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年度流行语评选的“社会性尴尬”

2020-12-25 08:50:2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易艳刚

摘要:年度流行语评选应该负有一种使命感,评出一份高质量的流行语榜单,才能真正成为以后索引历史的关键词。

  流行语是透视社会问题、感知社会情绪的重要载体。每到年底,多家机构相继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不过,纵览今年上榜的一些流行语,却或多或少地体会到了一种“社会性尴尬”——虽然它们有一定的热度,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宜被贴上“年度”“十大”标签,年度流行语评选似乎正在失去它所应有的阐释力。

  略举几例:《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打工人”“内卷”和“凡尔赛文学”榜上有名;在《语言文字周报》发布的榜单中,“有内味了”“社会性死亡”赫然在列;《青年文摘》盘点的十大流行语中,“网抑云”“尾款人”有些扎眼;百度沸点的流行语评选中,竟包括“u1s1”“深藏blue”等多个让不少人费解的谐音梗;搜狗输入法则将“淦”“duck不必”等列为年度十大流行语。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表达,浓缩了一个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2020年是全民抗疫之年,“新冠肺炎”“抗疫”“复工复产”“网课”等词,很自然地被纳入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在美国韦氏词典、柯林斯词典等发布的年度流行词中,“Lockdown(封锁)”“pandemic(大流行)”等词汇,同样勾勒着不平凡的2020年。

  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现在有些年度流行语评选确实名不副实。比如,“尾款人”仅仅是今年“双11”期间短暂出现的一个概念,“凡尔赛文学”仅仅源于今年11月一名情感作家的炫富微博,它们真的有足够的社会认知度吗?明显带有学术意味的“内卷”、从欧美文学作品中舶来的“社会性死亡”,被认定为“流行语”是否有些过于小众?“u1s1”“duck不必”这种并没有“出圈”的词,凭什么入选?

  诚然,流行语与青年亚文化具有天然的亲近感,网络文化的崛起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各种生动的新语文现象,也极大地拓展了公共话语的内涵与外延。但是,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等活动,不应该被一时的喧嚣所裹挟,而应该在新词不断涌现的话语场里,集思广益,通过更科学的标准、更规范的流程,谨慎评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年度流行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式表达从小圈子“黑话”到大众词汇,应该是一个“破壁”的过程,而不是制造理解壁垒的过程。当年,“给力”一词从网络用语变成《人民日报》头版用词,就是一个很积极的案例。如果年度流行语评选变成一小部分人的话语狂欢,客观上可能制造新的沟通障碍,进而加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话语鸿沟”。

  语言学家索绪尔说:“一切的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几乎每一周都有大量鲜活表达涌现,并逐渐从赛博空间扩散到日常生活。这些雅俗共赏的新式表达,构成我们共同的时代记忆,成为观察社会焦点、社会心态的窗口。以此来看,一些机构发起的年度流行语评选,应该负有一种历史使命感。

  2020年已经结束了,突然有点怀念2010年。那一年,《咬文嚼字》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是“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围脖”“围观”“二代”“拼爹”“控”“帝”“达人”“穿越”。即使过去了十年,只要看到这些词,我们依然能想起那一年“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想起微博上的“围观改变中国”,想起那一句“我爸是李刚”。评出一份高质量的流行语榜单,才能真正成为以后索引历史的关键词。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编委、评论部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