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业界资讯 > 正文

每周业界资讯集萃2024年1月15日第835期

2024-01-22 10:21:34

来源:综合   作者:综合

摘要:目录丨contents3月15日截止!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已启动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召开广电总局: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广播电视

目录丨contents

3月15日截止!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已启动

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召开

广电总局: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统计造假等

中国晚协选出新一届常务理事会

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在重庆市举行

媒体融合十年十大创新发布暨现代+APP上线仪式举行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年会举行

周劲履新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川观健康智库”正式启动

全国首个医学与传媒融合创新综合学术平台成立

南京全媒体传播实验室揭牌

上海交大启动“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

今日头条退出懂车帝公司

潮新闻“正能量爆款制造机”实战秘笈

2023年下半年媒体融合创新典型案例

2024年,AI融合该怎么“融”?

从新华日报成功案例,看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解读“传播大脑”周年成绩单


 

  3月15日截止!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已启动

  澎湃新闻/2024-01-16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24年1月15日至3月15日期间,2023年12月31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且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均须参加2023年度核验,2024年1月1日后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无须参加2023年度核验。核验重点包括政治建设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履职尽责情况、合规上岗情况四个方面。
 

  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01-05

  1月4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在京召开2024年全国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部署,研究安排2024年出版(版权)工作。
 

  广电总局: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统计造假等

  微信公众号“鲸平台/2024-01-11

  广电总局印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强调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统计造假等问题。该办法要求各单位充分认识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关责任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为重大工作分析和决策提供准确支持。根据该办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各单位应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统计、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单位领导班子需对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工作承担全面领导责任。
 

  中国晚协选出新一届常务理事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1-05

  日前,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第八届理事会负责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刘海陵当选为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北京晚报总编辑张冬萍,新民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重庆轨道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晚报)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邵启亮,深圳晚报总编辑叶晓滨当选为常务副会长。

  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中国晚协第八届领导名单,选出新一届中国晚协会长:刘海陵;常务副会长:张冬萍、朱国顺、王文坚、邵启亮、叶晓滨;副会长(排名不分先后):张晓帆、唐晓安、洪孟春、张培峰、申景瑶、魏传强、季东平、谢东星、卢士海、王晓茹、许建明、黄朝伟、张春勇、林耀平、王云、何鑫、李建宁、郑雪君、谢磊、赵永生;秘书长:赵仲炜。
 

  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在重庆市举行

  光明网/2024-01-12

  1月11日,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在重庆市举行。活动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新闻界的媒体代表、专家学者齐聚山城,总结新闻精品创作规律,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展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

  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来自中央有关部门、重庆有关部门、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和记协的代表及第33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媒体融合十年十大创新发布暨现代+APP上线仪式举行

  现代快报/2024-01-10

  1月9日,新十年 再出发——媒体融合十年十大创新发布暨现代+APP上线仪式在南京举行。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媒体融合十年十大创新,现代快报新型智能客户端现代+正式上线,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年会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讨会举行

  人民网研究院/2024-01-09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年会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讨会于1月5日-6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泉州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常务理事、《新闻与传播研究》编委、全国知名新闻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周劲履新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微信公众号“盐阜报人”/2024-01-10

  1月9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的党委班子带领集团全体中层干部,来到新四军纪念馆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周劲等班子成员与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表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以上信息显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劲已经履新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公开资料显示,周劲,男,1968年4月生,汉族,江苏铜山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携手省卫生健康委,“川观健康智库”正式启动

  四川在线/2024-01-08

  1月8日上午11时,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邀请全省知名专家学者、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四川传媒大厦共谋系列“大事”——省卫生健康委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四川日报社、大众健康报社联合发起,与全省重要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合作共建的“川观健康智库”将正式启动。
 

  全国首个医学与传媒融合创新综合学术平台成立

  微信公众号“鲸平台”/2024-01-08

  近日,全国首个医学与传媒融合创新综合学术平台——四川省医创会医学与传媒互促研究分会在成都成立。医媒互促研究分会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医学+传媒’的创新学术平台,让大家创作更多的有创意、看得懂、学得会、老百姓用得上的健康传播作品,推动医学创新科技应用与新媒体传播的有效链接,宣传推广医学创新领域最新成果、应用成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南京全媒体传播实验室揭牌

  南京日报/2024-01-09

  1月8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承办的“全媒体传播力提升与精品生产”交流会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演播厅举行。交流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推进南京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精品生产能力。会上,南京全媒体传播实验室正式揭牌。
 

  上海交大启动“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

  新民晚报/2024-01-10

  1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等的部门主任、首席记者、总监制等22位业务骨干,受聘为“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推动媒体界与学界深度融合,助力新闻人才培养。
 

  今日头条退出懂车帝公司

  微信公众号“鲸平台”/2024-01-11

  近日,懂车帝关联公司北京懂车帝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大股东由今日头条有限公司变更为厦门懂车族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后者成立于2023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黄艳玲,注册资本100万元。此前,字节跳动方面证实懂车帝基于业务正常发展需要,将变成独立公司。
 

  潮新闻“正能量爆款制造机”实战秘笈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2024-01-12

  今年2月潮新闻客户端正式起航,一年不到的时间,潮新闻传播合作中心负责运营的钱江晚报两微、潮新闻两微及潮新闻抖音号、视频号编辑组,与各采编中心协同作战,以“正能量爆款制造机”为重点打造对象,收获全网传播超百亿阅读,拿下多个浙江第一、全国第一:

  “小哥彭清林救人报道”全网传播超6亿;钱江晚报及潮新闻微信,超50条原创内容被人民日报等央媒微信转载,网友点赞超百万;钱江晚报微博20条正能量话题登上全国热搜前三,总阅读量突破50亿……

  这是浙江正能量成为全国大流量的有力样本,也是优质原创内容破圈突围、有效提升潮新闻品牌影响力的生动实践。能从海量碎片化、同质化信息中脱颖而出,用了哪些方法、打了什么配合……爆款背后的“实战秘笈”,是新思路带动的新打法。

  正能量爆款如何炼成?差异化运营、连接用户、打响品牌

  媒体融合挺进深水区。实践表明,优质内容是媒体生存的根本,但这并不等同于稿子放到网上就一定能成为爆款。目前,头部商业社交平台的传播逻辑各有不同:抖音和微博要从公域的大盘子里抢夺流量,而微信则偏重熟人社交,正在探索打造“公私域联动”新生态。对不同分发平台的编辑来说,必须要抓住平台特点,从差异化运营、连接用户、打响品牌三个维度,助推爆款生产。

  一、差异化运营

  1.微信编辑“五连问”。近两年,公众号的用户市场被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大规模瓜分。微信也“自己卷自己”,大力提升视频号曝光度。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打开率、提升转发率?多手段呈现很重要。在《帅气女飞行员徐枫灿有新身份》《小伙断桥狂奔为救护车开道》等报道中,编辑通过剪辑动图、加入视频号导流,增强画面冲击力。精编图文,整合大量网友热评,强化情感共鸣。这些整合内容随后被人民日报微信采用,体现了编辑价值。

  同时,也要相信文字的力量。作为公众号内容输出的第一个窗口,一个标题不能在3秒内吸引用户点开,它将永远没有机会上场。但为了点击量而做“标题党”,靠低俗博出位,则会大大挫伤口碑。钱江晚报微信的标题极少照搬APP或见报稿,尤其是头条,都会备足10个以上不同角度的标题备选,和记者、值班编委反复讨论比较。编辑推送前已形成习惯性“五连问”:导向对吗?意思准吗?看得懂吗?想点开吗?我会转吗?最后的选用标准是“五有一前”——有细节、有情感、有共鸣、有悬念、有观点,并尽量让“核心信息”前置露出。

  2.微博编辑“多手段冲榜”。微博对暖新闻题材的上榜需求不断上升,热搜竞争机制也越发激烈,今年起杭州榜一度排到90多位,堪称各地同城榜中的“卷都”,经常涌入多家央媒及省内外同行“神仙打架”。一个本地正能量事件,往往需要编辑花费几倍的心力去运营,而只有一步一步爬上同城前三高位,才有可能去冲全国热搜,难度可想而知。

  钱报微博编辑通过突出视觉呈现、多角度精编话题词、制作短视频、设置投票、引导网友讨论等方式,将潮新闻原创稿提炼为更适合微博传播的形式。从小切口入手,往往更适合打造的爆款。比如#姑娘要结婚退租时扫干净房子留下喜糖#,编辑反复斟酌后的话题词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超2.6亿,点赞超10万,全国近百家媒体参与转发,网友们感叹衢州姑娘和房东双向奔赴的温暖,“小而美”的浙江正能量火爆全国。

  3.抖音编辑“用敏锐网感挖细节”。相较于文字,视频报道的视觉、听觉冲击具有天然优势,传播形式更为立体。怎样把亮点放大、把情感强化,靠的是编辑挖掘细节的“网感”、敏锐击中共鸣的判断力,以及熟练快速的剪辑能力。

  在“小哥彭清林救人”的系列报道中,潮新闻抖音号总播放量3.8亿,点赞百万+3条,收获全网最高流量。其中“奖励10万和当地现房一套”播放量超1.29亿,点赞量超344万,为全网单条最高。找准切口和找对落点,尤为重要。比如“彭清林从12米高度跳江是什么概念?”编辑在画面处理上,加入西兴大桥的壮观全景,同时将潮新闻原创采访内容精编,配上邵逸夫骨科医生的科普,让网友瞬间“get到重点”。在高度同质化热点中做出差异化,把网友的情感共鸣拉满,这样的剪辑思路,是全网第一家。

  二、连接用户

  热点爆发后,对事件走向的预判,也是再夺爆款的关键。传播合作中心虽然成立不久,但两微、抖音的编辑都颇有默契。“彭清林获奖1套房”报道当天,所有编辑一起守直播,并且监控各平台的实时网友评论。当“他值得”这样的点赞开始在直播间刷屏时,大家预判一致,均认为这会再次成为全网爆点,随后立即分头编稿、拆条剪辑、果断抢发。

  “无互动不新媒体”,这也正是时下互联网传播的深刻逻辑:专业媒体生产内容,通过用户和评论区的UGC进行甄选和二次发酵,强化用户生产力。钱报微信以“钱报君”官方微信号连接7大粉丝群,通过社群互动提高推文的打开率、转发率。同时,利用评论区“楼中楼”功能,在编稿时突出话题设置和引导,整活评论区。网友们讨论热烈,编辑经常处理留言到半夜,有时“评论比正文还精彩”。

  三、打响品牌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各大头部社交平台,汇聚了全国10多亿网民,主流媒体产生的内容,最终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百亿大流量的背后,是潮新闻品牌的强势露出。

  钱报微信的4条“小哥彭清林”报道原创稿,被人民日报微信号头条转载,图文编排及标题露出大量采用了钱报的精编版本,总点赞超23万,好评如潮。“好人就有好报”“杭州是个有人情味的城市”……全网上百万条网友留言是这则报道最核心的意义——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有责任让“真善美”激励公众,让社会新闻成为“主旋律”的载体,凝聚向上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从实践看,主流媒体利用商业社交平台将正能量报道影响力做大,也有利于推动内容增长、品牌提升、经营赋能和团队进步。

  重塑新媒体队伍的“团魂”,提升定力、学习力、凝聚力

  潮新闻上线后,原钱江晚报和天目新闻的两大团队,形成一个班子,共同推进品牌的对外传播和内容分发。一方面坚守钱江晚报作为地方都市报的本地化优势,同时做大做强潮新闻矩阵的全网影响力。目前,钱报两微和潮新闻抖音号,都做到了浙江省内绝对头部、全国领先。潮新闻微信号和视频号双双发力,粉丝数突破240万,微信打开率成倍增长,单条最高阅读破40万。

  耀眼的数字背后,过程很艰难。微信只要一改版,微博、抖音只要变动推荐规则,数据就会有很大波动。而只有保持住头部账号的活跃度优势,才能守住将正能量推向全网的基本盘。我们也再次思考,对于制造正能量爆款,需要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一、定力

  潮新闻新媒体矩阵的最主要出口集中在传播合作中心,更易形成合力,生产安全压力也更加集中。中心通过制定《防差错指南》,强化纪律、规矩和把关意识,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在日常报道中着力避免低级红、高级黑。

  刚开始做钱江晚报微信时,我们走的是一条比较通俗的社会新闻方向,后来多次总结教训,及时调整,与那些博眼球赚流量的媒体号作出区分,统一思想做符合自身文化内涵的内容,将更多的“爆款”生产聚焦到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关键民生小事上。钱报官微历年来50万以上的高阅读稿件,没有一条是负面新闻,全都是体现主流价值、舆论导向鲜明的报道,每年都有超百条原创稿通过官微平台整合首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转载,采用率远超其他都市类媒体。潮新闻抖音号的#你永远可以相信浙江#专辑,总播放量超26亿,这是短视频编辑们日常工作中最下苦功夫的题材,一直坚持用小美好掀起大共鸣。

  二、学习力

  技术在迭代,平台在变迁,做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只有经常总结修正,才能先人一步。

  传播合作中心每天公布“新媒体榜单”,让大家知道昨天稿件在全网的传播情况。每个编辑轮流主持,分析每周、每月战况,通过微信10万+、全国热搜、抖音点赞50万+、原创率、央媒转载率、评论回复情况、差错率等对重点数据进行“复盘”,分析自身与竞品之间赢在哪里,同题推送差距在哪里,摸索出规律、方法和创新,并对下一阶段热点进行提前布置。

  比如,从全国热点挖浙江亮点。钱报官微每年除夕坚守做春晚。今年节目单一曝光,编辑组逐条细抠,注意到浙江姑娘朱洁静领舞的《碇步桥》,果断决定内文和标题都突出浙江元素,推送后很快冲上10万+,被全国媒体转载。

  又如,研究平台规律。潮新闻海外平台的受众偏好人文自然,英文编辑部精编的“广州大雨中男子给狗狗挡雨”等小切口短视频收获了大流量。目前,潮新闻Tiktok账号总点赞量超200万,单条最高播放突破1700万,位列国内省级媒体第一。

  还有,做大主题策划。彭清林报道掀起热浪后,潮新闻财经中心联合小哥节推出系列策划,反应迅速。主动设置话题、整合资源,都是将正能量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策划小温暖,丰富大主题。

  三、凝聚力

  传播合作中心的目标一直是:打造业务强、能吃苦、会战斗的新媒体队伍。我们在各个端口人员极致精简、经常白+黑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每天抢速度、拼流量、深挖正能量,保持强大的斗志和凝聚力非常重要。

  小哥彭清林报道,通过潮新闻多位领导协同,组建了一个40多人的报道联动群。不管是传播合作中心内部,还是采编前后道,以及潮新闻各中心,团结一致是强大的生产力。只有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争取1+1大于N。
 

  2023年下半年媒体融合创新典型案例

  人民网研究院/2024-01-12

  一、首个专注视听媒体内容生产的AI大模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发布

  2023年7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首个专注于视听媒体内容生产的AI大模型——“央视听大模型”(CMGMedia GPT),集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海量视听数据与上海AI实验室的原创先进算法、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提供节目创作、短视频生成、节目剪辑、超写实AI数字人、AIGC动画、AI换脸等多方面应用,提升了视听媒体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华社推出大型语言模型MediaGPT解决媒体实际需求

  2023年7月,新华社在新媒体大会推出在各类媒体数据上进行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MediaGPT,该模型专注于解决中国媒体实际需求。据新华社技术局人工智能总监、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高级工程师王仲豪介绍,MediaGPT构建了专门适用于媒体领域的独特数据集,并开发了专门用于生成式任务的验证方法,以新华社媒体可信数据矩阵为大模型基座训练的规范化数据。

  三、新华网测试发布AIGC-Safe,可协助检测和识别虚假信息

  2023年7月,新华网举行AIGC-Safe平台邀请测试发布会。在此次AIGC-Safe平台测试发布中,重磅上线内容安全检测功能,以领先的检测大模型和深度伪造内容大数据为支撑,覆盖文本、图像及音视频的检测,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易于部署,能有效保障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在有效降低产业安全技术投入成本的同时提高安全保护效率,能够广泛应用于虚假新闻、AI换脸诈骗、活体攻击、版权内容保护和学术诚信等多种检测场景,为媒体、教育、金融、公安等领域的AIGC安全治理保驾护航。

  四、四川规模最大的全媒体传播“航母”启航,天府融媒联合体成立

  2023年7月17日,天府融媒联合体成立仪式在成都举行,四川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媒体传播“航母”正式启航,以更强大的力度和能力实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天府融媒联合体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传媒集团、中国广电四川公司4家单位发起,联合21个市(州)市级媒体、18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据介绍,天府融媒联合体的主要任务是对省、市、县三级媒体进行传播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探索提供区域性支撑平台。

  五、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智媒云”推出八大创新应用

  2023年8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南方智媒云”推出包括小南AI写作助手、小南云学习、智媒云盾、智媒主播等八大智媒创新应用,其中,“小南AI写作助手”可提供智能检索服务,也可以提供请示报告、会议纪要、会议通知等公文辅助写作功能。“小南粤听”基于南方智媒云语音库,运用语音合成技术,为南方+用户提供智能语音服务。“智媒主播”是基于动作捕捉、实时渲染、深度学习、建模设计等技术打造的有智能、有形象、可交互的个性化AI数智人产品。“智媒云盾”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基座,融合南方报业数十亿中文语料数据和审校知识库,打造覆盖全系统、全场景、全流程的智能审校产品等等,为媒体智能化赋能。

  六、人民数据上线首个全国性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

  2023年9月,人民数据基于人民云和人民链,上线首个全国性的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连接数据主管部门、各地方交易所、各地方大数据局、平台数商、数据经纪人、数据第三方服务商等,打通了数据确权、数据授权、数据流通交易的全流程,让大数据在全国平台流动流通起来。目前,这一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据交易平台,日均数据活跃量达到1286万余条,行业数据单个数据种类已达千余种。全国性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将改变数据在全国层面“流通交易难”的局面,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规范,确保数据流通交易的合规性,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更顺畅的路径。

  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杭州亚运会转播报道,创规模最大、触达人次最高纪录

  2023年10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落下帷幕,向世界奉献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4500余人的工作团队,历史首次完成亚运会主转播机构服务、首次以4K/8K标准向全球提供国际公用信号和相关媒体服务、首次在开闭幕式中应用AR虚拟技术,充分利用总台全媒体多平台传播优势,立体呈现亚运精彩,截至10月9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相关报道在总台平台的境内累计触达人次达414.23亿次。9月23日至10月8日,受众累计通过总台电视端观看亚运会达341.53亿次,通过总台新媒体端阅读播放量达72.7亿次,创下了赛事报道规模最大、全媒体总触达人次最高的纪录。

  八、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频道上线

  2023年10月,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频道π24H live上线。这一新型直播平台是在澎湃新闻年均1500多场直播实战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由四大矩阵组成:全球新闻事件的实时现场(事件直播)、澎湃视角的“千里江山图”(慢直播)、覆盖各个采编部门的“数字人矩阵”、 20个全新栏目以及未来打通内外资源孵化出的更多新闻up主,重新定义AI时代的移动互联直播。

  九、人民日报社发布“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

  2023年10月,人民日报社发布“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集纳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多项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智能化生产及协作,形成集智能化、场景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全新工作模式平台,将更大程度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媒体融合发展。

  十、封面科技“灵知”主流媒体算法

  2023年11月,封面科技发布全面升级的主流媒体算法——“灵知”主流媒体算法。"灵知"主流媒体算法是一套正能量、热流量、强安全的算法,实现了内容生产、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和内容传播的4类核心应用场景,包含近20个主流媒体算法落地产品,突出正能量信息和主流价值观,实现媒体多元场景覆盖和高效算法赋能。目前“灵知”已接入全国30多家省市县级融媒体客户,被列入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度重点研发项目。

  十一、川观新闻构建国内最大数字记者矩阵

  2023年11月,川观新闻官宣推出国内最大的数字记者矩阵,前后为40个真人记者制作数字分身,运用AIGC助力新闻跑快一分钟。完成“数字分身”定制后,川观新闻记者只需要在播报数智人平台输入文字、音频,即可快速生成数字人播报视频,随时随地生产出视频新闻,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提高了视频内容原创产量,解放内容生产力。前场真人记者采访,后场数字记者播报,双线异地同步操作的报道模式,也重塑了内容生产流程,提供突破次元壁的智能新内容体验。

  十二、人民网发布“天目”智能识别系统

  2023年12月,人民网正式发布“天目”智能识别系统,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识别,能够对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检测,对合成手段进行追根溯源,积极探索“用AI治理AI”的内容风控新模式。公开测试数据显示,“天目”对国内外主要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中文文本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3%。系统支持单次最多10万字的数据检测,对疑似AI生成句段明确标识,一键生成检测报告。同时,系统不留存、不转用任何检测数据,充分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与安全。
 

  2024年,AI融合该怎么“融”?

  微信公众号“全中看传媒”/2024-01-11

  2023年是疫情转好以来的首个复苏之年,同时也是AIGC席卷出版传媒领域的第一年。这一年,各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布局生成式AI。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6日,我国共有188个单位研发出200余个大语言模型。AIGC是与内容直接相关的技术,对出版传媒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变革之下,出版传媒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出了哪些新逻辑?未来我们将如何把握好更深层的市场脉动,以新动作适应新逻辑?出版进化论邀请出版传媒领域4位大咖,从不同视角谈谈技术影响下的出版传媒业新图景。

  以内容、渠道、技术为主线强化业态创新

  宋吉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3年是3年疫情后的首个复苏之年,然而出版的复苏却迟迟没有到来。出版人的“落寞”其实已经多年了,从最初的电商图书价格战,到业外各类阅读、知识服务平台的崛起,出版业在文化消费娱乐中的地位日趋边缘化。综观2023年,整个出版市场呈现出几个比较明显的态势:

  一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传统图书市场出现了下滑趋势。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虽然同比增长率由负转正,同比上升4.72%,但实洋同比下降7.04%,图书市场进一步让利,低价倾销。中金易云发布的书业零售市场报告也显示,2023年整体图书市场码洋1240.70亿元,同比2022年下降1.51%,动销品种数较2022年同期下降7.18%,新书整体也呈下降态势,降幅21.91%。

  二是广义上的数字出版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据库等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虽然2023年有关数据尚未公布,但2023年9月20日发布的《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仍然保持增长,总收入达到13586.99亿元,比上年增加6.46%。

  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亮眼表现让出版业再次看到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与机遇,所以本年度里关于人工智能相关讨论很多。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更高效的生产力。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出版业也不例外,许多专家、业界人士都探讨了相关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发展思路。

  所以总体来看,当前出版业处于复杂多变的震荡期。一方面,图书市场呈现下滑趋势带来丝丝寒意,竞争有越来越“卷”的倾向;另一方面,新技术又带来新期望、新机遇,也带来新迷茫,这种震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版业如果抓不住新机遇,在产品和业态创新上没有大的突破,也许会出现长期下行局面。

  面对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出版业也许应该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挖传统出版的优势。从这些年业界发展情况看,纸质图书虽然面临很大阻力,但在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出版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很好,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应该围绕专业定位,打造精品书、常销书,尽可能延长每个品种的生命周期。当前,大多数人的休闲时间被短视频占据,图书产品在内容上必须要更有独特性、深度,或者结构性更强,值得反复阅读,才能获得读者青睐。

  其次,加强新媒体渠道建设,打造多元化销售渠道。从图书发行渠道看,线上化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在大电商时代,出版单位普遍缺乏资金、资源等优势,难以与互联网公司竞争。而近两年新媒体电商崛起,其以内容为基础、占用资金资源量不大等特点,使出版单位有一定参与机会。从疫情以来,出版业的新媒体运营情况也确实展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23年图书销售渠道中,只有短视频电商仍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所以,应大力加强新媒体运营,争取建立新的自有渠道。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头部新媒体账号,几乎没有出版社的。出版社需要在新媒体账号运营方面下大工夫。

  最后,要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各类新技术应用,强化产品与业态的创新。从长远看,出版业的产品与业态必将发生大的变化。出版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知识服务、文化消费的新形态、新模式、新场景,持续推动出版业的产品与业态创新。

  一是要强化作为大模型基础的内容建设。要摒弃传统的着眼每一本书的建设思路,加强某一领域专业化、体系化内容建设,拓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围绕一个领域不断积累,加强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加强富媒体内容的建设,同时承载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的富媒体内容带给用户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立体,必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要内容。

  二是要增强技术支撑和运用的能力。对于小型的、数字化业务不大的出版企业,可以采用与技术公司合作的借力模式,而对于大型的、数字业务已经起步的出版企业,有必要自建技术队伍。同时,必须推动形成全员技术意识,保持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形成使用技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在管理机制方面也要借鉴互联网公司,建立起包括项目论证、经费投入、技术测评、成果评价等的数字化项目管理机制,加强技术研发的过程性控制和资源积累。

  三是要积极尝试建设专业模型,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当前,各类人工智能大模型层出不穷,从资源、经济实力和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来看,出版社不具备建立大模型的条件,但对于一些专业内容丰富的出版社来说,建立小型专业化模型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目前,不少出版社在专业出版方面都有积累,并建设了一些专业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可以探索各类不同的专业模型建设。

  总之,我们要加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抓好内容、渠道和技术三个主线,以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产品和服务,形成多元、开放的行业新生态,才能为“落寞”的出版业打上一剂长效药。

  以技术放大图书消费场景做“现代纸书”

  施其明/数传集团执行总裁

  2022年出版业整体震荡下行,新型出版业态尚处于培育期,疫情起伏不定、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扰动不止,加之纸张成本不断攀高、物流运输时断时续,出版业发展停滞,利润率持续下降。在经历了3年的疫情之后,人们对于2023年起初是充满希望的。但现实是,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整体状况未达预期。

  与很多出版社领导交流,我发现大家都有着共同的苦恼,“做什么书”“怎样做得更好”“做好了卖给谁”“怎么卖”“销售话语权如何掌握在自己手里”……换言之,“读者在哪里?”“市场在哪里?”这两大问题在眼下仍然是困扰出版行业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怎样突破出版行业“产品形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服务能力单一”的局限,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读者对于高质量、高品位、高口碑的纸质图书的需求永远是不变的。在市场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背景下,出版发行机构应该始终立足于最核心的产品——图书,围绕图书来展开探索创新。出版业需要借助数字时代的技术能力,从改变我们的图书本身着手,这条路,充满着无限可能。

  纸质图书是出版行业最基础、最核心的产品,如果出版行业能有意识地通过纸质图书去触达用户,激活用户,整合资源,将用户引导到与他兴趣点对应关联的其他场景,给他更多的消费机会,将“传统纸书”升级为拥有线上产品服务的“现代纸书”,出版行业的营收将不仅仅是卖书这么单一,也不会被平台压力、价格狂卷所裹挟,这也将是出版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换成互联网的视角来看,如果我们能把每一本纸书当作每一个流量的入口、每一个获取用户的通道,让读者在拿到书之后,还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后续产品消费和服务,那我们就有可能得到“书+其他消费”的机会,赚到不止于卖书的钱。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赋能传统图书的升级与转型。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AIGC等技术的出现都给了我们广阔的空间,我们需要以自身内容特色为本,以适用性技术为要,推动优质内容和新兴技术的深层次融合,助力传统纸书的升级和转型,真正适应市场、满足读者需求。

  目前,国内出版市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震荡期可能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尤其是AIGC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出版业面临新一轮的变革,但同时AI也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机遇。AI校对、AI翻译、AI插画……智能技术的变革大势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开始影响着每位编辑工作者的工作。

  对于出版来说,AIGC具有两面性。一方面,AIGC对现在的出版业提出了挑战,如前所述,出版业将会迎来新的创作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内容传播方式,这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AIGC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开辟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这将重塑出版业务流程,重构出版员工体系,重新定义阅读方式,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与可能。

  出版业必须顺势而为,充分拥抱AIGC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怎样顺势?作为行业个体,编辑工作者必须积极拥抱时代变革,实现思维转型、技能转型、定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环境中占据主动地位,毕竟AI不会淘汰掉某一职业,而是淘汰不会利用AI的人。而作为行业主体,出版机构拥抱AIGC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了解认识AIGC的底层逻辑,以及如何能在出版上展开相关的应用,同时在保护版权内容资源的前提下选择和体量大的技术公司合作,积极推动AIGC对出版全流程的赋能,积极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我深信,AI是发展大势,积极拥抱AIGC将为出版业带来新的逻辑与更广阔的发展图景。

  主流媒体用好AIGC关键在于价值观对齐

  郭全中/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从2023年整体来看,传媒产业发展得最好的板块有两个。一是网络游戏。《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首次突破3000亿元关口。用户数据方面,2023年游戏用户规模6.68亿人,也是历史新高点。网络游戏在2023年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能量。二是微短剧。根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微短剧的爆火是有其市场逻辑在的。一方面,微短剧节奏紧凑、剧情有冲击力又有趣,与用户审美相契合。另一方面,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的发展已经成熟,微短剧在此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也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从政策的角度看,这种微短剧在2024年也同样会在扶持下延续2023年的态势继续向上攀升。另一方面,随着2023年末游戏版号的放松,2024年仍会持续这样的政策扶持,因此游戏领域仍然会在2024年有不错的发展态势。从传媒科技的角度来说,随着苹果公司头显设备的落地,2024年的XR领域会有新的飞跃。此外,最能爆发的毫无疑问仍然是基于大模型的AIGC。

  这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AI会重构传媒业的整个逻辑。无论从传媒业的内容策划、内容生产到内容分发与广告营销,整个生产流程都会面临颠覆性的底层逻辑变化。其实不仅仅是传媒业,基本上所有的线上产业都会被AIGC撬动,而线下产业则是由“制”造向“智”造发展。

  2024年会是AIGC大范围落地的一年,主流媒体在2024年该如何掌握AIGC变革的主动权?首先,AIGC是大势所趋,主流媒体在观念上要积极拥抱这种变化,而不是拒绝或排斥作出改变。其次,AI的生产流程和纯人类的传统的生产流程有很大差别,要将媒体自身的内容、采编生产流程按照AI的技术要求进行评估。这也是AI与行业进行更深度结合的切入点。再次,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把握好AIGC的应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价值观的对齐。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要功能,对于生产内容的价值观方向要求非常严格,也因此,主流媒体用好AIGC必须做好价值观的对齐,否则很多内容都不能被利用起来。最后,掌握变革的主动权,主流媒体还需要利用AIGC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放大价值。

  我非常看好AIGC的发展,这一科技甚至可以带动元宇宙的发展。元宇宙在近期虽然没有明显的发展成绩,但它既是一个集成的技术,又是一个集成的产业,需要经过30~50年的长期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落地。而元宇宙能够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AI技术。AI生成的虚拟偶像、虚拟数字人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元宇宙的繁荣。

  此外,AI已经展现出了其在效率提升以及能力拓展方面的巨大潜能。据财联社报道,OpenAI的年化收入2023年底已超过了16亿美元。国内方面,腾讯、抖音、百度等拥有丰富互联网生态的系统也都已经依靠AI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增长。有时候人类的预期很高,所以可能在短期来看,AI的成长未必能够完全符合人们对其的期待,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AI一定是可持续的高速发展态势。

  对于2024年,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描绘。第一个关键词毫无疑问是大模型。我们预计不只在2024年,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模型都会是一个快速突破的状态。并且,大模型更会在未来与各行各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落地更多场景。

  第二个关键词是AIGC。基于大模型的AIGC在2024年会全面落地开花。不仅仅互联网平台会大量利用它生产的内容,主流媒体也会大量引入,甚至各个企业都会引入AIGC做一些简单的品牌营销、内容传播。

  第三个关键词是出海。现在我们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到了天花板。为追求更稳定的市场,各行各业都正在加大出海力度,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泡泡玛特海外门店截至2023年8月均为100%盈利状态;2023年上半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预计全年成绩也将问鼎第一;抖音集团的TikTok Shop销售额屡创新高……在传媒领域,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3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自研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收入是163.66亿美元,回暖显著。腾讯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三季度游戏业务表现回暖,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达133亿元,创下2023年季度新高,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海外游戏收入占比达29%,成为腾讯游戏的“第二增长曲线”。各项数据均不难看出,2024年,出海将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景象。

  乘势而上:AI技术将不断拓展传媒业应用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23年,年初的ChatGPT爆火延续了一整年并渗透到传媒发展中。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场,百度、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企业也应势而谋。毫无疑问,2023年是技术应用发展令人瞩目的一年,也是传媒科技乘势发展的一年。展望2024年,创新、守真、和谐定将成为AI技术在传媒业应用中的主旋律。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众多行业大展身手。在传媒业,依托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AI促进了新闻生产传播的全流程变革和系统性再造。《人民日报》推出的“AI编辑部”4.0新增两会智能助理,构建基于报社的专属协同办公平台,编辑、记者与其对话查询稿件资料;新增智能绘图功能,《最炫中国风!这支双语宣传片是懂中国的》便借助这一功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营销领域,AI虚拟主播成为新消费、新文娱的重要推动者。小冰公司启动“GPT克隆人计划”,用户可在淘宝APP中与虚拟KOL进行互动,提供居家视角视频电话服务,24小时的陪伴与秒回吸引众多KOL的追崇者购买。但同时,AI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譬如,全国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将虚拟数字人著作权及邻接权的认定、数字人形象及相关视频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等问题摆上台面。

  科技创新不在一年一时,而在长期。可以预见,生成式AI在2024年势必将在技术升级上更进一步,优化大语言模型,提升多模态数据处理效能,加强上下文联动,在海量的数据和具体的对话情景中生成精准的预测序列。在产业应用上更进一步,在已有的第三产业版图基础上拓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智能问答的形式为农户种植提供精确建议,或以插件的形式加入现代化农业系统,盘活农业数据,助力我国的农业大国建设;依托强大的计算机算力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

  科技解放了大量生产力,人的创造性就显得弥足珍贵。主流媒体应掌握AIGC变革的主动权,葆有本真,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主流媒体借助AI优化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一体化网络;引导技术向善,贯彻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六部门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案、政策意见;培养专家型记者,加大舆论监督等深度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理顺公众情绪。

  范仲淹曾言:“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AI技术与传媒业唯有保持和谐才能行稳致远。其一,发展负责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搭建开发者社区,提供免费算力、课程教材、公开数据集和模型套件等工具组件,培养具备模型开发能力的传媒人才;保障公平包容,引入表征学习方法来验证高维数据的个体公平性;保护数据隐私,在编码、测试、交付等阶段设置个人信息保护的审核节点,对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其二,发展技术友好型传媒业。譬如,“三联中读”APP将三联旗下《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的电子版收录,并进行音频转化,形成内容集群,用户可付费阅读或收听。此外,还打造了线上精品型课程、多元型小课,实现了新技术与纸媒的共赢。

  乘着经济、政策的春风,AI技术在2024年必将扶摇直上,推动大语言模型等底层架构的迭代升级,实现技术创新,拓展产业应用。传媒业也将在技术的助力下,不忘初心,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延展效能边界,增加盈利创收。
 

  从新华日报成功案例,看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微信公众号“城市党报研究”/2024-01-05

  2023年9月中旬,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在法国巴黎举行。针对此次江苏文化走出去的大事、盛事,新华日报精心策划、独特创意,扣准时代青春节拍,展开了丰富的融媒创新传播,为传统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贡献了鲜活典范案例,也为主流媒体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内宣外宣共同发力,报网端微矩阵传播

  “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以下简称“昆曲周”),是江苏文化走出去的大事、盛事,主流媒体如何报深、报透、报活、报好,是使命担当,更是职责所在。新华日报提前两个多月充分调研、搜集线索、排兵布阵、精心策划,制定出整套周密方案:总体上有新闻专题,集纳所有报道;线上有节点式消息报道,即时发布现场最新信息;点上有主题报道,适度挖掘值得开发的主题活动,报出深度和特色;形式上多线程推进,品类丰富,灵活自如,许多产品还是为新闻素材与新闻对象度身定制,如vlog、快闪网感小视频、深度综述、集成H5等;人员安排上,在“昆曲周”举办期间,派出专家型记者前往巴黎,后方跨部门、多兵种强大团队远程保障,跨国作战。

  昆曲出海这样的跨文化传播,新华日报确立了报、网、端、微全覆盖的矩阵传播策略。“昆曲周”在法所有单场活动都进行新媒体报道,如活动开幕式、《牡丹亭》演出+反响、折子戏进高校、快闪、专题展览、国际研讨会等,其中部分重要新闻刊发报纸,如开幕信息和深度综述等,其他新闻即发即报。交汇点客户端开设《“牡丹亭”西游记|“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专题页面,固定在首页置顶大图轮播位置,集纳所有报道,可一键转发,便于传播和阅读。同时,所有报道还在新华日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头条号、百家号、B站、抖音、人民号、央视频以及学习强国江苏平台等各个网端同步分发,彰显矩阵传播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内容在交汇点、微信、微博等各媒体矩阵的浏览总量达450多万。

  新华日报充分利用现有海媒渠道,线上线下一齐出击,中英文双语分发,将精彩原创作品推向全球视野。我们利用海媒平台JiangsuNow、JiangsuCulture等账号,围绕系列活动中的演出、展览、昆曲雅集、教学工作坊等活动,在推特、脸谱、照片墙、优兔等平台发布相关中英文双语推文58篇,总浏览量约12.1万次。海外纸媒新西兰《乡音》还刊发了题为《“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法国成功举办——在巴黎邂逅昆曲,共振“世界的脉搏”》的文章,使这次昆曲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定格在纸面之上。

  撬动情感共鸣发力,主打网感轻量传播

  数据表明,针对国际传播的产品在制作上应更加偏向轻量化、视觉化和快捷化。短视频类产品通常特别容易触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振,传播效果直抵人心。

  内容轻松化、碎片化,镜头语言活泼、风趣,文字表达强调网感,时长体量短小精悍,是我们对报道中所有短视频产品的基本定位。以方案中的主打短视频“昆曲小明Bonjour Paris”系列为例,预先了解了“昆曲周”所有行程安排后,我们提前将每一期主题敲定,细化文案拍摄大纲,将每期长度控制在3分钟之内,镜头采用手持自拍的vlog形式。9月8日我们率先发布vlog先导片《昆剧院来了中法混血宝宝,教柳梦梅杜丽娘说“Bonjour”》,特邀中法混血小姑娘Elisa参与拍摄,以孩子之眼打开中法文化交流这扇大门,既有独特象征意义,又容易引起两国观众的共鸣。先导片一出,“昆曲周”的氛围感瞬间拉满。

  巴黎当地时间9月14日晚八点,江苏省昆剧院施夏明、孔爱萍两位艺术家主演的精华版昆曲《牡丹亭》在巴黎蕾博拉戏剧院上演,上千座的大剧院座无虚席,2个多小时的精湛演出难以落幕,演员们足足谢幕七次。这是一条现场感很强、内容也十分抓人的即时资讯,特派记者敏锐抓住这一鲜活瞬间,迅速制作出一段30秒长度的竖屏短片,发布在新华日报各平台号。该视频瞬间上了热搜,成功刷屏朋友圈,仅抖音平台24小时阅读数就超过26万。

  共同的价值观往往是从“人性”和“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出发。基于这一点,我们制作的短视频非常注重角度选取,追求在最大程度上戳中受众的情感共鸣点。“昆曲周”活动之一,江苏省昆剧院走进法国诺欧商学院孔子学院演出昆曲折子戏《夜奔》《惊梦》等片段,《夜奔》所表现的林冲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求索,这一主题超越古今、中西之间的界限,可以广泛共情。饰演林冲的吕廷安不满20岁,在演出团队中年龄最小,且是唯一一位 “昆五代”演员。于是短视频专题片《小林冲“夜奔”巴黎》就此诞生,我们将预先拍摄的师徒传艺部分镜头穿插进法国演出片段,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凸显人文关怀和思考,该片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获得大量转发。

  “昆曲小明Vlog”之一《三朵“梅花”打前站!巴黎,昆曲来了!》动态展示了昆曲演员们出发登机、抵达巴黎的情形,生活化的自拍角度,熟悉的机场场景,在中法观众看来都倍感亲切;《昆曲雅集办到巴黎,外国观众学唱<牡丹亭>》《洋娃娃品昆曲,画个金发碧眼“美猴王”》等短视频,聚焦昆曲演员与外国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并强化了参与性交互性,使视频获得了受众的广泛青睐和分享。当媒体准确把握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信息的传播就变得更加高效,在情感共鸣的推动下,受众自发成为二次传播者,作品的传播数量往往会以几何级数增长,使新闻产品实现更强的触达效果。

  紧扣硬核新闻发力,高站位文化美学传播

  紧扣硬核新闻发力,确保传播品质,避免文化新闻娱乐化、庸俗化,是我们在网感轻量传播同时所坚持的理念和做法。法国当地时间9月14日晚8点,“昆曲周”最为重磅的活动——昆曲《牡丹亭》在巴黎蕾博拉戏剧院上演。对于这则硬核新闻,我们不仅抓住了演出结束时演员七次谢幕的最动人一幕,还采访到了多位重点观众以及专家,并挖掘出37年前张继青领衔、江苏省昆《牡丹亭》来巴黎演出的盛况。

  前方记者当夜配发新闻《座无虚席,七次谢幕!江苏省昆<牡丹亭>37年后重返巴黎再度震撼》,文字细腻,图片精美,视频详尽,让所有读者感受到“昆曲之美可以跨越国界”。

  优秀的新闻综述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事件,还能提供深度分析,揭示新闻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我们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观察、思考与提炼,体现出主流媒体的高站位和宏阔视野。记者洋洋洒洒近4000字,从“相遇:从秦淮河到塞纳河的‘丝滑转场’”“相知:经典遇知音,票房会‘说话’”“互鉴:感受与共振‘世界的脉搏’”三个板块切入,层层递进,详细盘点了本次“昆曲周”的经典剧目演出、活态展示互动、专题展览展示、学术研讨交流四大项活动,精彩描摹了活动中中外人士的感受与体悟,深入挖掘了这次跨文化交流活动引发的文明互鉴、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此活动画上了圆满且漂亮的句号。

  在以硬核新闻发力,演绎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于美学的传播。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从南京到巴黎,杜丽娘柳梦梅跨国丝滑转场》快闪短视频和H5产品《<牡丹亭>西游记》中。《从南京到巴黎,杜丽娘柳梦梅跨国丝滑转场》短视频让中西审美在现代技术以及创意剪辑的加持中完美融合。点开这段20几秒的视频,观众可以看到,柳梦梅、杜丽娘相携丝滑转场于巴黎凯旋门-南京朝天宫,卢浮宫-江宁府学,塞纳河-秦淮河,埃菲尔铁塔-紫峰大厦,长袍水袖,珠钗环佩,十分惊艳。短视频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转发,仅海外媒体平台播放量就超过8.8万次,成功将中国戏曲之美传递到海外。
 

  解读“传播大脑”周年成绩单,浙江媒体融合背后的“技术推手”

  中国经济新闻网/2024-01-18

  引言:2022年12月,浙江省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及其全新技术公司——传播大脑以百万年薪向全球招聘CTO,为全省传媒舰队提供技术支撑。此举引发业界热议——

  浙江究竟要探索一条怎样的媒体深融道路?都在做省级技术平台,浙江如此不遗余力究竟产生了哪些成果?

  今天,在传播大脑成立1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来梳理有浙江传媒舰队“护卫舰”之称的传播大脑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全省融媒体技术底座,“一张网”如何纵贯三级

  从“浙江宣传”的改革“破圈”,“传播大脑”的技术平台打造,到“潮新闻”“Z视介”的全新上线,有学者认为浙江的媒体深融正激发出2.0阶段媒体改革的“浙江现象”。

  传播大脑作为浙江省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潮新闻”和重大文化传播平台“Z视介”的动力中枢,在推动着这两艘传媒舰队主力舰的同时,推动浙江省“一张网”格局的建设。

  什么是“一张网”?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省域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经营和管理等业务的需求,用技术连接市县每一个融媒体中心,打造浙江省统一媒体技术集成中心、数据交互中台和融合传播中枢,以期实现全省主流媒体“对内抱成团、对外一张牌、系统一盘棋”的目标。

  截至2023年12月底,传播大脑已向全省2家省级媒体(潮新闻、Z视介)、10家地市级媒体、80家区县级媒体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有1/3浙江人成为“一张网”的注册用户,每天有250万条内容在“一张网”上发布,去年有8.9万个地市原创爆款从“一张网”推向全国。

  从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整合全省各级新闻资源,“潮新闻”合并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三个客户端的“以减法做加法”,到重大文化传播平台“以除法做乘法”将触角向内延伸至省市县三级宣传文化资源,向外拓展至全国乃至全球,两大平台各自领衔的主力舰队的背后,离不开传播大脑的技术保障。

  可以看出,建设传播大脑,就是要探索实现技术开发上大兵团作战,推动省域主流媒体内容共享、技术共用、数据共赢,将各自碎片化的用户和影响力“抱团结网”。

  作为龙头平台的“潮新闻”,传播大脑为其提供了技术研发、品牌升级等保障。据了解,2023年“潮新闻”全年发布近30个版本,总下载量突破4000万,累计聚合超12万内容创作者。全面支持日活用户稳定增长,新用户留存达40%以上,日均发布各类文字、视频等内容4000余篇/条。

  如果说“潮新闻”是浙报集团内部的横向深融,那么如何通过技术力量,将浙江省市县三级媒体通过“一张网”实现纵向的数据、用户、运营的全面打通则是对传播大脑能否承担起省级技术平台的重要考验之一。

  2023年3月28日,传播大脑“百万年薪CTO”张健首次公开亮相,与他一同出现的,还有传播大脑的首款核心产品——天目蓝云。

  天目蓝云以浙报“天目云”和浙江广电“新蓝云”为基础整合,目的在于通过将浙报集团和浙江广电两大集团的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底层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全省统一的融媒体中台,解决浙江省内各级融媒体平台各自为战的旧格局,形成省域媒体融合的技术底座,为全省“一张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如桐乡市传媒中心通过“天目蓝云”开发的桐乡市融媒大脑,让内容生产、评价、考核全部实现了线上流转,帮助县融实现了流程再造,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嵊州市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加入“一张网”最大的感触就是解决了融媒体中心今后“依靠谁”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传播大脑这支“正规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通过天目蓝云,传播大脑将省市县三级媒体上云入网,全面实现现场景协同、资源共享、数据共融、内容汇聚、运营共助,并通过打通数据、用户、运营,贯通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形成全省融媒“一张网”,更好实现媒体平台化。

  可以说,成立仅1年的传播大脑,不仅初步解决全省媒体技术平台和业务长期割裂的问题,而且还建成了共建共享的媒体资源库,形成了“浙江联合新闻社”的内容协生产模式,打通了全省用户流量变现的全闭环流程,助力各级媒体打通商业变现通道,成为浙江媒体融合改革的样本。

  站在技术创新风口,从解决行业痛点到衍生市场外拓

  自2019年1月,广电总局陆续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平台规范要求》等文件以来,各省都在建设省级技术平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支撑。传播大脑也不例外,如果还将自己定位于简单地为省内媒体提供基础的技术和内容服务,则是走了传统省级技术平台建设的老路。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站在技术创新风口,传播大脑又是如何开拓,通过技术革新解决行业痛点?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并快速成为现象级热点,随着通用大模型的火爆,行业大模型也开始在各个行业兴起,媒体界对媒体大模型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

  传播大脑也迅速加入赛道,在技术风口寻求创新突破,于2023年9月内测发布“传播大模型1.0”,接入国内外开源大模型和国内头部大模型平台能力,提供覆盖智能创作、多模态检索、创意设计的40余项AIGC功能。其中20余项为新闻行业定制开发,面向浙报集团和省内“一张网”成员试用。

  同时,随着以“天目蓝云”平台为核心的“一张网”的铺开,传播大脑在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正在发挥其优势。据了解,传播大脑目前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宣传、文化、旅游等大文化领域的文化数字化特色产业链。例如,传播大脑开展媒体融合生产、数字版权、算法推荐等文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参与建设省文化数字化实验室,参与打造浙江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进浙江“数字文化大脑”建设等。

  在主流媒体如何盘活流量的痛点上,传播大脑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省市县一体化数字营销平台“洪泽”。这是一款广告智能化投放引擎产品,通过接入优质的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资源,打通省内用户流量变现的全闭环流程,再造传统媒体靠硬广告赚钱的看家本领。据悉,目前桐乡、衢州等城市及海康威视、饿了么等企业已在该平台开展品牌宣传。

  在服务好本省的基础上,传播大脑也在积极寻求地域和行业外拓。例如,传播大脑与地方通过成立合资技术子公司的形式,形成一股带有地方特色的有效合力。据了解,目前传播大脑在衢州、温州两地已成立合资技术公司,在宁波也有相关计划。在全国性拓展的进程中,传播大脑已为贵州、河北、云南、山西、西藏等省外媒体提供技术服务,驱动业务进一步增长。

  此外,在技术生态的打造上,传播大脑与百度、阿里、拓尔思、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在技术研发、智库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已开展合作。

  传播大脑:成为“中国文化科技的引领者”

  当下媒体深融进程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随着媒体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行业需要紧跟步伐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从技术、市场、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作为省内媒体发展的动力引擎,各地省级媒体技术平台也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全新的传播方式,助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各省省域媒体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谈及新一年的规划,传播大脑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传播大脑整体业务增长强劲,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的同时顺利完成了年度经营目标。下一步,传播大脑将严抓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用数字化解决文化发展难题,为数字赋能传媒发展提供浙江方案。”

  具体来说,传播大脑将以技术一体化为基石,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产品与市场需求,持续全力保障“潮新闻”发展,推进省域媒体融合一体化;在技术能力的提升方面,传播大脑将围绕大模型专业领域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客户拓展方面,传播大脑的目标是实现浙江全省客户覆盖、拓展行业市场和布局全国市场;管理方面,优化人员结构和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在资本运作层面,传播大脑将持续发挥地方合资公司反哺能力,提升经营效益和成长性,同时推动外部市场合作。

  由此可见,身处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大浪潮,面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窗口,传播大脑不仅仅想做好一家媒体技术公司,而是致力于成为“中国文化科技的引领者”。而要实现一系列的“雄心”,尚需更加行稳致远。

  过去的这一年,是浙江媒体融合改革深入推进、拥抱变革、寻求突破的一年,也是传播大脑以移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年。下个周年,期待传播大脑的继续“破壁”。同时也期待着,随着媒体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媒体行业或将涌现更多的“传播大脑”。

  (本期责任编辑:王玉霞)


来源:综合

编辑: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