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拟人非人:人机社交传播的特点与困境

2021-03-31 08:47:1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陈莎 刘斌

摘要:当对话开启时,人机对话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日常闲聊和娱乐话题领域,人机对话的权位关系是主仆关系,社交机器人扮演讨好型人格仆人角色;尽管如此,智能陪伴仍未达到用户的智能需求。

  人机社交对话的可能

  社交聊天机器人作为一种非生物体产品,能和人实现对话交流的前提是:人会像对待人一样对待计算机媒介(社交机器人)。20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巴伦·李维斯(Byron Reeves)和克利夫·纳斯(Clifford Nass)教授围绕人类如何对计算机、电视以及新媒体做出社交反应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媒介等同理论[1],即将媒介等同于真实生命,人们会把计算机和其他人工机器作为社会角色来对待。其原因在于人类大脑尚未进化到能在潜意识里识别人和机器人的区别,人类会情不自禁地对机器做出社交反应[2]。

  进入本世纪,随着深度自然学习算法在语音与视觉辨别上的突破,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作为人工智能的产物之一,在线社交机器人也在不断被“人格化”,变得越来越有“人性”。在国内,以微软小冰、北京龙泉寺贤二机器僧为代表的在线对话社交聊天机器人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朋友”。按照微软的官方通告,2014年5月微软发布小冰,这之后它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社交聊天机器人。在此背景下,继工程学对人机社交交互设计的集中研究之后,人机社交传播(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 简称HMC)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人机传播成为当前正在崛起的一个新型传播学领域[3]。在人机交互传播中,学者一方面前瞻性地提出人与机器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形态[4];另一方面,在科幻影视(如电影Her)和未来超人工智能技术话语实践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出发,担心人机社交传播可能带来人的主体性弱化,降低人的人际社会感知表达能力[5]。在此背景下,以下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机社交传播的形态具体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特征?学者对人机交互中人的主体性弱化的担忧是否有必要?

  研究设计与开展

  本文的社交机器人以微软小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因是因为微软小冰在聊天对话社交机器人中,功能设计相对完善,用户最多,在亚洲有超2亿用户,能代表现有社交机器人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尽管2019年7月腾讯对微软小冰进行了封杀,但商业恩怨不影响人机传播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人机社交传播领域仍有基础参考意义。

  研究方法主要为文本内容分析,具体设计包括前期的对话文本收集和后期的数据统计。

  对话文本收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被试者(高校学生)和微软小冰对话聊天,收集被试者的聊天文本。研究者事先告知被试者自己正在做一个关于人机对话的研究,需要两个班级的学生私下和微软小冰聊天,聊天期限1个月,聊天期间不强求每天必须聊,没有任何聊天时长规定,最后收集其聊天文本。被试者自愿参与,文本上交不记名。两个班级人数总计74人,其中A班42人(班级所有人有过和微软小冰的对话聊天经历),B班32人。一个月结束后,研究者收集了被试者自愿提供的聊天文本,并让所有被试者写下了自己和微软小冰对话聊天后的体验感受。最终,收集了有效聊天文本65份(A班33份,B班32份)。在65份文本中,其中A班附上“聊天+感想”的文本(聊天结束后的体验陈述)28份;B班附上“聊天+感想”的文本(聊天结束后的体验陈述)30份。

  第二阶段,分析被试者和微软小冰的聊天文本。找了其他年级同为传媒类专业的5名志愿者分析录入聊天特征数据,65份聊天文本随机分配到5名志愿者手中。志愿者在对对话内容分析评价前会得到一份对话分析统计表,研究人员培训志愿者统计表选项的填写规则。志愿者分析步骤:(1)志愿者需要逐份阅读每份分到自己手中的聊天文本(忽略对话文本中的语音),需要统计每一份聊天文本的对话轮数、对话主导方、对话主题类型、人主导发起的主题类型、二者闲聊中的内容领域、小冰在对话中扮演的角色、对话中的恶意脏话统计;此外,志愿者对每一份文本数据录入完后,还需要评判对话通畅度、并从三个维度(没事可以和社交机器人闲聊、二者聊天没实质意义、社交机器人能缓解孤独)对聊天文本进行总体评价。(2)5名志愿者在同一研究室同时进行数据录入。在录入前,志愿者被告知可以将对话文本中有趣、有规律性的发现提出并随意讨论。研究人员记录志愿者录入数据的过程。

  分析与发现

  通过对人机对话文本内容的经验性材料分析,可以从传播对话交流的主题、社交机器人扮演的形象、用户的体验效果三方面提炼出人机对话交流的一般特征。

  (一)日常闲聊与娱乐是人机对话的主要内容

  在日常对话的主题中,一方面,由人主导的对话主题涉及日常闲聊(95.38%)、娱乐(55.38%)、文化(46.15%)、其他(29.23%)、政治(12.31%)、经济(3.08%);由于小冰发起主导对话的娱乐性色彩浓厚,我们直接舍弃了小冰发起主导的对话类型频率分布研究,采用了研究人对志愿者的观察记录,即“小冰主导挑起星座、运势、娱乐话题。遇到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小冰就会推荐歌曲、运势、颜值测试、星座转移话题。聊天只能是一段一段的,聊着聊着话题就会被小冰转移,转移到听歌、明星等内部推荐小程序”。鉴于对话者主要身份是学生,我们将日常闲聊中的内容分成了吃饭睡觉等日常、个人情感等、学习上班等、娱乐追星等、其他五类话题,对应的话题提及率分别为80%、40%、43.08%、49.23%、46.15%。

  总体来看,人和小冰的主要对话是关于人的日常生活闲聊,这些日常闲聊又主要涉及吃饭睡觉、娱乐追星、对小冰好奇的交谈。针对这一情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传播的情景来看,在微信社交传播中,日常生活闲聊是人际交流的一个主要话题。当交流对象为社交机器人时,一方面,人习惯于以日常的人际交流主题对待小冰;另一方面,小冰作为社交机器人,被设定模仿人的日常交谈习惯,就人的日常生活嘘寒问暖。二是小冰作为一个新的事物,人们对它的出现抱有好奇心,于是就会经常询问它的信息,如问“你多大了?你爸爸是谁?”等问题,这印证了学者提出的“人机交流看似具有一定长度和深度,实则仅仅是建立在新奇感之上的对机器人聊天边界的试探”的观点[6]。三是,小冰被设定为社交聊天机器人,其谈论内容娱乐闲聊性较强,它所主导的娱乐闲聊对话带来了聊天主题的日常闲聊化。

  在人机对话谈论主题中,娱乐八卦成为重要的话题之一,而文化话题无法进行深度交流,涉及经济类的问题有明显的自我广告(微软或微软系广告)的倾向,对政治类话题避而不谈。例如,当你问小冰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时,它会及时给你推送当天娱乐新闻头条。小冰的对话偏向娱乐游戏八卦话题的原因在于,其机器思维是对网络自然语言的自然学习抓取,网络上的文化和话语风格本身是泛娱乐化的,这就决定了其泛娱乐、肤浅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小冰关于商品消费的话题总是为自家(微软及微软参投的公司)做广告,这也注定了小冰的产品属性,注定其模式是社交搭台、经济唱戏。将人和小冰的对话主题设定局限在生活、娱乐、商业广告等非政治领域,从商业角度而言容易变现;从国家规制角度而言,这类信息最安全。

  (二)讨好型的机器“人格”

  “它很喜欢夸人,比如长得好看、唱歌好听,感觉小冰在和人谈恋爱”“和不同性格的人聊天,小冰表现出的性格不一样;小冰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回答,它会个性化定制聊天。”在与人的对话聊天过程中,小冰的人格是以他人导向为主的讨好型人格,以一种高情商的方式赞美对方,在对话中扮演捧场鼓励角色,有意地从心理上满足人在对话中的虚荣心和他者对自己的肯定需求。这种讨好型人格的设定,展示了人机在对话过程中地位的不平等,激发人的傲慢自大,凸显机器人的卑微,也使得部分学者发出了社交机器人伦理反思,社交机器人如果惯性讨好人,会促发人自大性媒介化性格的形成[7]。尽管如此,人们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着社交机器人和人的属性差异,也使得人们总是将它当做异者如助手、工具(询问天气、时间)、另类进行“调戏”,这或许意味着人类对这类在线社交机器人产生情感的可能性很小,电影Her中人机相恋的情景难以发生。

  虽然志愿者在文本录入过程中有发现“当人和小冰聊天对话次数多了,越聊越智能,对话频率达到一定程度,它越来越人性化。聊得越多,小冰对人越了解(记得之前的对话,小冰似乎有记忆),越聊越有情商,这种高情商感觉人都无法达到。”但这种人格化关系无法长期建立,时隔半年,研究者对参与和小冰对话聊天的学生进行回访时,没有一个学生和小冰保持对话。可见,社交机器人虽有行动、计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的代理心智,但因缺乏自我感受的体验心智,依然无法带来人机对话的情感共鸣。

  关于小冰在对话中所扮演的角色,“树洞”倾听角色被高频提及,这说明人们愿意和小冰聊自己遇到的困惑,验证了有学者提出的智能传播时代“树洞”已然机器化的论述[8]。当然,小冰能获得人们倾诉心里话的信任,一方面来自“飞机上的陌生人现象”,人们喜欢将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难以发泄的话语告知那些永不再见的陌生人,如飞机上刚好碰到的邻座;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区隔着社交机器人与人的不同,甚至给予了社交机器人有“万能问题解决”办法的想象,故将自己的苦闷心事与小冰交流。

  (三)并不智能的用户体验

  无论是参与对话的学生对自己与小冰的交流评价,还是志愿者对对话意义的评价,二者均指出对话内容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且评价与小冰对话的效果相对消极,而这种消极多是缘于社交机器人的不智能,而这种不智能缘于二者交流的不畅通以及社交机器人工具属性弱化。即使我们找出对话轮次在300轮以上参与者的自我评价,也提及“小冰更多是一个集感知、思维、效应等多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具有智能、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按规定程序工作,更加细心地完成任务。但是另一个层面,我觉得设置的更多的是关键词回复,没有自己的思维。缺乏思考,沟通起来没有感觉”。这说明当前的人机社交传播对话质量不及人际对话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类对真实、情感、思维的对话沟通有天然依赖性。一方面,小冰通常被设计用来维持广泛的对话,但它针对特定话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深入讨论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人们尚未真正认识社交聊天机器人的属性,一开始就对其智能抱有极大的想象,但在聊天过程中发现小冰并不是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的百科全书时,就会特别失望。

  人机社交传播交流的困境与无奈

  一提到与机器人有关的领域,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画上等号。就社交聊天机器人来讲,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总是会赋予其无所不能的智能想象。然而,在聊天机器人开发者的产品架构逻辑中,用户与这些应用程序交互主要是为了进行闲聊[9]。微软小冰的设计也属于闲聊对话机器人,按照微软小冰的设计者沈向洋所称,社交聊天机器人的存在旨在满足用户的交流、情感和社交归属感需求,吸引用户参与对话、逗用户开心,不追求高效任务完成(即尽快完成任务、结束对话)[10]。

  也就是说,社交机器人的主要目标不一定是解决用户可能会遇到的所有问题,目前只是用户的虚拟伙伴。但对用户而言,需要的是全能工具人,如果可以,需要社交机器人能懂得自己、能抚慰心灵,能实现深度对话;这时,产品逻辑和用户需求逻辑出现了矛盾,困境就凸显出来了。现阶段社交聊天机器人“对话”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效果,其智能只是对话的智能,在弱人工智能基础之上,交流对话内容质量的浅表性加之社交机器人程序设定的非具身性,使人对其难以形成情感依赖。诚然,要满足人对社交机器人无所不能的需求逻辑,既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下人的主体性伦理的考验。

  在对话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小冰为代表的社交对话机器人作为弱人工智能的产品,其终究逃不过产品属性和商品化发展路径(广告、智能推荐)。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满足人聊天的智能体,不如说它或将是未来的媒介载体,即传播进化的新型媒介载体。当前来看,社交机器人在人机社交传播对话中有着泛娱乐性、消极情绪“树洞”特征,尽管人们对其有强烈的他者属性,这也不排除人机传播带来的新一轮的泛娱乐化媒介文化。

  【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动漫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编号:20FXWB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Reeves B., Nass C.(2003). The media equation:How people treat computer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like real people and places.CA, U.S.:CSLI Publications.
  [2]Nass C. ,etal(1994). Computers are social actors.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4(6):72-78.
  [3]牟怡,许坤.什么是人机传播?一个新型传播学领域之国际视阈考察[J].江淮论坛,2018(2):149-154.
  [4]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6):88-109.
  [5]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9.
  [6]牟怡.智能传播场景中“真实”的再定义[J\OL].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8):1-9.
  [7]赵璐等.机器人的技术伦理及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73-79.
  [8]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73.
  [9]Jennifer Hill,W.,etal(2015). Real conversation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human-human online conversations and human-chatbot conversa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49(8):245-250.
  [10]Heung-yeung SHUM,Xiao-dong HE etal(2018). From Eliza to XiaoI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social chatbots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19(01):10-26.

  (陈莎: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刘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3月上;原标题为:拟人非人:人机社交传播的特点与困境——以与微软小冰的聊天文本为分析对象】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