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理性中立客观是很贵的评论品质

2020-07-09 08:43:4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 林

摘要:在商业主义变现欲望主导的舆论场中,需要有人打破“相似声音的回音室”而让人看到一个开阔的世界。

  为什么说“理性中立客观”是很贵的评论品质呢?因为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坚持这种品质,需要放弃很多有着巨大诱惑力的东西,比如抵制极化观点的流量诱惑,放弃可以变现为真金白银的刷屏爆款,这样做不仅不讨巧还容易被两边人骂。极化观点才有商业价值,理性中立客观只有不能变现的“公共价值”,这就是贵的原因。

  传统评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其社会属性相对应的“理性中立客观”,没有哪家传统媒体不以这种价值作为自身评论的金规则,没有哪个传统评论员不将此作为自身从业的“策略仪式”和观点正当性基础。构思每一篇评论的时候脑子里可能都会游荡着“要理性、要中立、要客观”的幽灵。但这种传统的精英姿态在后真相时代受到了嘲讽,就像英国人在脱欧中说“英国人已经受够了专家”一样,后真相时代拥有了麦克风的网民们带着十足的嘲讽说,我们已经受够了传统评论员的理性、中立和客观了。

  后真相语境中的信息茧房和极化环境,使受众的观点审美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理性中立客观”变成了“相似想法的回音室”。这种变化可以从“理性中立客观”被缩略为“理中客”并贬义化的过程看出——在舆论场上,“理中客”是一种十足的贬损。一事当前,事实很不清楚,只有一方的声音,人们急躁地需要有人用雄辩而富有激情的声音给出确定性的答案。无数自媒体和营销号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用量身订造的“观点奶嘴”满足这种情绪需求。

  理性、中立、客观之类被评论前辈视作职业圭臬的规范,在当下舆论场中被很多自媒体人当成了自己追逐10万+的“写作负担”,是评论的囚笼,他们需要摆脱这些“让人讨厌”的条条框框,让评论成为不受制约的爽文。倒是“反理性、反中立、反客观”,成为很多脸上写着变现欲望的自媒体人的信条:如果你用中性客观的态度做自媒体,那么你只会收获争吵不休的评论以及同时而来的鄙视。但是你如果用两个对立的观点做两个自媒体,那么你就会收获两个百万级大号和无数打赏。一些自媒体大V甚至玩起了这样的操作,开多个号迎合不同群体的观点需求,用对立的观点“喂养”不同人群。

  极化观点当道,理性、中立、客观的声音在这种流量逻辑中被边缘化和淹没,与受众“失联”。比如引起舆论讨论的中北大学学生作弊被抓后跳楼坠亡事件,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评论就呈现出鲜明的任性特征:同情抓作弊的老师,建议对相关老师进行心理疏导,指责学生心理太脆弱,支持学校坚持原则,认为家属没有任何理由向学校提什么诉求。这些“鲜明地站在一方”的声音会得到高赞,就像游客违规进入动物园被老虎咬死后在网上会被骂“死得活该”,这些评论因其“片面、朴素的正义感”而有着很高的流量和点赞量。

  而信奉理性、客观、冷静、全面、平衡、人道的传统评论是不敢、不能也不会这么写的,“编前会-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的把关流程,也会过滤掉评论中的情绪、主观和片面,而努力在中道上引领理性的思考,不可能做到对一个人的死亡无动于衷、毫无悲悯。但显然,这种背负着理性使命、尝试照顾各方的传统评论,没有自媒体那种“活该”“好心疼那个老师”的声音“更过瘾”、更能满足某种情绪。但是,这正是理性、中立、客观的价值,在商业主义变现欲望主导的舆论场中,需要捍卫公共性,需要传统价值去遏制无价值观的“10万+”荷尔蒙,需要有人为“没有新闻价值的一方”说话,写那些没有流量价值的选题,重复那些没有轰动性却对社会至关重要的常识,打破“相似声音的回音室”而让人看到一个开阔的世界——连世界都见不到,何以会有世界观?

  什么是价值?社会学家西美尔对价值的定义独树一帜,他说:所有的价值,说它们是有价值的,这是在“只有通过抛弃其他的价值”而获得这些价值的意义上而言的,正是“获得某些东西的迂回曲折”,才是人们把它们“看成是有价值的原因”。也就是说,正是那些在通向对价值的占有的道路上需要越过的障碍,即“为之努力奋斗的紧张状态”,使得价值是有价值的。这不正是“理性、中立、客观”的价值吗?通过放弃流量、变现、过瘾、刺激、爆款,体现了专业的高贵。我知道爆款怎么写,我也知道什么样的态度能赢得更多打赏和流量,但我就不那么写。理性是很贵的。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