持人并非具有经营权、财务权等经济管理权利。

  以上两种中心制均不能逾越传统媒体界限。随着媒体融合进程加速,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边界形态被打破,媒体趋向于数字化、全媒化,融媒体工作室应运而生,成为创意生产的工作空间。

  它以融合内容生产与传播为目标,采用跨媒体运行方式,制作形式灵活,产品形态多样。相较于“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规模小,运行简便,投入成本低,是一种新型媒体组织形态。

  融媒体工作室新型组织形态

  作为小型化创新团队,融媒体工作室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细分化信息需求为目标,精耕细作,开拓传媒市场。广东广电、人民日报社、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安徽广电、河北广电等相继开设融媒体工作室,为受众和用户提供多元化的融媒体信息。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以专业化、垂直化内容分类为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媒体工作室。

  目前其已有“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一秒世界”“冷观察”“一本政经”“半亩方塘”“2050”“文艺九局”“智里行间”“国策对话场”“碰碰词儿”等融媒体工作室。各部门记者和编辑负责采编流程和内容传播,进行跨媒体的专业化内容生产。

  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40余个融媒体工作室发挥“轻骑兵”“突击队”作用,共计创作推出图文、音频、视频、图解等118款融媒体产品。

  截至3月13日,人民日报社融媒体工作室创作推出的融产品浏览量达5亿,被500余家媒体转载,多款产品被全网推送。

  例如“学习小组”“侠客岛”工作室对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做重点解读,在报纸版面上开设“两会观察”专栏,帮读者理脉络、拎重点,共发稿42篇,总阅读量达到1.8亿;“一本政经”工作室与“法治头条”工作室、“青创营”工作室合作制作了融媒体产品《孙悟空的三个锦囊》《听她们发声,让梦想发生》,均成为当日爆款。这些融媒体产品内容生动、形式新颖,获得网友广泛传播和点赞。

  省级媒体也积极探索融媒体工作室。2016年3月,广东广播电视台首个主持人工作室--“黎婉仪财富管理工作室”正式挂牌,挖掘具有品牌价值的主持人及制作人潜力,调动全台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对外合作和品牌运营,开始了融媒体工作室的早期尝试。“黎婉仪财富管理工作室”与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众筹网、广东连锁经营协会、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等企业和机构开展深入合作。

  2017年初,《解放日报》旗下移动互联网应用终端“上观新闻”成立融媒体工作室,开启从策划、设计、开发到传播的融媒体产品生产流程,探索以项目组形式为主的生产模式,整合各部门人员,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融媒体产品的生产效率。

  2019年4月,安徽广播电视台发动各部门力量,鼓励员工根据爱好、特长自由组合团队创办融媒体工作室,共遴选出“影响力”“向前冲”“时间君”“纯棉系”等60家融媒体工作室。

  如较早于2016年建立的“达耳闻”新媒体团队,专职运营客户端项目,探索新媒体经营模式;音乐频率依托广播节目《嘻哈搜货》,成立“嘻哈搜货”工作室,建立互联网电商平台;综艺频道依托电视节目《美食来了》,成立“美食来了”融媒体工作室,生产短视频,进行食品网络销售。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融媒体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组织形态,它需要得到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媒体具体要从制度保障、组织管理、人员调配、设备硬件、办公场地、媒体资源等方面着手,鼓励其发展创新。

  融媒体工作室管理模式创新

  制度管理创新

  制度保障是融媒体工作室顺利运行的前提。传统媒体管理体制的层级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媒体环境,网络自媒体的内容制作与扩散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自由。扁平化的网络传播体系有利于个人创业、团队创业。传统媒体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改革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潜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2019年5月14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关于大力促进融媒体工作室发展的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从工作目标、总体要求、享有权利、激励政策、组织保障等方面为融媒体工作室的运营提供了政策保障。

  安徽台成立了以个人或部门为中心的融媒体工作室,规定个人工作室享有选人用人权、自主运营权、资金支配权、资源使用权等4项权力;部门工作室权力由所在部门确定。该台对融媒体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组建相应的管理、技术、运营平台,服务于融媒体工作室发展。

  2019年7月26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聂庆义为融媒体工作室颁发证书。

  新管理规制的施行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

  第一,激发了台内人才的积极性,有利于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由于网络平台迅速扩大,一批专业媒体人从传统媒体跳槽,造成传统媒体人才流失。融媒体工作室给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台内人员创业合法化。

  第二,界定了融媒体工作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包括用人权、采编权、经营权、财务权等,为其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第三,与“中央厨房”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安徽台结合部门具体工作职能,组建融媒体工作室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经营服务平台,为工作室的内容生产和商务运营提供前、中、后期全方位服务。

  团队管理创新

  在团队组织上,融媒体工作室以原先内容采编部门为基础,发挥部门和个人的优势,打破广播、电视、报纸壁垒,实现强强联合。

  安徽台融媒体工作室在内容定位上各具特色,涵盖新闻、理论、科普、法制、教育、农业、文化、人物、创业、生活、娱乐、综合等,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特征。

  例如,“纯棉系”微信公众号倡导素朴归真、天然健康、温暖舒适、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吸引众多粉丝,逐渐发展成为富有诗意和情怀的写作、阅读与分享的交流平台。

  在利益分配上,融媒体工作室建立了付出与回报紧密关联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利润分红作为激励,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创新动力。

  安徽台明确了利润分成、评星激励、作品奖励、参评支持等多项管理措施,部门工作室依托频率频道节目资源、新媒体或部门职能而运行,创收计入工作室,同时计入原部门。

  例如,经济生活频道的“时间君”融媒体工作室依托频率节目《第一时间》生产民生类短视频,其创收属于本工作室和经济生活频道。

  个人融媒体工作室则独立于频率频道或部门,负责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室工作,属于团队成员间兴趣爱好的结合体,享有自主选人、策划生产、项目运营等多项权利,创收属于该工作室,所在部门有义务进行指导、支持和管理。这些红利政策有力地激发了融媒体工作室创新积极性。

  在考核评价上,由于各融媒体工作室在人员结构、资源优势、目标受众和产品定位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每个工作室的特点和工作绩效分别考核。

  例如,人民日报社采取“一室一策”原则,各工作室在立项计划中自行明确基本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采用“工作室自评+中央厨房复核”的形式进行。

  融媒体工作室可以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内部组织架构改革的试点。由组织结构变化从而带来采编流程的变革,融媒体工作室在内容采集、编辑、制作、传播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作形式新颖的全媒体产品。

  同时,融媒体工作室要坚守主流媒体责任,以优质内容为王,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还要把握住受众情感和心理,服务用户,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融媒体工作室运营管理创新

  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设计、生产与运营,是媒体市场化生存策略。融媒体工作室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考虑将内容打造成融媒体产品,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运营。

  除了传统媒体频率频道和网站外,融媒体工作室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各大视频网站、音频网站、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合作。

  例如,人民日报社的融媒体工作室,有“中央厨房”作为支撑,依托中央厨房的采编体系、技术体系、发布管理系统和传播效果评估系统,其融媒体作品的生产、推广与“中央厨房”对接,由“中央厨房”总编调度中心负责协调社内媒体推广,由媒体技术公司负责对外推广。

  在内容生产上,融媒体工作室根据传播目标、受众需求、自身优势资源,创作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内容产品,形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多样化表现形式。

  例如,人民日报社“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发布新闻报道、评论、视频、H5作品等600多篇,其中1/3的稿件刊载于《人民日报》版面,很多稿件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点击率达到百万+,多篇稿件在全网推送并向海外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强影响力。

  再如,安徽“优乐宝”融媒体工作室的“U读”项目精选100本亚马逊、豆瓣的高分图书,邀请著名播音员主持人领读,推出15分钟一本好书的知识付费模式。“纯棉系”打通自媒体公众号、图书出版、阅读分享系列活动,成为安徽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团队。

  融媒体工作室开拓跨行业合作。行业间、地域之间的合作使融媒体工作室进一步打破藩篱,形成多元化媒体业态。融媒体工作室不仅要从事专业化媒体内容生产,更要勇于参加市场竞争,与社会其他行业协作,探索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融媒体工作室注重内容细分、受众细分、渠道细分,精准传播。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较早试点融媒体工作室并取得成效,2017年8月,广州珠江财讯传媒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与“黎婉仪财富管理工作室”一体化运营,走出了一条全媒体财经传播市场化的新路,为全国其他地方融媒体工作室提供了实践经验。

  安徽台融媒体工作室主张通过动态化管理,优胜劣汰、育新强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孵化广电融媒体项目。在第一批60家融媒体工作室一年培育期结束后,台内开展评星活动,推选优秀的融媒体工作室,为其提供专用办公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允许合伙人专职运营。对于具备公司化运营条件的融媒体工作室,下一步将可能探索股权激励机制,试点成立台全资或控股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企业化经营。

  总之,融媒体工作室刚刚迈出稚嫩的步伐,还有诸多难题等待解决。例如,有的融媒体工作室自身定位尚未清晰;过度依赖第三方商业平台,盈利能力差,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品体系;运行规划与实际成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资金、技术和经营人才等。

  尽管如此,其作为媒体改革的试验田,力图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的创新型团队,成为新闻生产、舆论引导、产品运营、传播推广的主力军。
 

  从“跑两会”到“云跑会”,记者如何做好两会报道?

  微信公号“传媒茶话会”/2020-05-14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主要采访方式为视频、电话采访。两会报道记者们也将从“跑两会”到“云跑会”。

  不能面对面采访代表、委员,记者该如何准备?可用到哪些采访技巧?

  5月11日,记者对话人民政协报时政部主任梁春武、每日经济新闻宏观频道主任胡健、红星新闻时政要闻中心副主任赵倩、资深媒体人叶伟民、农民日报记者李竟涵。

  网络采访的三大短板

  受常态化疫情防控影响,今年全国两会报道取消面对面采访变网络采访,包括新闻发布会和代表、委员通道都是通过视频方式。

  1. 交流变浅

  资深媒体人叶伟民认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追问,线上采访会导致交流变浅,缺乏相互启发。同时,网络采访的氛围、交谈语境不如线下丰富,受访者和采访者无法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准确把控和实现。”

  2. 约请采访对象难

  就两会报道来说,往年都是有专门的采访通道,记者可以在会议现场“堵人”。但是今年情况完全不同。记者追着代表、委员跑,“长枪短炮”的场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将不再看到。

  人民政协报时政部主任梁春武谈道,“记者不能去会议现场,缺乏面采渠道,导致记者约请采访对象的难度加大。”

  3. 报道缺乏鲜活性

  不在两会现场,也会导致记者参与感的缺失,进而导致报道缺乏鲜活性、感染性。“记者如果能够到现场采访两会,充分沉浸在共议国是的气氛中,产生很多灵感,能更准确深入理解采访对象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稿件的鲜活度会更好。”每日经济新闻宏观频道主任胡健告诉记者。

  在《农民日报》记者李竟涵看来,“毫无疑问,‘云跑会’是场硬仗,不仅前期准备得花更多功夫,也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招扬长避短

  1.建立“两会通讯录”

  不能两会现场“堵人”,也不能面对面和代表、委员交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李竟涵建议,记者应建立“两会通讯录”,通过自己积累、求助同行、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两会”期间的重点采访对象和联络方式。此时地方记者站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能提前预约采访,“跑会”往往事半功倍。

  2.“特邀代表/委员记者”制

  因网络采访形式,视频、图片等鲜活素材稀缺,多数媒体不得不被砍掉现场直播、图片、视频报道场景。面临“一图难求”问题,媒体该怎么办?

  梁春武建议,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熟悉领域的代表委员,约请他们担任“特邀委员记者”,保证会议现场信息的采集。

  3.联合报道机制

  媒体之间应开展采编协作、信息共享、联动,放大两会宣传声量。

  我们也了解到,全国“两会”报道目前3家媒体获准进入人民大会堂。为解决“素材荒”问题,媒体可以和这三家媒体开展内容方面合作。

  4.扎实备课、增强互动性

  无法面对面谈话,看不到采访对象本人,不能感受到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交谈缺乏沉浸感,两会网络采访有陷入“单口相声”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网络采访报道缺乏沉浸感,增强互动性,更有赖于媒体提前做好两会策划。媒体可以利用5G、4K等网络新技术进行视频连线,开设“两会网上会客厅”,增强采访画面感与交流感。

  李竟涵认为,记者应该了解自己采访的领域,熟悉提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而是和对方沟通交流,适当激发和引导受访者。并围绕采访主题,控场、把握采访节奏,及时回应对方,并在合适时机打断、插话、追问。

  在梁春武看来,“网络采访更方便,记者可以通过微信语音等社交工具让不同采访对象在网络平台直接对话互动,增强采访的有效性。比如就扶贫问题,可以分别约请代表、委员及贫困村民一起就这一问题开展互动交流。”

  采访前精心准备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高质量的采访离不开精心准备。

  1.提前做好功课

  红星新闻时政要闻中心副主任赵倩讲道,“不管线上采访还是现场采访,必须对于采访对象有深入了解,准备充分,做足功课,记者需要根据话题做延展性的研究,问题要尽量细且有针对性。”

  “在网络报道的大环境下,积累与储备显得更加重要。两会会期缩短,更需要在短时间内不遗漏,不忽视关键议题的能力,把每一个关注焦点报道充分,报道好。”胡健认为,记者要做好案头工作,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比如,看往年的两会优秀报道、学习政治理论常识、网络沟通技巧。

  2.扎实准备采访提纲

  撰写采访提纲是记者采访之前的必修课,尤其是网络采访,记者想让采访对象说话、从采访对象口中获取答案,需要一份准备充分、实用的采访提纲。

  如何列采访提纲,叶伟民给记者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列两个问题清单,一份给采访对象,一份给自己。给对方最好是十个左右的问题,不要问题太多,让对方有回答压力。而且问题要能激发对方的回答欲望,比如和采访对象相关,或对方关注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问题,不要全是官方套话,外交辞令式的问题。

  给自己的问题清单,尽可能详细,避免部分问题采访对象回答无力或拒绝回答,这时备选问题可以补位。

  二是,列新问题或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记者先广泛地阅读权威媒体过往的报道,如果想了解的问题在权威报道里已经有答案,或者对方说过了这个问题,那就不需再重新提问,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三是,按照重要性去排列问题,从重要到次重要,这样依次列。因为记者采访两会代表、委员,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记者尽快能让采访对象先解决重要问题,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采访效率、质量。

  四是,轻重问题结合,让采访更加多元和轻松。不要全是严肃问题,否则会给读者留下,采访对象严肃、呆板的印象。问一些轻松的问题,能够让采访更加立体,让人物更加鲜活。

  3.注意三个问题

  (1)提问要直接、问题要短

  “问题要短,也不要叠加。网络采访,采访对象的信息接收能力比面对面低。更不要提长问题,否则对方会疲于应付和厘清,导致回答不好。可以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问和答更有层次和逻辑性,答案的信息也更丰富。”叶伟民说。

  在赵倩看来,线上采访,问题尽量有针对性,要直奔主题、简捷有效,不要做太多铺垫,不要让问题太过冗长,尽可能聚焦主题。这样被采访对象也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出记者所需要的答案。

  记者在采访提问时还要注意提问语的“五不要”:不要长句、不要倒装句、不要否定语气提问、不要用有歧义的话提问、不要假大空。在提问时多用口语。

  (2)做好记录、录音、核实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倾听,而要在听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抓住对方说的重点,和印象深刻的部分,及时记下来。同时,在征求对方同意下,做好录音备份,供后面收听、回看。网络采访更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差,除了及时做好记录,采访结束后最好再将文字发给受访者核实。

  (3)避免犯报道差错

  梁春武、胡健都提醒记者,两会是政治盛会,也有既定的报道规矩,媒体必须严格遵守,不逾禁区,不要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阅读需求和用户流量双双激增,媒体为何反而更焦虑了?

  微信公号“全媒派”/2020-05-11

  过去两个月,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媒体出现流量激增现象,原因不难想象:这段时间,人们想要尽可能多地从专业渠道了解信息。面向杂志、报纸和数字媒体提供订阅技术服务的平台Piano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仅3月16日这一周的数字订阅量相比去年的周平均值就增加了63%;欧洲媒体的数据则更为显著,这一周内的订阅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7%。

  对此,媒体的反应不尽相同。自称日均用户订阅量是平时3倍的彭博社,选择将疫情相关的新闻移出付费墙,《华尔街日报》和《大西洋月刊》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而一些欧洲媒体则选择暂时不改变付费墙的限制,凭借其他方式增加用户订阅。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探讨媒体如何处理当下激增的新闻需求,以及面对盈利的目标和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媒体如何化解潜在风险。

  付费类媒体的免费新闻数量增加

  面对激增的内容需求,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费城问询报》和彭博社在内的媒体,都选择了向非订阅用户免费提供有关疫情的报道。这对媒体来说并不是太难的决定,即便其中不乏近期才建立付费墙以促进订阅的尝试者。

  专门开放部分新闻

  目前《大西洋月刊》已经将一些相关报道免费开放给读者。主编Jeffrey Goldberg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我们拥有值得读者阅读的重要信息,却拒绝在他们付费之前开放,我不确定此时还有几分职业伦理可言。”

  《大西洋月刊》在去年才上线付费墙模式,自那之后,这还是首次尝试提供免费新闻内容。无独有偶,2018年上线数字会员项目的彭博社也决定将疫情相关新闻置于付费墙限制之外,并称“无限期免费”。

  另一家媒体TechCrunch则选择开放健康与安全相关话题之下的基础性报道,但一些对订阅用户基础群体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内容,如投资者或初创公司如何渡过难关等,依然保留在其会员服务Extra Crunch的范围之中。

  特定页面与新闻简讯

  除了直接开放内容,一些媒体也在尝试形式上的改变。《纽约时报》面向全部读者推出了无须付费即可阅读的页面,以及特定主题的新闻简讯(newsletter)服务。《华尔街日报》团队则上线了实时更新的疫情主题新闻页面,同时提供每日系列视频,两项内容都会免费开放给读者,对应内容也会在网站主页突出显示。

  《洛杉矶时报》也上线了免费开放的内容引导页(landing page)和新闻简讯服务,并且会考虑相关报道是否会对所在社区内的读者产生影响、是否能提供有关该主题的重要且独特的信息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开放特定领域新闻内容的免费阅读权限,旨在“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新闻产品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不过,要想平衡,并不容易。

  免费很美好,赚钱也很重要

  事实上,虽然读者对于一些报道有着迫切的阅读需求,用户量也在持续地增长,但媒体要将用户的涌入转化为收入,还有一些障碍。

  一是因为将相关报道移出付费墙后,这些内容本身是不赚钱的;二是因为广告客户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品牌曝光在疫情相关报道的页面中。尽管媒体积极响应了承担公共责任的期许,但对提高整体营收的影响却是有限的。为应对这些问题,媒体采取了哪些运营技巧呢?

  《纽约时报》:设置阅读门槛

  《纽约时报》选择利用免费内容的吸引力,来换取更多的用户信息。《纽约时报》已经将一些报道开放,供读者免费浏览,但它设置了前提,浏览者需要先在网站中完成注册,才能阅读全部内容。

  《华尔街日报》:促进分享吸引读者

  《华尔街日报》在尝试从中寻找将内容传播给更多新读者的机会。该报首先开放了一系列免费的内容,包括时事新闻更新、网站问答模块和每日更新的视频系列。同时,在运营上采取一些措施来促使其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比如,尽可能地在报道中植入促进分享的信息,来鼓励读者分享内容给亲友,从而提升内容的曝光度。

  The Wrap:专享内容推动订阅

  一些以商业属性为核心的媒体也有着自身特殊的选择。娱乐与媒体新闻网站The Wrap已经将更多记者调整到一个专门为Wrap Pro项目(The Warp于2018年上线的付费订阅产品)制作内容的部门,以增加付费内容的产出。就如3月13日,Wrap Pro的订阅用户可阅读8篇付费专享报道,远远多于The Wrap承诺中的2-3篇。

  虽然并不能保证The Wrap所有相关报道都为订阅者专享,但CEO Sharon Waxman希望通过自身最具影响力的报道主题(如带来的产业影响)来增加订阅量。The Wrap也在尝试与之相配合的运营手段,在3月下旬推出了Wrap Pro的一周免费试用活动。“希望我们能成为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Waxman的期待。

  用户激增后,如何留存?

  无论如何,这段时期的流量的确是在显著增长的,但不确定的是媒体如何留住这一部分激增的用户,以及在未来,当用户感知和收入水平都有可能下降的情况下,读者群是否会出现大幅度的流失。

  新用户=长期支持者?

  与3月的前两周相比,北欧媒体机构Schibsted后两周在瑞典和挪威设立的多个新闻品牌的日订阅量增加了一倍。但媒体大都按照月份、季度或年份来提供订阅服务,因此短时间内还无法收集到相关数据来证明新读者会否成为长期支持者,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Schibsted目前已经在为将来的用户留存做打算。

  如Schibsted集团消费者业务高级副总裁Tor Jacobsen所说:“当下我们拥有较高的订阅销售量,较低的流失率,因而网站会有较高的用户活跃度和参与度。但如果用户陷入经济困难,那么接下来仍然可能出现显著的用户流失。”

  其他媒体也面临类似情况。德国媒体机构施普林格集团旗下的新闻付费项目Bild Plus和Welt Plus每天的订阅量也是计划中的两倍。但媒体广告收入被压缩了30%-40%,还遭遇了因商品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商业推广收入减少以及暂停举办现场活动等问题,原本打造的多样化收入渠道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媒体能够留住读者,就有希望让订阅成为接下来的收入亮点。

  提前对潜在危机制定对策

  依然以北欧媒体机构Schibsted为例,目前它在应对未来用户流失等危机上已经有了较为多样的对策。

  首先,Schibsted认为放宽付费墙限制并不可取,原因在于,受当下广告业形势的影响,自家媒体确实需要订阅所带来的收入。

  其次,三管齐下防止用户流失。Schibsted的防用户流失策略有三个核心要点:定制读者首次进入网站时的阅读体验;在读者成为订阅者的前两个月里,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相关产品;在取消流程中加入相关产品或低价购买的推荐。多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来使读者阅读更多的内容,建立更高的用户黏性。

  差异化网站内容订阅者与非订阅者的体验,比如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提供播客等付费专享内容。在过去两个月里,通过允许订阅者选择媒体编辑,来定制所收到的新闻简讯和营销信息的方式,Schibsted已经使得续订率有所提高。

  另外,它也优化了包括订阅管理在内的取消流程,比如,Schibsted设计了新的“我的订阅”页面,页面提供旗下多种相关产品信息,和取消、暂停或修改订阅等基础功能,并且支持家庭共享(“共享用户”流失率更低)。页面同时显示20篇相关性最高的文章和当下热度最高的折扣信息--都是订阅者专享权益。

  最后,响应当下的流行趋势和读者需求,继续增加多样化的内容。Tor Jacobsen提道:“在这样的危机中,通常我们会发现一些领域有额外增长,目前愈加流行的是电商、线上学习以及订阅。我们也的确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些趋势来形成优势。”

  Schibsted调整了发布内容,增加更多关于老电影、个人理财,以及如何在共处一室时维持良好家庭关系等文章。它还上线了私教健身视频(美国媒体机构Hearst和PopSugar也开放了健身主题内容),并且将原本实地进行的课程移至线上。3月底,Schibsted还举办了线上品酒课程,事先在4天内收获了1000人的订阅。以及,语言类课程也是近期的爆点之一。

  总的来看,读者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担忧确实刺激了媒体的流量增长,然而媒体在这其中所处的境遇和所采取的举措却各有不同。一些媒体选择将相关信息移出付费墙,以新闻媒体的价值坚守回应读者关切,也有媒体把目光放在长远的生存问题上,多管齐下留存更多的读者,激活更多样化的收益来源,以期稳妥应对未来潜在的波折。

  无论如何,“黑天鹅事件”中不会有绝对的受益者,好在媒体行为背后的共性,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满足读者当下的需求。正如Piano战略高级副总裁Michael Silberman在采访中所说:“媒体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关键在于把握好基调,做到严肃和尊重。”二者之间具象而善意的关联,或许恰恰可以作为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盔甲,也是有力的武器。
 

  还在为付费订阅数量发愁?这8家顶级媒体经验供你参考

  微信公号“全媒派”/2020-05-12

  几十年以来,广告一直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多数媒体也在考虑应用类似的广告模型在数字时代获利。然而,Google和Facebook的涉足让广告收入模型受到了挑战--这两家公司几乎占据了数字广告市场收益的70%。

  在这样的挤压之下,媒体不得不为收入另辟蹊径。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媒体在抵御数字广告收入下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开辟了数字订阅收益路线。本文编译海外文章,重点介绍当前最有前途的付费墙模型,通过分析八个行业案例,为媒体业务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数字订阅模型提供思路。

  《波士顿环球报》:力除付费墙漏洞

  作为首家数字用户数量超过印刷用户数量的本地报纸,《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2019年第一季度的数字订阅用户数从108,000增长至112,000。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付费墙,许多全国性的报纸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结果,但是《波士顿环球报》作为一家地方报纸是怎样实现这一成果的呢?

  《波士顿环球报》将用户增长视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线付费墙的计量模型。《波士顿环球报》消除了用户可以通过隐身模式绕过付费墙的漏洞。即使某些读者在Reddit对《波士顿环球报》的此类举措表示不满,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除此之外,《波士顿环球报》还将读者45天内可免费阅读的文章数量从5篇减少到2篇,并为数字订户提供更多移动端服务。再加上在疫情期间,《波士顿环球报》报道的重大新闻也吸引了许多社会公众,报纸内容订阅增长的势头十分喜人。

  《连线》杂志:探索用户增长良方

  在美国科技杂志《连线》(Wired)引入付费墙后,其数字订阅用户增长了300%。这一惊人的成果与许多小尝试有关。

  《连线》刚开始尝试付费墙时,集中于三种类型的内容,分别是为长篇故事、创意文章和发行指南。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有些文章能够帮助提升订阅数据,比如《连线》在Facebook的Hellish Two Years专题中的故事就有不错的表现。此外,购物指南之类的文章也吸引了许多用户订阅。《连线》表示,读者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

  各种Newsletter则是实现用户增长的另一关键因素。根据《连线》的统计数据,用户通过搜索访问网站完成订阅的可能性是来自Newsletter渠道的1/19,Facebook渠道订阅的1/12,Twitter的1/6。

  《连线》还在订购单的话术上花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发现在支付时用“确认订单”代替“开始我的订阅”,付费转化效果会更好。

  当然,他们也有过失败的经历。《连线》曾经试图通过赠送笔记本电脑和相机的保护套吸引订阅,但收效甚微。

  《挪威日报》:个性化付费墙

  挪威大型报纸《挪威日报》(Dagbladet)利用了个性化付费墙增加数字营收。目前,他们大约有85,000数字订阅用户。在过去六个月,《挪威日报》利用算法在网站的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向读者展示个性化内容。

  《挪威日报》的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了分析,例如读者重复阅读文章、阅读类似文章的记录,算法还会追踪用户停留时间等因素,以便根据偏好提供更多内容。通过算法推荐,《挪威日报》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相关内容,而且还能向潜在的付费用户展示付费内容,提高广告收入能力。

  订阅人数实现超过100%的增长是个性化推荐算法效果最有力的证明。虽然《挪威日报》有九成收入仍依赖于广告,而且其母公司Aller Media希望广告收入的比例可以更高,但其个性化付费墙仍展现出了无尽的力量和发展潜力。

  《德国商报》:严格的付费制与惊人的转化率

  《德国商报》(Handelsblatt)则是通过严格的付费墙制度获得了成功,他们从2018年春季开始实行订阅优先策略。如今,《德国商报》网站上仅有极少数的文章无须订阅,其余的均处于付费墙的堡垒中。而在他们的App中,则是所有内容都需要付费才能阅读。

  自《德国商报》推出付费墙制度起,公司就推出了多项测试优化付费墙。最终目标不仅是改善客户体验,更重要的是提高转化率。与此同时,他们还启动了移动端营销项目,创建了“用户个人旅程”数据版块,使用电子邮件提升用户的产品参与感。

  2018年底,《德国商报》通过付费墙将销售额提高了25%以上。在《德国商报》的App中,有58%的用户在免费试用期过后选择了付费。

  《金融时报》:数据驱动内容分发

  《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是最早建立付费墙制度的出版物,早在2002年,它就开始了在线订阅的尝试。去年,《金融时报》的订阅用户数达到了一百万的全新纪录,其中75%是在线订阅,并且有70%的订阅用户居住在英国境外。

  《金融时报》的成功离不开高度数据驱动的方法。多年以来,《金融时报》收集了大量的读者数据,它使用这些数据来确定产品的覆盖范围和数字产品策略。通过著名的参与度评分--阅读质量(Quality Reads),他们的记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故事效果的吸引力最强,从而确定未来产品的覆盖范围,满足当前的和潜在的订阅者。

  《金融时报》已经在付费墙领域努力了近二十年,如今他已提供了大量优质内容,客户也愿意为此买单。

  Bild:善用视频的力量

  德国小报Bild非常擅长利用视频的力量推动读者订阅。他们向每位用户提供时长一分钟的免费视频,至于更加有深度的内容则在Bild Plus的付费墙之后。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转化率最高的十篇文章中,有八个是视频纪录片或文章中包含视频。Bild Plus中不仅包括Bild团队制作的视频,还包括其他公司授权的视频。Bild Plus创立于2013年,至今已经吸引了约40万订阅用户,他们每月向Bild Plus支付13欧元。

  随着视频在内容创作领域中愈发重要,视频付费墙对于传媒公司而言也是获得可观收入的绝佳方式。

  The Athletic:沉浸阅读环境体验

  The Athletic是一家发展迅速的体育新闻订阅服务商,它推出的是一种无广告的订阅模式。截至2019年7月,这个初创项目已获得了超过50万名订阅者,并有希望在年底前将订阅人数翻一番。

  The Athletic这种无广告、仅通过在线形式报道本地体育新闻的模式使它脱颖而出。创立之初,该公司实施了付费墙。创始人不希望读者的注意力被弹出窗口或自动播放的视频分散,所以他为读者打造了一种无干扰的、愉悦的阅读体验环境。

  但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打算尝试广告收益。The Athletic最近启动了一个名为The Lead的每日播客,专门发布付费墙之外的内容。尽管这个播客会发布广告,但其最终目标仍然是寻找潜在的订户。

  《时尚先生》:微型会员垂直订阅

  美国杂志《时尚先生》(Esquire)采用了一种垂直订阅模型--具体来说是围绕着时政作者Charles Pierce的微型会员模型。

  Pierce自1997年起就开始为《时尚先生》供稿,他也是《时尚先生》的王牌作者之一。读者每年可以支付17.99美元来阅读其撰写的所有文章,而不仅仅是每月三篇文章。Pierce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写作,平均一天写作三到五篇文章,每周还会附上对上周新闻深入探讨的简报。

  由于Pierce大受欢迎,《时尚先生》决定围绕Pierce建立这种微型会员模式。《时尚先生》宣称,每天有6万人阅读Pierce的创作内容。开启微型会员模式的一年时间内,已经获得了1万名新订阅用户。

  以上八个案例充分说明基于订阅的商业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整个媒体行业也都在向基于付费墙的订阅模式发展。尽管每个媒体制定的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是与广告优先的模式相比,该模型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收入。除此之外,媒体也可以通过付费墙制度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从而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增加未来的收入。
 

  普利策奖新增的“音频报道奖”,会是新闻媒体的出路吗?

  微信公号“刺猬公社”/2020-05-12

  美国当地时间5月4日,普利策奖评委会在官网公布了第104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一个特殊的变化是,今年的奖项列表中第一次新增了“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

  首个“音频报道奖”颁发给了播客作品《外面的人群(The Out Crowd)》。这一报道讲述了被特朗普政府“留在墨西哥”(Remain in Mexico)政策影响的人们,由知名播客《这就是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与《洛杉矶时报》和Vice新闻的两位媒体人合作创作。

  全球的新闻媒体行业都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音频大火,播客翻红。文字新闻的目标用户正在从“读者”变成“听众”,《纽约时报》《卫报》等老牌媒体也在思考文字以外的新出路。普利策专门设立“音频报道奖”,更是音频新闻“走上台面”的标志。

  如果将眼光放到国内,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传统纸媒《辽沈晚报》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频道“辽沈先声”,GQ报道在公众号上推出的音频节目GQ Talk,36氪开发的小程序“36氪随身听”……

  纸媒积极寻求转型;新媒体和自媒体得天独厚的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内容在不同媒介上进行转移;而移动音频平台的发展壮大,则为前二者提供了有力的流量和技术保障。

  从“读”新闻到“听”新闻

  微信公众号刚兴起的三年内,可能是文字媒体最近的高光时刻。到了这两年,最后的光芒也逐渐暗淡下来。

  根据企业级微信CRM平台侯斯特的数据,2019年第二季度媒体/电台类公众号打开率为2.81%,2018年同期为2.99%,2017年则为5.06%;自媒体类公众号的打开率为1.83%,2018年同期为1.75%,2017年则为3.96%。

  另外,新榜发布的《2019中国微信500强年报》显示,2019年公众号平均单篇阅读量为1423,同比下降24%,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下降的第五年。

  微信公众号总体图文和媒体类公众号的打开率和阅读量逐年降低。新媒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是传统纸媒。

  媒体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自上而下,所有人都形成了“融媒体”的共识。音频作为融媒体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能给媒体带来生存模式的突破创新。

  2017年5月,国内头部科技媒体36氪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音频频道,共拥有19个栏目和超过85万关注者;头部新媒体界面新闻则在蜻蜓FM开设了6个栏目,涵盖财经、地产、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的资讯和深度报道。

  事实上,这种转变更像是一场媒体界的“文艺复兴”。

  以声音形态传播资讯和新闻,在广播时代就是非常有用户黏性的一个服务场景,从以前的农村喇叭和城市广播,到世纪初的车载FM的便携式收音机,直到互联网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

  然而,用户对音频内容的需求一直存在,疫情期间走红的“村长喇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又有了新的应用场景。我们观察到,头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蜻蜓FM和荔枝FM都为媒体开辟了专门的栏目,热点资讯、深度报道和评论性文章都有一席之地(不考虑原本就以音频形态存在的电台类媒体)。

  我们从喜马拉雅处得知,目前喜马拉雅已入驻的媒体资讯类账号有5000余个,既有来自锌刻度、蓝鲸财经、听财经等新媒体的内容,也有传统媒体和各地都市报的音频频道,如《辽沈晚报》打造的“辽沈先声”,南方都市报社打造的“南都快讯”,《深圳晚报》打造的“深圳头条”等。另外,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也拥有自己的音频频道。

  根据喜马拉雅发布的3月巅峰榜,江苏省级报纸《扬子晚报》登顶新锐主播榜榜首,泉州晚报社的新媒体平台“泉州通”排在第二,《光明日报》和“财经新媒体”也跻身前20。在热播榜上,“辽沈先声”登顶榜首,“一点资讯”紧随其后,南都快讯、鲜快报(“封面新闻”的音频频道)、虎嗅、深圳头条等媒体榜上有名。

  喜马拉雅媒体频道负责人告诉记者,音频允许用户在伴随场景中碎片化获取思想。从用户行为数据上看,早间听新闻资讯、晚间听深度内容,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习惯: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在睡前、午休和通勤路上的消遣;而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听”是比“读”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音频比文字更适应人脑的思考速度和情绪传递,用户一边听,一边就可以理解内容,直接建立起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认知。对深度内容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更顺应“注意力经济”的呈现方式。

  世界级的媒体变革

  3月27日,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mpany)收购了一款名为Audm的App,这是一家将长篇新闻转化为音频内容的初创公司,特色是聘用专业的配音演员来讲述内容,代替传统的自动配音技术。

  目前,Audm已经和《纽约时报》《纽约客》《滚石》和新闻门户网站Buzzfeed等各大媒体达成合作。被收购后,Audm计划在每周日的“The Daily”上朗读《纽约时报》的文章,尤其是和疫情相关的资讯。

  收购Audm是纽约时报--这家超过百年历史的传统纸媒公司在音频新闻上的又一尝试。就在去年年初,《纽约时报》还专门为亚马逊的智能音箱Alexa推出了新闻简报等音频功能。

  文字媒体日渐式微,音视频渐入佳境,是全世界的共同话题。

  每年年初,路透社新闻学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会联合发布一份《新闻、媒体及技术趋势预测报告(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在调查了世界各地知名媒体的高管和新闻人士的观点之后,为这一年度的媒体发展作出预测。

  在2018年的报告中,和音频新闻相关的内容还寥寥无几;到了2019年初,有75%的受访者认为音频新闻将会在2019年迎来蓬勃发展;而今年年初发布的最新报告,已经将现在称为“音频新闻的新黄金时代”。

  在接受调查的来自32个国家的233位媒体高管/编辑中,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会在2020年推出音频新闻相关的服务和项目,包括英国的《泰晤士报(The Times)》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报告认为,音频新闻的发展,将会鼓励新闻发行机构去追求更好的内容和平台,包括更高质量的报道、更好的分发模式和更多变现方式等。

  同时,语音识别和音频转换技术的发展,为媒体机构提供了将文本自动、准确和高效地转换成音频的机会。以丹麦数字杂志《Zetland》为例,App为使用者提供人工阅读的选项,75%的文字新闻可以直接转换成音频。

  音频或许可以改变内容的呈现和传播形式,却也对内容本身提出了高要求。

  喜马拉雅的媒体负责人坦言,媒体入局音频,在声音生产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从原有的图文思维模式,向声音表达感知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我们与媒体合作中的最大难点。”

  喜马拉雅认为,图文是树状思维,往往会多条线并举来做陈述,并结合图片感官来捕获用户的眼球,用户可以跳跃性选择阅读;而音频是直线思维,上下文需要非常强的思考逻辑性,不太能够跳跃收听,因此对表达的连贯性要求更高。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对优质内容的甄别能力变得更强。业内人士分析,公众号打开率逐年降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用户已经跨过了被动接受信息的阶段,开始主动寻找自己的喜欢的内容。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公众号和读者互相筛选的过程:虽然打开率和阅读量减少了,但是公众号对目标受众的黏性增加了。

  听众对音频新闻的预期,本身就和对文字新闻的预期不同。和文本内容相比,音频新闻的时间成本较高,信息筛选过程也更加复杂,内容生产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最有价值、最该知道的资讯,才能吸引住用户。

  赚钱才是硬道理

  音视频的尝试或许降低了受众门槛,扩大了内容的传播范围,但是“变现”依然是新闻行业的难题。尤其是在互联网端,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为内容付费,是围绕在所有内容生产者头顶的梦魇。

  “当新闻产品具有足够高的水平,用户会认可其作为创作作品的价值,从而有为之付费的意愿。” 正如财新传媒执行总编辑王烁所说,付费其实是新闻质量的一种保障。

  中国还处于培养收费意识的起步时期,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普遍不能接受付费内容,特别是一直免费的新闻内容。

  从国内大多数媒体的营收模式来看,收入大多来自投资和广告,只有少数几个媒体在付费阅读上站稳了脚跟。

  财新传媒自2017年11月6日启动财经新闻全面收费,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收费的媒体。2018年底,财新社长胡舒立表示,“财新通”上线一年累计付费个人用户超过20万,近几年没有再透露最新付费用户人数。另外,《南方周末》、虎嗅等也开设了付费新闻业务。

  2020年初,微信公众号推出付费阅读模式,一个月后,新榜在统计了库内账号使用付费功能的情况得出结论:付费功能并不适合每个类型的公众号。

  在音频端,入驻喜马拉雅的音频媒体95%以上为免费的新闻音频内容,只有个别媒体的深度、非即时性内容单独建立付费专辑。在视频端,B站提供的up主激励计划规定,每1000播放量可以得到3元人民币的奖励。以半佛的视频为例,平均每个视频的播放量在100万-300万之间,也就是三千到一万元的收入。

  对比外媒。根据《纽约时报》的最新财报,2019年《纽约时报》新增了100万个互联网版订户,达到525万订户,年度互联网收入达到8亿美元,其中有4.2亿美元的营收直接来自订阅读者,超过了广告营收。

  实现了付费新闻,也就摆脱了资本和广告主的控制,建立起了以内容为核心的“读者收入模式”。

  《2020年新闻、媒体及技术趋势预测报告》收录了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研究员、记者Eduardo Suárez关于“如何让读者为新闻付费”的研究文章。文中提到,在建立付费机制之前,媒体应该尽可能多地推出“数字产品”。

  对于长期浸淫在互联网世界的读者来说,良好的用户体验十分重要,例如“专业的音频产品”和“顺畅的付费渠道”等。

  路透社的报告提到,“对新闻发行方来说,音频新闻除了可以吸引年轻用户以外,还可以帮助树立他们的付费习惯,进而提高媒体收入。”

  例如,丹麦杂志《Zetland》在2017年开始进行音频尝试,两个月后音频消费者占比就达到40%,明显提升了用户的留存率和满意度;到了2019年,70%的消费都来自音频新闻。总编辑莉娅·科尔斯加德(Lea Korsgaard)也在路透社的调查中表示,《Zetland》在8月营业额增长了25%,首次达到盈亏平衡。

  另外,音频虽然不能从内容的层面解决“读者收入模式”的问题,却增强了媒体在其他盈利方式上的效果。以《纽约时报》推出的音频《每日新闻》为例,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纽约时报》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

  喜马拉雅补充说道,音频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脱离眼睛,纯粹用右脑进行直观感知,这是图文甚至视频所不具备的。“如果媒体真正能够打破思维,在音频上构建这种强渗透的影响力,对广告、发行、公关等原有盈利模式,都是一种更加有质量的赋能。”

  (本期责任编辑:姜玲)


来源:综合

编辑: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