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做记者,永远处在“原点”

2020-09-29 08:47:1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石小磊

摘要:时光倏忽而过,身在媒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压力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将”,不能顺应变化就会被时代抛弃。做记者,永远处在“原点”。

  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暨沪苏通铁路开通,这无疑是件令人兴奋的大事。我们前后方团队,包括记者、编辑、摄像、剪辑、美编等共十余人投入这次新闻报道。方案在两天前布置下去并开始准备,列了长长的任务清单:6月30日前完成3条视频短片的预剪辑;7月1日清晨微信“一推”发布预告视频;9:25、9:30、10:20、10:30、11:28、12:00……各时间节点怎么做,包括在方案A突发失误的情况下,方案B是什么,等等,全部按时间轴依次责任到人。当天,我们围绕铁路开通、大桥投运、列车首发、车上体验等多个新闻点,第一时间以即时视频新闻稿件、朋友圈小视频海报等形式发布新闻9篇。一上午“抢时间”令人兴奋又疲惫,中午,我和许多同行从上海坐高铁回南京,车厢里不时响起“嗒嗒”的敲击键盘声。赶完活儿的人,最有共鸣的话题便是工作状态的变化。

  说来也巧,正好10年前,2010年7月1日,我们这批记者当中的很多人参加了江苏第一条高铁沪宁城际铁路通车的采访。那时,我们从车头走到车尾,一个个地寻找最典型的采访对象,慢慢地聊,然后待列车回到南京后,花一下午的时间细细地打磨稿件,精心地修剪配图,等着第二天奉献出至少一两个整版的“大块头”报道。时光倏忽而过,身在媒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压力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将”,不能顺应变化就会被时代抛弃。做记者,永远处在“原点”。

  这是技术更新的“原点”。如今,光会写稿哪够用,拉到了直播间,做不成李佳琦至少得滔滔不绝;遇上了新闻现场,还得能拍会剪……小视频、示意图、数据化视频等新手段层出不穷,每一天随时准备get新技能。

  这是思考方式的“原点”。读者想不到的,媒体要替读者想到;读者感受到的,媒体要想得更远;媒体的语言,不再是我说你听,交互性更多地体现在各大新闻客户端中。

  这是生产方式的“原点”。多元化传播使新闻生产从记者单打独斗变为团队分工协作,很多时候真如“挂图作战”一般,每个老记者都应当成为一名“指挥官”。

  这是专业素养的“原点”。“快”,自然是重要的,而“态度”和“深度”的重要性一点也没减弱。想得到用户的认可,只有不断地在条线专业上深入学习,让自己成为行家,并成为读者的共情者。

  媒体平台也急需顺势而变:从单纯向记者要稿件转化为主动提供持续学习的平台;从单一的评判机制转化为综合评价;从机构上的条块分割变为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永远把自己放在“原点”,对于媒体与记者来说,也许是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最简单的法则。

  (作者为扬子晚报时政部副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