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新闻专业的三种通识知识贡献

2020-11-11 08:35:3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 林

摘要:新闻是一个开放的专业,欢迎其他专业进入,也能够自如地“进入”其他专业,这才是平等的开放。

  新闻学总强调自己是一个交叉学科,一个开放的专业,一个通过丰富的文史哲知识积淀去推进公共“信息理想”的职业系统。然而,作为大学的学术分支,你能与其他专业形成区分、界定自身专业特质、形成稳定管辖权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从安德鲁?阿伯特的角度看,抽象知识是有效界定一个职业的基础,许多行业都在争夺地盘,不过只有利用抽象知识,它们才能把认知版图向新领域扩展,从而把这些领域界定为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新闻专业在学术分支中被一些人看成“低等学科”,就因为缺乏可以与其他专业形成平等对话、让自己专业形成“社会封闭”和“文凭特权”的硬核抽象知识。

  新闻学热衷于与其他专业对话,与社会学对话,夯实文史哲基础,热衷于让学生去学经济学、法律、社会学,以这些专业为本钱去做新闻。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你没有理论体系和独特知识,别人不需要你,你拿什么跟别人对话?其实,新闻学是有可以“侵入”其他专业、向外部公共文化扩散的核心知识的,比如这三个方面就可以成为新闻学的知识管辖地带。

  其一,媒介素养。怎么对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判断,如何跳出信息茧房和过滤泡看到真实的社会,如何获得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有效信息,这就是媒介素养所包含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常识和本能,而需要新闻专业训练才更能“致知”。了解媒介运作的机理、新闻传播的框架、新闻生产的机制、舆论传布的规律,才能对媒介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媒介素养应成为人文素养、公民素养、通识知识不可缺少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批评、批判和杠精,而是让人明智、通透并做出独立判断的思维,它包括不被人带节奏,不轻易接受没有论据、未经论证的判断,能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会儿,对观点后的框架有认知,能平等地面对权威,有证据地质疑。跳出“个人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认识和克服个人的成见和偏见,形成和阐述可支撑结论。可以说,每个专业领域的创新和突破,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个行业的知识迭代,多有批判性思维的贡献。从创意、策划到表达,日常工作也离不开这种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而新闻学正是这样一个可能专注于训练人的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交叉地带,具备养成批判视角所有的交叉优势。一个有着强理论框架的专业,比如经济或者法律,由于专业框架过于强大,容易形成专业主导性的、固化的思维框架,形成经济学帝国主义、法律化思维、社会学想象力,“专业化”压倒“批判性”。而新闻作为交叉地带,在人文社科的多元知识混杂中形成了一种开放认知,这种开放性的心智结构正是批判性思维最好的知识背景。

  其三,快思写作能力。很多专业都训练人的写作能力,不过中文训练的是文字功底,法律、经济、社会学的写作都带着自身专业的学院胎记,而围绕着新闻的写作训练,则是一种最接近公众日常表达的公民表达实用写作:交流、说服、效率。比如新闻实务课程中的评论写作,就是一种通识化的写作,高考作文、考研、申论等都需要写作评论,因为评论能综合地体现一个人的理论、思维、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面对一个问题,快速思考快速成文,倚马可待,有效率地实现传播和说服,这正是新闻专业训练的核心能力。

  学新闻的不做新闻,做新闻的不学新闻,这是新闻教育者所焦虑的关键问题,可如果新闻专业拥有以上三种核心知识的教育能力和专业自信,那就不算问题了。学新闻的也能进入其他专业,拥有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做经济领域的工作会比纯经济学毕业的有一定优势。掌握这三种核心知识,可以驾驭很多专业工作。新闻是一个开放的专业,欢迎其他专业进入,也能够自如地“进入”其他专业,这才是平等的开放。当新闻学强化了这三种可成为其他专业通识素养的核心知识,向公共文化扩散,知识适配各种工作,如文史哲那样有通识知识贡献,在大学里开出面向各专业的通识课,才能真正从“职业范式”迈向“社会范式”,成为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的成熟专业。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社编委)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