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使命型媒体与媒体的使命性

2020-11-02 08:32:2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金文恺 张 虹

摘要:媒体承担着表达时代话语、阐释时代使命、形成使命认同的功能。

  一个国家的媒介体制与其国家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它反映了该国治国理政的时代使命。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类型,媒体本身构建着对一国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承担着表达时代话语、阐释时代使命、形成使命认同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媒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关媒体、行业媒体、市场化媒体。尽管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着媒体类型的细部,但上述不同属性的媒体类型基本勾勒了中国当下的媒体生态。而其中主流媒体无疑在整个中国媒体实践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举足轻重”构成了我们理解媒体使命与使命媒体的重要面向。实践中运用“使命”一词,一般就其“重大责任”而言,主流媒体的使命性与其作为使命型媒体,便直接指向了对于“重大责任”的担承:一方面,“使命型媒体”是对中国主流媒体功能特征和实践形态的类型构筑;另一方面,“媒体的使命性”强调了主流媒体作为使命型媒体在治国理政、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繁荣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并将这种对使命的践行和认同延伸至整个媒体系统对于媒体责任的“共同体”认同之上。

  使命型媒体提出的逻辑依据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使命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再到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使命型媒体的提出有以下三个逻辑依据。

  1.执政党的政治逻辑。使命型媒体烙印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印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作为一种现代政党类型,不同于西方议会党或选举党、精英党或大众党、全方位党(Catch-all Party)或卡特尔党(Cartel Party)等概念所表达的功能特征①,国内学者以“使命型政党”概念精准阐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为前提,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以建立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的使命型政党的独特特点②。中国共产党正是因这一使命而诞生、亦因这一使命而发展。1941年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以主流媒体的身份宣称了媒体的使命性。发展至今,主流媒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重要类型,深度切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过程,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有机体”中的有机构成③,以新闻传播的内容表达、方式创新不断回应国家和社会关切,传承并延展了使命型媒体在国家发展与治理场域中的使命特征。

  2.民族精神的文化逻辑。使命型媒体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使命型媒体强调了媒体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这一点契合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其中蕴含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既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也有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情怀,也渗透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忧患与进取相统一的精神。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化的中国新闻媒体,与使命型政党保持一致,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将民族精神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理念之中,诞生了集现代媒体的责任和民族精神的传统于一体、以马克思主义使命观为特征的使命型媒体类型。

  3.社会发展的时代逻辑。使命型媒体深植于时代话语与社会结构之中,体现着当下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思路和任务。在中国媒介体制中,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耳目喉舌,实现着话语的上情下达。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国家治理崭新征程。这也标志着主流媒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进入了参与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的新阶段。主流媒体被纳入国家治理行动-结构的多元主体之中,成为多元社会主体之一,通过洞察时代社会的多方面变化、为各类主体提供多元声量渠道、提升多领域课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不断推进着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流媒体不断加深着对自身使命性的塑造和升级,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行动者和良善社会的守望者。

  使命型媒体的现实意义

  从一国之政党、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来看使命型媒体,为我们理解新的时代媒体是什么、应是什么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命型媒体,是对中国当下主流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体制的类型定义,也是对主流媒体功能特征和实践形态的类型构筑;是中国媒体在国家与社会两大场域间所扮演角色、发挥功能、表达叙事的重新认识。不同于西方以制度体制划分媒体类型的是,使命型媒体是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体现,反映了对媒体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理论期许;同时,既与“第四权力”“无冕之王”等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相区别,也与“社会公器”等模糊媒体概念相区隔,传达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媒体实践功能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同。

  在国家治理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之下,媒体走出了单纯的工具性角色,从“喉舌”之用向“使命”之体转变,不断突出了使命型媒体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性。从语义上,与之前称谓的“桥梁”“纽带”“喉舌”不同,“使命型媒体”更多地体现出新的类型界定;前者强调单向的功能意义,后者强调互动的责任担当。当下建设性新闻学的热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理论研究者对建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合法性努力,这种建设性体现的就是对媒体使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使命型媒体的界定,从中国制度本身出发,构筑自身理想类型,起到谋求共识、凝聚共同体信念的作用。使命型媒体的概念标识,化解了新闻业“我是谁”的焦虑,团结共同体成员,使得以主流媒体为主要阵地的媒体生态得以构建起共同体法则整合而成的滕尼斯意义上的“共同且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

  更进一步,使命型媒体正在构建中国媒体的整体身份,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人民认同放在首位;面向世界,兼顾全球视野,亮出“中国身份”,突出专业水平与主体责任的现代媒体。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媒体类型履行使命的方式不同。主流媒体更加凸显其在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高度的责任和使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④。而行业媒体、市场化媒体则在党管媒体的总体原则下,针对垂直行业领域、于各个市场环节中做到守土有责,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经济社会治理。

  坚守和践行使命型媒体的使命性

  使命型媒体最核心的特征是对媒体使命性的认识和实践。媒体的使命性是媒体的未来目标、使命和核心价值,也是对中国媒体如何解决当下问题、参与当下实践的再审视。

  1.要深入理解媒体使命性的内涵及其外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⑤这一论述精辟而系统地概括了使命型媒体的政治方向、事业全局、服务宗旨、履责内容的具体层次,赋予了媒体使命性丰富的内涵。因此,理解使命型媒体的使命内涵及其外延,要牢记这个职责和使命,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履职尽责。

  2.要在实现媒体使命性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因此理解和践行媒体的使命性,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树立人民中心意识,时刻意识到人民是包括改革在内的一切历史行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根基。在创新报道内容、探索融合媒体格局构建、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以丰富多元的媒体内容、贴近现实的媒体议程、创新多样的报道方式,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媒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要在履行媒体使命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和遵循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主流媒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在报道的议题、方式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深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特征、脉络、要点。使命型媒体的使命性就是要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疏漏、不足,动态调整、常态改革、长效提升。同时,在借鉴世界范围内媒体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深入探索适于中国媒体工作的方法、路径、规律,不断提升履行使命的专业性、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提升社会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最为重要的是,媒体作为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在参与治理、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强化媒体作为行动者的主体角色,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媒体改革,打造连接国情、社情、民情的“媒介化”中台,利用数据治理、智能参与、媒介功能聚合、平台建设等方式,在“新型治理共同体”中发挥更基础、更广泛、更关键的建设性作用。

  4.要不断理解媒体使命性具有的历史性、阶段性和变革性。党的使命和媒体的使命随时代之变化而变化,要因应时代使命具体而微地调整媒体对使命的认识和实践。例如当下,中国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场域的考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结构性改变。面对这样的社会事实,媒体的使命格局中应纳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和阐释,力图通过立体化的对外传播、面向全球的数字公共外交,凝聚普遍伦理和全球共识。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新常态带来的有限全球化,更使得媒体面临着复杂场域叠加下的话语博弈,媒体应主动承担使命,坚守话语阵地,加大对中国防疫抗疫工作的叙事供给,提升中国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实力和传播声量。

  注释:

  ①唐亚林:《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J],《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

  ②李海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理论溯源——对〈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哲学解读》[J],《哲学动态》,2018年第5期

  ③张虹:《主流媒体参与国家治理:历史分期和逻辑演进》[J],《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上

  ④《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22/c_1123310844.htm,2018年8月22日

  ⑤《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年2月19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0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