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地方性媒体的出路在哪里

2020-11-30 08:29:5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窦锋昌

摘要:全国性媒体发展得好并不意味着地方性媒体就发展得不好,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名为《不会再有真正的地方媒体》的公众号文章,其核心观点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不灵了,报纸原来的发行半径也不存在了。从逻辑上说,任何一家媒体都是全国性媒体,因为你的内容全国人民都可以看到,这对于地方性媒体来说是致命的危险,因为地方媒体擅长的东西是捕捉地方信息,这些事情现在自媒体都可以完成了。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是因为有了“成都晚报社的编制被撤销”这个新的由头和例证,文章再一次刺激了媒体人特别是传统媒体人敏感的神经。

  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全国性报纸当年有221种,省级报纸792种,地市级报纸880种,县级报纸19种。由此可见,中国的报纸绝大部分都是地方性媒体,大概占87%,全国性报纸只占13%。

  过去几年的媒体发展实践也让人容易做出“全国性媒体发展得更好”这个判断。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这几家媒体在过去七八年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融合发展效果,在各个影响力排行榜中,它们的排位都非常靠前。

  这与1990年到2010之间20年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时,在各地引领发展潮流的都是地方媒体,特别是都市报。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2012年以来,地方媒体之前的强劲发展势头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省级报纸的转型步伐又明显快过地市级报纸,甚至有学者得出了地市级报纸“腰部塌陷”的判断。总之,一家媒体所覆盖的地域范围越大,其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转型的步伐就越快。

  报纸如此,电视台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部分省级卫视借助于“上星”都已经成为全国性媒体,其中部分省级卫视所做的娱乐性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是因为这些节目的定位是面向全国观众。

  国外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最近10年的发展也符合上述规律。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只有《今日美国》《纽约时报》等少数几家全国性报纸,这与美国的国情有关,美国最早从13个殖民地发展而来,读者对于本地事务的关注普遍胜过对全国乃至国际事务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报道“水门事件”而成名的《华盛顿邮报》也不是全国性报纸,其主要发行范围当时是华盛顿特区及其周边地区。但是2013年贝索斯收购之后,对该报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把它发展为一份面向全美甚至全球的媒体。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大量的付费用户,这些用户的范围超越了该报之前所覆盖的地域范围。

  因此,在互联网这种超越地理障碍又以即时性著称的传输手段的支持下,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当前受制于管理体制,绝大部分媒体还是地方性的,2018年以来成立的一大批县级融媒体中心也都是典型的地方性媒体。如果以后真的“不会再有真正的地方媒体”,这些数量庞大的地方性媒体的出路又在哪里?

  在我看来,全国性媒体发展得好并不意味着地方性媒体就发展得不好,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地方性媒体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是不可取代的。

  首先,地方时政性新闻不可取代。读者既是有全国属性的人,也是具有地方属性的人,他既关心全球、全国大事,也关心发生在本辖区的“小事”。地方领导更迭、属地医保新政、买房卖房政策变化等还是要本地媒体及时报道。

  其次,服务性新闻不可取代。读者读新闻主要有三种动机,一是获取知识,二是获取娱乐,三是获取服务。如果说知识和娱乐没有很强的地域性的话,那么服务性新闻的地方性则非常强。如今拥有800万粉丝的“上海发布”除了及时提供各种政务新闻之外,它所提供的“公交实时到站”“交通违法”“出入境办证”等服务性信息也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监督批判性新闻不可取代。人生在世,难免碰到不少烦心事,这些事情不一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本地媒体一出面,事情往往可能就解决了。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性媒体因为失去了原来的地理保护,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机会了,关键看能不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本刊学术顾问)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