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从《劳动号子》到《国乐大典》

2020-10-19 08:29:0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在所谓一线卫视、头部卫视综艺节目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一些边远省份卫视的综艺节目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又是一届星光奖,又是一次集中领略中国电视文艺无限风光的大好机会。参评作品中,广东卫视播出的《劳动号子》和《国乐大典》,以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本土特色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劳动号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传统的劳动号子进行全新编排,通过“时代号子手”的演绎,融合劳动场景的沉浸视听,打造出带有时尚烙印的奋斗之歌,为当代劳动青年提供了一份新潮歌单,也让更多人领略了号子声中催人奋进的力量。《国乐大典》则是通过“民族器乐竞演+文史解读”讲述中国故事,让国乐演奏家走进大众视野。多位国乐名家、国内外数十支顶尖乐团,打造了160余首经典作品,深度探索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传承路径。

  《劳动号子》突出的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号子”这一民间歌唱形式,是源自真实劳动生活的音乐艺术本身;与文学类综艺着眼于挖掘阳春白雪的“经典”或“古典”文化不同,《劳动号子》把镜头对准那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辛勤劳作的平凡劳动者。从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到新疆民歌《打起手鼓唱起歌》,从苏联的《丰收之歌》到日本的《拉网小调》,这些充满劳动气息的中外歌曲所传递的精神价值,与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形成了强烈共鸣。

  《国乐大典》让人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也映照出自己民乐知识的贫乏。如果说像笙、竹笛、扬琴、古筝等还可以说是似曾相识,那么诸如热瓦普、弦子、马头琴、韶琴等,一般观众绝对只有当小学生听课的份儿。媒体助推中国民乐的创新和发展,让世界听到了中国音乐背后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在《国乐大典》中,乐团改编作品有五大类:对经典传统器乐作品的改编、对经典民歌的改编、对经典民间音乐的改编、对戏曲音乐的改编以及对流行音乐的改编。比如我们还比较熟悉的《十面埋伏》,一个乐团使用一面大鼓、一个木鱼和一把琵琶,通过“列阵”“小战”“楚歌”“呐喊”四个段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战争的画面。另一个乐团则以《新编十面埋伏》为基础,在乐队的伴奏下使用了九把琵琶和一面大鼓,在表演形式上呈现出“十面”埋伏。而北方鼓吹、山西吹打、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等等,中华优秀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只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现代人的浮躁和焦虑是能得到缓解的。

  这两档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节目为什么都出自广东?我想到了两个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词汇——鱼骨天线和粤派电视剧。改革开放的初期,用来收看港澳电视节目的鱼骨天线在珠三角地区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干年前,我曾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珠海市委宣传部问起过有关同志,他们有着从清理鱼骨天线时对主管干部的一票否决,到下决心制作自己的电视精品的华丽转身。于是,从1994年开始,《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优秀电视剧陆续闪亮登场,粤派电视剧异军突起。这一批现实主义电视剧力作彰显着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和奉献精神的认定。人们不禁感叹:在珠江三角洲不仅出现了经济奇迹,而且有文化的崛起。

  所以,广东卫视刮起的这股民族风是有基础、有底蕴、有传承的。如果说当年粤派电视剧的崛起被称为文化的新北伐,那么如今从《劳动号子》到《国乐大典》的榜上有名,则为南派电视的强大包容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我们还注意到,在所谓一线卫视、头部卫视综艺节目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一些边远省份卫视的综艺节目却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贵州卫视的《我在贵州等你》、云南卫视的《丝路云裳》,等等。这些节目都为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提供了鲜明的地域符号和民族符号。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0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