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让屏幕闪耀农民的高光

2020-12-14 08:38:39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电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行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从相当意义上说,农民的形象就是历史的形象、时代的形象。从延续了几千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著名的油画《父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工”,农民的形象没有离开过“土”,一直是那么“土”,似乎“高大上”从来与农民无缘。最要命的是,我们还常常走不出这样的误区——只有这种“土”才叫接地气。

  然而,央视农业农村频道《超级新农人》的农民不仅真正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显得特别高光——他们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们不再是只有浑身蛮力的传统庄稼汉,他们可以从容而自信地告诉你:“只有走机械化、智能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一句话,《超级新农人》的主角们传达出时下屏幕上难得的强烈信息:脚踏坚实大地的当代中国新农民,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于是,海南定安的植保能手自制给榴莲去皮挖芯的小机器,用无人机给15米高的果树打药,而苏州只有21岁的农业“牛人”展示的则是“无人机赶大鹅”奇妙场景;山东临沂的农机高手表演的是拖拉机“穿针引线”的绝活,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丘陵山地农机研发团队的代表在揭晓仪式现场展示人“溜”拖拉机的“绝技”,浙江绍兴的茶农别开生面的“人机采茶大战”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一代新型农民的全新形象呈现在《超级新农人》的舞台上。这档节目的成功至少给我们这样三条有益的启示: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需要影像化、视觉化。

  有关“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有过许多思想深刻又朗朗上口的金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国人民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总书记的这个著名排比句,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这就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和越来越鼓的腰包,对农民来说,才有了“体面”,才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因此,《超级新农人》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把农民的富、农村的美、农业的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联系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希望的田野联系起来,把中南海和农家院联系起来。

  其次,让新型职业农民理直气壮地走上中国电视的星光大道。

  《超级新农人》的主角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其中不乏归国留学生、城市青年或进城求学再回乡的高学历人士,既有经营相关工商业的成功者,也有进城务工或参军转业回乡的青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农业生产劳动都有着深挚的热爱,更有着对田间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行业技能精深钻研的精神。与以往的老典型、老劳模不同的是:他们思想敏锐,意识超前,对高科技、云平台、大数据等情有独钟,如数家珍。透过他们,观众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新农村,不同的农业产业,不同的新农民。《超级新农人》再次告诉我们:劳动者最光荣,普通劳动者的屏幕形象永远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中国电视的屏幕上应当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的良好形象。

  再次,为扭转“三农”电视节目边缘化的状况尽心尽力。

  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电视传播对这个重中之重的关注和重视并不尽如人意。对农电视在整个电视行业中是一个弱势群体,“三农”电视的边缘化状况十分严重。《超级新农人》的闪亮登场,首先得益于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原有平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电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行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这同样是《超级新农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上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