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读懂“网感”一词里的期待

2020-11-23 08:47:0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 昱

摘要:在日益深入细致的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关于网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用户不再满足于“有了就行”,还包含着分量、分寸与个性的三重期待。

  2018年起,众多主流媒体入驻抖音、B站等平台,开始了短视频新闻的大胆实践。两年多的尝试,已让不少新闻从业者认识到,要赢得网友的喜爱,“网感”是必须迈过的门槛。所谓网感,并非具有严谨定义的学术名词,只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形象说法,考量的是从业者对互联网传播规律、平台角色定位、社会心理痛痒、用户获知习惯等多方面的洞察。在日益深入细致的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关于网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用户不再满足于“有了就行”,还包含着分量、分寸与个性的三重期待。

  留心观察一些电视媒体在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会发现延续传统制作方式不是孤例,作品原创比例极低,绝大多数是将大屏已播的节目进行碎剪投放。然而,网络平台有其独有的话语方式与表达习惯,这对内容提出了诸多要求:前期的拍摄手法、开场方式、用词偏好,后期的字幕形式、卡通动画、辅助音效……如上种种,不仅要有机配合,还须贯穿于短视频新闻的制作始终,绝不是把大屏节目“一鱼多吃”就可实现。如果维持“二次加工”的保守身份,只把网络平台当做新渠道,虽切了竖屏、加了卡通字,内里仍是“网感”不足的传统新闻。

  比分量更难拿捏的是分寸。当前不少作品,都误把网络流行语当作获得“网感”的捷径。一旦知道了某种流行语,就不肯放过任何可用的机会。“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我太南了”“666”,无论是记者出镜,还是推文标题,类似的表达比比皆是。偶尔为之还是点睛之笔,若长时间、频繁使用,不仅削弱了短视频词汇的丰富度和个性色彩,让读者心生倦怠,也让从业者产生惰性,安于用流行语代替更精准生动的观察呈现。

  在分量与分寸外,多元同样是需要突围的方向。眼下,“小姐姐”是短视频新闻里最为常见的符号,甚至成了标配。她们长相甜美、笑容可爱,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大屏主持人不苟言笑的气质进行了有效补充。但过于集中地打“小姐姐”牌,也造成了内容的同质与审美的单调。年轻人的话语权虽然集中,但“网感”没有年龄区分。互联网时代的主题表达,不见得非要借年轻貌美的“小姐姐”之口完成,只要能以接地气的方式说到人的心坎里,无论露脸的是大妈还是大叔,都有赢得舆论关注的可能。

  尽管有些亟待改正的共性瑕疵,但对短视频新闻的未来还是要多投注些善意建设的目光,有容许其成长的耐心。毕竟,新事物在摸索初期走些弯路在所难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品位越来越高、随时可能取关的用户,自会倒逼着编辑记者们在建立“网感”的课题上持续发力。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编导)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