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战“疫”中大放光彩的新闻杂志

2020-05-26 09:11:3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内容为王,追寻真相永远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

  当每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到两位数的时候,朋友圈里一位著名主持人转发了一篇文章《财新 三联 新闻周刊 南风窗……这些封面拼成了2020中国春之殇》。作者是徐一飞,原标题是《“疫难”中的先锋舆论场与现场报道》。转发者特地加了一句点评:没TV什么事儿。朋友圈中的一位原报社老总立刻调侃——KTV。

  我非常认同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判断:2020年的春天就中国而言,是一个伤痛的季节。在“时代的喧嚣”中,一些杂志如历史草稿般记录、拼凑出了今春的殇与痛。这些传统纸刊在战“疫”中散发出的温暖之光,在新媒体泛滥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我的这篇短文不想去纠缠发生在武汉的功过是非,而是想谈谈在战“疫”中大放光彩的这几家新闻杂志对新闻专业精神的匡正和贡献。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千万不要以为九州闭户时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之类的电视画面就能解除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方舱医院也是医院,缓解公众情绪的最佳良方是真相。这本是常识,但媒体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而这些新闻杂志的过人之处也因此很简单,他们在追寻真相。

  而追寻真相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内容为王”。

  这些年,不断有人用“平台为王”“渠道为王”“资本为王”“颜值为王”等奇谈怪论来颠覆“内容为王”的行业铁律。一场战“疫”,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平台在哪里,渠道在哪里,资本又在哪里,颜值又在哪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芒茫皆不见”。从这个意义上,真得感谢宅在家里近乎憋疯的非常岁月,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从而想明白一些问题。

  “深度调查报道”“深度稿件”是解读这些新闻杂志的关键词。在抖音满天飞,不玩儿个短视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的今天,“深度”被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放弃你的文以载道吧,都什么时候了,这个世界已经如此碎片,谁还有功夫坐那儿等着你给他深度启蒙?”这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轻松休闲论,让拒绝启蒙、告别意义、远离深度成为时尚。加之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深度报道变得凤毛麟角,新闻启蒙更被视为上个世纪的事情。

  好在还有这些新闻杂志在苦苦地坚持和坚守。在战“疫”中洛阳纸贵(据说有的售价已经涨了近两倍还一本难求)的这些新闻杂志获得了人们的敬重,当然,其走红绝非偶然。比如定位于财经报道的《财新》,其原创性与严肃性被一些同行视为榜样。从当年的“邵式弃儿”时代之伤追问,到对周永康、令氏兄弟、谷俊山等系列“起底式”报道,再到近年来“穿透安邦资本魔术”式的深度调查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和巨大反响。

  新闻的本质不是流量,不是资本,不是平台。内容为王,追寻真相永远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扎实地读懂中国社会这本大书,用学者的眼光观察和审视生活。”“一些善于理性思维的记者,在本来已经很沉重的深度报道中,附加了更加沉重的启蒙性信息。”若干年前长袖善舞于深度报道的记者的这些心得,在战“疫”的媒介舞台上又有了2020版。

  “记者庞大的任务量和流水线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没有太多深度质疑和调查的时间。”这是我们看到的为记者采访不深入做的辩解之一。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将新闻专业精神视为对记者的束缚和绑架,用“让写啥就写啥”去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严肃媒体的应有之义。

  春天来了,疫情终将过去。等到一切回归正常的时候,我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报摊搜搜,还有没有这些新闻杂志的存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