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接受新旧媒体死死生生的常态

2021-01-21 08:34:4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倒下一家都市报,后面若能成长出若干个垂直领域的、服务于分众用户的订阅号、小程序,满足小众群体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会是一种真正的蝶变和新生。

  近几年,每每新年伊始,总会传出某某纸媒又停刊、休刊的消息,今年也不例外,据笔者所见到的信息,又有8家纸媒宣布停刊或休刊。

  今年,小有名气的互联网音乐公司虾米宣布,虾米音乐播放器业务将于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务,让网民或多或少有些震惊和感叹。其实,每年都有大批的新媒体、互联网公司倒闭、破产,数量远高于传统纸媒。数据机构“IT桔子”制作的“新经济死亡公司数据库”显示,2014年348家,2015年1034家,2016年1644家,2017年2489家,2018年2482家,2019年5068家,2020年仅上半年关闭的互联网公司就有963家。

  有死即有生。新生的、纯粹的纸媒数量屈指可数。但如果把一个个新开的微信公号、短视频账号、App看作一家家数字报、数字视频、数字刊的话,那么新生的新旧媒体数量已经远超消亡的数量。只是新生的新旧媒体的主体是所有具备生产、编辑、分发和运营能力的个体。

  进入数字化、媒介化的生存时代,新旧媒体的死死生生将是一种常态,接受这种常态就是要调适心态,接受时代的变迁,接受媒体生态环境的再造,接受话语场的转化。一轮轮的死死生生,就是一次次的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的过程。

  “逝去”的纸媒,大多为诞生在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都市类媒体,晨报、晚报、时报、都市资讯报等,依托碎片化的快餐式的民生新闻而生,依赖地产、汽车等城市发展类广告而长,投入少,回报快,纯利高,几乎是“躺着就把钱挣了”。都市类报纸看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实还是享受着垄断资源的“恩惠”。曾记得,都市报疯狂、野蛮生长的高峰时期,一个城市不仅能养活七八家都市报,还养活着数千家报亭。虽然目前“逝去”的是都市类媒体,但其他类媒体的危机同样存在,不能真正面向市场、面对受众和用户,都会或早或迟消亡、无踪。

  与都市报依赖广告野蛮生长近似,互联网公司依靠投融资快生快长,热钱铺路、营销开路,但因为没有持续的、稳定的盈利模式,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造血功能,一旦资金链断裂,洗牌出局是必然结局。互联网公司的死死生生折射的是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

  我们总说纸媒的衰落是因为技术的挑战、网络的冲击,但换个角度思考,互联网其实是给了所有内容生产者一个机会和舞台,同样的技术手段,同样的网络环境,同样的用户群体,传统媒体不再享有独家垄断资源,不再是一枝独秀,需要的是放下身架、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与所有互联网的生产主体同台竞技,一较高下。因此,面对纸媒死亡不必悲叹,也不必怜惜,只有经过了市场、同行、用户的验证,传统纸媒才算真正地、真实地存活下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传统媒体能携传统品牌、内容生产之优势,再加持技术和运营之能力,练出“金刚之身”,其实更能在这个舞台上一展身手,证明自己的实力和魅力。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能长期居于同类产品的首位,是其品牌公信力的彰显,孵化的“侠客岛”“麻辣财经”“学习大国”“一本正经”等诸多公众号,是其内容生产力的无限释放。类似人民日报这样借助新技术、新空间、新生态开发出新市场、生长出新力量、发展出新用户的传统媒体都是在主动求生、化蛹成蝶。

  向死而生,新旧媒体的逝去未必是一件坏事。倒下一家都市报,后面若能成长出若干个垂直领域的、服务于分众用户的订阅号、小程序,满足小众群体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会是一种真正的蝶变和新生。《新京报》从曾经的厚厚一叠、上百人的报道团队变成如今的日均16版、7人办报,感觉报纸已然成为“面子”工程。但《新京报》孵化出的“我们”视频、“述评周刊”“贝壳财经”“动新闻”等一系列公众号、小程序虽然目前的运营效果不一,但至少让人看到了新生的可能和机会。同样的,倒下一家互联网公司,后面还会成长出更多的创新、创意、创造型公司,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时代。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