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南方洪涝灾害报道问题在哪儿

2020-08-07 09:00:1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灿灿

摘要:主流媒体在被质疑报道失声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在报道量有保证的前提下,是否真正用题材丰富、高质走心的新闻激起了公众的同理心和关注度?

  当6月中旬,网络上因为南方洪水报道问题争吵不休的时候,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是1000万,而到7月底已经超过4500万。从那时被质疑主流媒体为什么在洪水报道上失声,到现在相关新闻每天都能登上热搜,报道量的增长和舆论关注度的提高肉眼可见。这也许和灾害范围进一步扩大、事态越发严重有关系,也许和针对质疑有反馈的媒体联动有关系,但即使现在进入相对和谐的舆论氛围中,当初的争论依旧有讨论价值——那段时间关于南方洪灾的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场千万人受灾的自然灾害,主流媒体是不可能失声的,很多人也整理了报道记录和相关数据以作回应,所以“集体失声”无非是自媒体用来夺人眼球的刻意措辞,不足为信。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的一点是,近年来关于洪水的新闻几乎都有这样的质疑声——为什么看不到报道或者很少报道?

  发出这样的疑问,很容易收到不客气的回复,大多数是对提问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反向质疑:你一定是特爱刷微博、微信、知乎、豆瓣、腾讯、网易,一定是天天耗在抖音、快手的小视频里不能自拔,所以很难知道现实正在发生什么,南方人民正在经受着什么。你困在“信息茧房”中,成为技术的奴隶,无法与真实世界接轨。怎么办呢?专业人士也给出一条光明大道:搜寻更广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轻易被心怀鬼胎的自媒体左右思想。

  说得确实没错。沉溺娱乐吃瓜的人或许该被这样教育。但现实是,大多数人不可能为了了解公共新闻事件付出大量时间精力,也不具备极高的搜集整理新闻的能力,再通过海量信息勾勒出洪灾图景,普通人仅仅被上述大道理指导一下,就能消除年复一年的质疑吗?

  关心公共事务的门槛变得如此之高,高价值信息获取变得如此艰难,以致没有大浪淘沙的功力连边儿都摸不着。而且如此论调多了,似乎多了些冷嘲热讽的味道:不想着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反而围着提出问题的人反复批判。甚至舆论陷入一个可笑的境地——讨论报道量多少的热度远远高于报道本身,可能还高于对洪水的关注度。

  强行证明洪水报道不存在问题,或许是不愿承认主流媒体洪水报道面临的困境——24小时滚动播放的电视新闻,可能受众到达率不及一条热搜;或许是没有看透媒介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媒体还在按部就班、源源不断地制造重磅新闻,受众却在抱怨为什么想看到、该看到的内容都看不到。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却最好解释,那就是大家显然都不再以专家们口中的主流媒体如电视、广播或者官方的两微一端账号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所以,尽管洪水新闻在持续不断地发布,很多人却只盯着那些手机客户端,一些正是专家们口中的吃瓜八卦专用渠道。我们反而要欣慰居然有人在娱乐新闻的轰炸中还想起了洪水新闻的稀少!真是难能可贵。

  在反驳者提供的新闻记录里,也不难发现问题所在。尽管连续不断传播最新最快的信息,但大多数是数据和救灾部署,基本上是告知性新闻,从信息增量上看确实提供了新内容,但是很难在更高层面上调动受众的参与度。一天两天或许还能保持关注,三日五日的更新,恐怕就很难再抓住读者在这项议题上的注意力。既然很多人寄希望于受众自身去勾勒整个事件的图景,为什么媒体却不能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或者输出更适宜拼凑事态全景的内容?

  一个完整健康的新闻信息系统,不可能依赖受众去建构,绝大多数人也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很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错误判断。根据舆情分析,长沙暴雨冲垮百米围墙砸中3台车、外卖小哥雨中扶起施工围栏、江华暴雨造成1死4失联等新闻故事的传播,引发公众对灾情的关心,并一路保持住了较高的热度。这说明,与告知信息的新闻一样,提供情绪价值的报道同样不可或缺。主流媒体在被质疑报道失声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在报道量有保证的前提下,是否真正用题材丰富、高质走心的新闻激起了公众的同理心和关注度?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