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法律是地方性知识但新闻不是

2020-12-02 10:58:4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乔新生

摘要:科学技术改变一切,包括改变新闻媒体的生存空间。

  最近,一个新闻工作者撰写的《不会再有真正的地方媒体》引起关注。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们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身边的信息。真正的新闻媒体必须是全国性的新闻媒体。

  随着一个又一个“都市报”关门,人们对“都市报”生存压力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过去那些马路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市场。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了解自己所在城市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购买报纸或者阅读报纸上的信息。这是都市报的悲哀,但何尝不是新闻媒体的机遇呢?

  “都市报”为了迎合市民的需求,尽可能地以他们的视角观察万事万物。这种“市民心态”的确让报纸贴近了生活,但同时也让报纸失去了分量。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读者,当然希望了解身边的事情,但是他们更希望了解外边的世界,他们不会只关心街头巷尾发生的轶闻趣事,他们还关心天下大事。手中的移动终端设备帮助人们记录下街谈巷议,可是,要想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还必须阅读新闻媒体采访的报道。这就使得大型严肃新闻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只有那些高瞻远瞩,报道大千世界的新闻媒体,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笔者过去经常说,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研究一个国家的法律,必须和法律产生的土壤联系起来,必须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关系。而新闻则不一样,新闻从来都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世界性的知识。人们关注新闻报道,是希望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

  移动终端设备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身边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再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每个“自媒体”都是传统的“都市报”,新闻媒体可以从家长里短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那些可能影响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大事”。

  正因为如此,越是关注国际新闻的媒体越具有生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长盛不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或者说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读者,更愿意关注远在天边的大事。他们并非好高骛远,而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明白这一点,对于许多新闻媒体至关重要。一些新闻媒体试图通过报道“地方性”的花边新闻引起读者关注,这些新闻在网络时代的确具有一定的阅读量。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新闻报道停留在“猎奇”的层面,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笔者曾经与美国的一些新闻工作者讨论美国地方性报纸问题。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有许多地方性报纸。人们从这些报纸的名称可以看出,这些存在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报纸,都是“地方性”的。这些报纸之所以能生存并且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报纸拥有固定的读者。即使在网络时代,这些报纸仍然具有固定的客户。这一点和中国完全不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美国新闻同行似乎没有权威解释,而只是泛泛而论,认为这些报纸的报道具有“品质”。

  不过在笔者看来,美国的一些“地方性”报纸之所以长盛不衰,可能与美国的网络服务有关。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网络十分发达,可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网络服务十分糟糕,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网速度很慢,而且费用相对较高,因此,订阅报纸可能是获得信息的最有效方法。正是由于美国网络经济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移动终端设备上网不太方便,才导致美国一些地方性报纸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中国则不一样,中国已经进入5G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报纸只是报道“地方性”的新闻,而不关注国家大事,就很难有读者。科学技术改变一切,包括改变新闻媒体的生存空间。

  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未来的“都市报”应该是关注国际形势的“都市报”,而不是家长里短的“都市报”。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地球村”,我们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作者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