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媒体融合时代,权威媒体该如何发声

2020-07-01 08:40:5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赵 倩

摘要:媒体从来不是添乱的,而是担负着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

  媒体融合转型时期,大量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信息传播进入一个新时代。

  媒体话语权有了新的呈现方式。以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分享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消解了专业门槛,也模糊了媒体和记者的形象。传统媒体和记者需要在公众面前以一种更新的状态出现。

  以前,在新媒体尚未如此发达之时,传统媒体掌控着一定的发声权和话语权。公众习惯通过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去了解各种权威信息和最新消息,传统媒体被认为是权威来源,公众也很少产生质疑。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让信息传播有了新的载体和方式。大量自媒体出现后,发声的渠道分散且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权威媒体的发声声量。

  海量信息的包围,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使得公众面临“选择困难症”。一定程度上,权威媒体和自媒体一样,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来源之一。但实际上,大量自媒体并无权威媒体此前的专业训练,会根据议题带节奏,情绪宣泄超过客观描述,有些内容未经严谨求证。但对于公众而言,有时候情绪牵引的需求多过对权威客观信息的需求,这使得信息更加泛滥。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权威媒体。网上看热闹,权威媒体带你看真相。一方面,社会是有强烈的信息需求的,对真实、严谨、客观、深入的内容更有着巨大的需要,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角度的客观解析。

  但由于当前信息渠道的分散化,加上一些自媒体平台用情绪引领议题节奏的普遍化,容易使得公众对于权威媒体和记者产生偏见。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声音,而普通公众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陷入信息的沼泽地。媒体和记者需要发挥新闻专业精神,主动辟谣,用专业精神赢回公众的信任。坚持专业,坚持信息的准确、客观、权威,时间长了,会为媒体赢得更高的美誉度。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现象,一方面,公众希望媒体承担起舆论监督的重任,参与社会治理,督促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拒绝监督,缺少对媒体和记者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这种态度存在也是正常的。但媒体最重要的属性是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使存在上述现象,媒体的这两种属性也不能走样。权威媒体天然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媒体为社会不公发声,为弱势群体发声,客观呈现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能够促进问题解决,让公众了解真相,媒体的初心也就达到了。

  媒体从来不是添乱的,而是担负着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有更明确的指引,让媒体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媒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被理解,更好地通过发声促进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信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会回归,针对媒体的偏见也会越来越少。

  (作者为红星新闻时政要闻中心副主任、北京新闻中心总监)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中】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