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从报道到引导:西方媒体理念的变化

2021-03-05 08:48:1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乔新生

摘要:记者如果在自我设计的报道框架内寻找所谓的细节,观念先行,那么最终必然会被当作工具所利用。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为了控制重大疫情宣布封闭城市。封闭城市一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加沙雷(John Sudworth)来到湖北武汉。在电视节目中,他声称这是重大疫情的“原点”,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开始的地方”。可是没有想到,采访武汉市民的时候,他不断被嘲讽。当他询问武汉市民病毒来自何方时,武汉市民毫不客气地回答,“病毒来自其他国家”。

  正是这名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不久前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声称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泄漏”,并且将其没有经过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大门被保卫人员拒之门外的画面加入自己的节目中,试图给观众一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隐瞒事实真相的假象。可以说,英国广播公司这个记者的新闻报道,充分表露出其报道理念已经从“报道”转为“引导”。

  新闻报道的悖论就在于,一些事件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新闻记者或者新闻媒体感兴趣。新闻记者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价值倾向。因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只不过是在自己的主观价值倾向引导下寻找新闻细节,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新闻媒体会有不同的报道。

  过去西方记者采访,通常会选择特殊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如今他们在中国进行采访报道,越来越难以找到配合的对象。这是因为中国公众通过网络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不再被西方媒体所欺骗,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往往“直抒胸臆”。

  这样的采访,往往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到湖北武汉采访市民,希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答案。可是,经过大灾大难之后,武汉市民充分意识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考验了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同时也检验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他们不会给西方记者批评中国政府的机会,当然更不会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把责任推卸给中国的研究机构。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采访了一个又一个武汉市民之后,终于发现自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西方新闻记者“引导性”的采访,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的价值观,也充分反映出新闻报道的主观性。记者采访报道,必然会带着自己的主观倾向,寻找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所谓新闻事实或者采访对象。

  一些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认为,记者可以代表观众采访,因此记者所提出的问题,不是代表记者本身,而是代表他背后的观众。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表面上看,记者似乎是探究事实真相,可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西方记者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主题先行,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大街小巷寻找采访对象,并且引导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确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中国是一个成长的国家,关于中国的报道必须有助于拨开历史的迷雾,选择正确航向。记者如果都像英国广播公司的这名记者一样,在自我设计的报道框架内寻找所谓的细节,观念先行,那么最终必然会被当作工具所利用。新闻报道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