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网络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破题与操作

2020-12-21 08:41:3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田连锋

摘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是所有优秀作品的共性,也是优秀作品的前提。

  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才能出好作品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最近揭晓,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旗下大众网的作品《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荣获新闻专题类一等奖。在此次评选中,网络新闻专题类进入初评的作品共25件,其中,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的有10件,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有6件,反映不忘初心主题的有5件。可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是所有优秀作品的共性,也是优秀作品的前提。

  大众网《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就是这样一件作品。2019年9月19日,专题的主创团队正在菏泽筹备一个公益活动,其间,多次听当地同事说起黄河滩区迁建中的故事。当晚,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恰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更加引起了主创团队的重视。首先是会议规格不一般。总书记主持,沿黄所有省份的省委书记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悉数出席,不同寻常。其次是总书记的讲话不一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的这些提法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结合总书记几次对山东工作的讲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念兹在兹的期望和要求。

  而在山东,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当下正在进行的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几乎汇聚浓缩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所有的时代“元素”。家与国,个人与时代,通过黄河滩区迁建紧密相连,相织相融。

  这就是时代的脉搏,也是新闻报道所要寻找的个人与时代的结合点,自然也一定是可以出好新闻的重大选题。编委会当即拍板:认真组织,重头推出。

  2019年12月30日,历经3个多月打磨而出的《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大型融媒体新闻专题正式上线。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0年新年贺词,并在贺词中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几天之后的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这也是中央财经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专题的推出适逢其时。

  大主题小切口,仍是做重大主题报道的最好方式

  有了选题,但如何破题曾经是困扰主创团队的大难题之一。面对这样宏大的主题,采用什么样的报道形式,是成就报道那般全景式的大综述、大集纳,还是纪录片式的小切口跟拍?二者各有利弊:全景式的大综述大集纳固然气势宏大,但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小切口式的讲故事虽然生动,但又难以呈现重大主题报道所需要的宏大。

  主创团队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派出记者沿着黄河流经的城市,开始一次次的踩点;二是一遍遍翻阅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期望从中找到灵感。准备工作持续了月余时间。

  实践证明,前期充分、扎实的踩点是十分必要的。面对一个“群像类”的重大主题报道,采访对象的选择既要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又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主题进行全景式展现。选点的好坏,关乎接下来采访的进度和质量。

  通过前期扎实的踩点,记者认识了喜欢当“红娘”的蔡婆婆,搬进新楼后,她给村里小伙子介绍对象容易多了;碰上了一天12个小时“蹲”在工地,走坏了三双鞋的发改局副局长;寻访到了74岁的羊倌李士新;找到了身患癌症仍坚持在迁建工作第一线的老支书……

  有了大量的素材,曾经困扰主创团队的“破题”问题迎刃而解: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最好方式。不管是家与国,还是个体与时代,最终都要落脚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只要发掘出原汁原味、“带露珠、冒热气”的身边事,就能感染人、打动人。能否做好的关键是小切口切得准不准、挖掘的新闻人物是否足够典型。梳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入围作品不难发现,这也是很多新闻网站共同的选择。比如,由中国军网申报,获得网络新闻专题类二等奖的作品《百岁红军的嘱托》,就是通过几十位百岁老红军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的大主题。

  呈现手段要有创新,好故事还需要好形式包装

  《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专题一个最让人惊艳的地方就是它的呈现形式:核心部分用长卷展现黄河的雄壮与迁建的宏大,同时用一个个生动的“我的迁建故事”,串起沿黄各市间的逻辑联系。宏大叙事下有鲜活的个体和故事,小故事里有反映时代变迁的大主题,通过一幅长卷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按照网站常规的新闻专题制作套路,一般就是页面集纳式的模式:定下一个大的主题名称,编辑和美编进行页面设计,一篇“编者按”开篇,一篇综述稿挑总,然后就是各地或各个采访点上的采访和特写,配以视频、图片、航拍等。若再进一步,就是制作一个H5。通过H5这个壳,把网页上的设计转化成移动端的。

  如果时间还停留在移动传播兴起初期,这样的手段还能称为创新,一个H5的外壳就能吸引很多人。但是,在一个素人稍加学习就可以做出一个H5的当下,还使用H5来包装制作新闻专题就难免落入俗套。

  虽然今年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作品中不少仍是H5产品,但很明显,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同质化的作品已经越来越难脱颖而出了。特别是对地方新闻网站而言,大主题大制作很难拼得过央媒,如果不能在报道的时间上抢得先机,又不能在鲜活度和形式上有所创新,那么作品“突围”的难度就会倍增。

  融媒体时代,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呈现形式。有了丰富的素材,还要做出一份“色香味形”俱佳的大餐才行。《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专题,如何制作长卷是核心。主创团队曾在是否使用电脑手绘上纠结了很久:一是这种形式已被广为使用,不够新;二是电脑手绘工期太长,且即便做得很精致,艺术性上终是有所欠缺,视觉冲击力也不够。

  主创团队在一次次讨论碰撞中激发灵感:能否请一位知名画家,为我们专门创作一幅展现黄河主题的长卷,然后以其为载体进行融媒体创作?这个创意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泥宗峰(泥土)先生沟通想法和思路后,他欣然应允为我们专门创作了一幅泼墨写意长卷。最后创作出的七米长卷大气磅礴,黄河的雄壮跃然纸上,将整个专题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之美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级。

  一些创作心得

  制作《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时,主创团队在以下一些事项上做好了功课:

  一是未雨绸缪。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项要求很高、工作量很大的工作,获奖专题的制作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就很难有意识地去寻找选题。在发现《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选题之前,主创团队其实一直在寻找有关脱贫攻坚主题的好线索、好故事。有心,才可能抓住机会。

  大家经常遇到的情形是:一开始做小了,做着做着才意识到新闻价值之大;或者是一开始只顾着埋头写稿子,却忽视了呈现形式的重要性。无论是哪种情况,等事后反应过来,就已经没有了弥补的机会。

  二是精品意识。文字关是网络类作品最大的短板。从一开始,《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主创团队就定下了“零瑕疵”的目标。从“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到数字大小写的规范使用,从病句修改到标题制作、角度选取,主创团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专题里的每篇稿件、视频及字幕,都经历了不下10遍的编校工作。精品就是一字一句、一个一个标点符号“抠”出来的。

  三是巧借外力。泼墨写意长卷的使用,大大地提升了专题的视觉冲击力。对新闻网站而言,长项在于做内容,在专题的形式包装上,不妨多向社会专业人士借用外力,或可收获意外的惊喜。

  四是综合运用多种融媒体手段,丰富专题的报道手段和内容。《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专题中,使用了文字、图片、航拍、VR、音频、长视频、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手段。比如,为了让读者有更直观、更身临其境的感受,专题使用了航拍视频、360°VR照片等,增强互动性和代入感;将具有冲击力的村台强夯等画面制作成30秒的微视频,让人近距离感受迁建工程带来的震撼以及滩区居民乔迁新居的喜悦。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报道手段的多样化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同时还能让专题的内容显得丰富多彩。

  当然,也有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将一种融媒体手段用到极致。如今年入围页(界)面设计一等奖的中国经济网的作品《全景体验“永不落幕”的线上世园会》,就是将VR技术用到了极致。

  五是背景配乐的选择不能大意。这是很多新闻专题在创作时容易忽视的问题,甚至在这方面犯错。此前就有过入围作品使用音乐不当的例子。《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创作初始时也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主创团队仓促找了一首西方轻音乐作为长卷的配乐。幸好,这个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被及时发现并迅速撤换。我们最后使用的配乐是《江河万古流》,音乐的主题就是歌颂长江黄河,旋律优美,与主题完美契合,与画卷相得益彰,堪称整个专题的“点睛之笔”。

  (作者为大众网?海报新闻编委、采访中心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