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全媒体时代党报地方记者站功能再塑造

2021-04-25 08:33:2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鸣 周连山

摘要:地方记者站只有全方位探索全媒体时代“以稿立站”的新内涵、新路径,才能在新闻舆论传播链条中重新确立不可取代的位置,助力构建新形势下“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格局。

  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给建立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上的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带来剧烈的冲击,“一个人、一支笔,搞定一座城”的传统记者站模式已很难跟上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的作用不应该弱化,而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地方记者站对于省级党报能否成功转型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记者站应该尽快理顺与地方的关系、与本部的关系,对记者站的功能和工作流程进行再塑造,从而走出现在的发展困局。

  重塑记者站与地方的关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链条”上,中央、省、市、县区四级新闻单位层级分明、职能明确、作用不同。而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上接天、下接地”,将驻地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地方记者站乃至省级党报的报道“领地”受到了来自“上”和“下”两方面的“挤压”。“上”,中央媒体不断加大融合力度,让新闻报道的“触角”和传播的“领地”通过手机、电脑屏幕直达全国各个角落。“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区从原先传统的被动“等待”宣传,变为可以主动将“声音”传播出去。政府部门传播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纷纷打造自己的“发声”渠道,通过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快、准、全”的权威发布。综上可以看出,各级党委政府对传统媒体传播的依赖性正在不断减弱。

  一直以来,“以稿立站”是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的立身之本,可如今记者站发布地方新闻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传统“以稿立站”的理念和做法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记者站只有全方位探索全媒体时代“以稿立站”的新路径,重塑与地方的关系,才有可能在新闻舆论传播链条中重新确立不可取代的新位置。

  1.“以稿立站”,在即时性上狠下功夫。一直以来,省级党报以权威性见长,而不以时效性为傲。如今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时效早就按照“分”“秒”计算,谁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新闻,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最高点击量、最大话语权。速度是新媒体时代竞争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省级党媒在积极加快媒体融合力度、推动采编流程变革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包括地方记者站在内的所有记者树立“即时性”发稿的意识,利用全媒体平台增强地方记者站处置突发新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记者站成为对所驻地方新闻事件快速反应的“急行军”。

  2.“以稿立站”,坚持“内容为王”的王道。全媒体时代,媒体的竞争仍然是优质内容生产的竞争,无论哪种传播方式,脱离内容都是无源之水,快速选择有价值的优质内容永远都是人们迫切的需求。“站在田埂上,眼望天安门”,是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的新闻素养和业务要求。新媒体时代,既要有勤走基层的“腿”,又要有站位全省全国的“脑”,同时还要善加利用全媒体平台进行有区别地写稿,研究新媒体独特的话语体系,在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上同时下功夫。一个记者站若不能以作品立站,必然无法取得驻地的认可。

  3.“以稿立站”,不断在服务性上拓展外延。随着全媒体平台的打造,记者站也要用活全新的媒体融合平台,对媒体融合平台的不同传播介质进行准确定位和细分。这就要求记者站扩大“稿”的内涵,不再将“稿”定位为原先“一事一记”“一事一议”式的新闻报道,而是要积极发挥记者站的优势,针对各级地方政府不同节点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拓宽记者站的发展空间。比如,帮助地方对其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整合策划,积极承接地方大型活动的包装宣传等,不断创新打造“新闻+服务”的模式,提升记者站在当地的影响力。

  4.“以稿立站”,舆论监督报道不应缺位。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而不能减弱。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着舆论监督领头羊的地位。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弱化,新媒体、自媒体凭借其快速传播、海量信息以及较宽松的舆论环境占据了主动。记者站在执行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并且有写内参这一非常有力的舆论监督的手段,因此无论是预警的舆论监督报道,还是常态的舆论监督报道,都应当是记者站不该荒废的“阵地”。

  重塑记者站与总部的关系

  近年来,媒体“大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记者站这一“小环境”却远远落后于“大环境”剧变的脚步。地方记者站无论在管理体制、采编流程还是通联职能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这使得其“桥梁纽带”作用面临危局。地方记者站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现在: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呈爆炸化特征,即时传播已是时代主流,记者站却仍保持着一两个人、传播手段单一、思维方式固化的状态,无法跟上文字、图片、短视频等融合传播的需要,在与市级融媒体、县级融媒体常态化的新闻竞争中处于弱势。

  如何才能摆脱现状,实现破局转型?笔者认为,一直以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办报的基本方针,在全媒体时代更应紧抓“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基本方针来推动转型。交互性、海量化、可共享性、个性化、即时性等媒介传播特质是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天然自带、不受控制的“群众办报”,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在这一新形势下从顶层设计着手,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坚持党性原则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格局,地方记者站在推动这一转型中可以大有作为。

  1.记者站可以在实现新闻本地化上大有作为,让总部融媒体采编平台的贴近性更强。新闻本地化才具有贴近性。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程度依次为:与自己相关的事、身边的事、社区的事、所处的地区及行业、全国和国际上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受众对于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中,贴近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省级党报新闻采编流程再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记者站对于新闻本地化的重要作用,积极破解传统记者站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困局,把记者站作为本单位融媒体建设的重要一环去着手再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让记者站结合当地情况自我驱动进行转型。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记者站建立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可以作为总部融媒体新闻平台的“分支”,更有针对性地对驻地新闻进行整合、策划和提升,然后进行定向传播,培育新的全媒体受众,在融合发展中转型突围。

  2.记者站可以在渠道建设上大有作为,推动省级全媒体平台从“聚合型”向“枢纽型”转变。在融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中,技术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有资金就能解决。难在渠道的建设上。新媒体如同报纸,一份有影响力、活得好的报纸,仅仅内容办得好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发行渠道,否则版面再精彩、内容再专业,报纸也活不长。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办报同理,也需要重视渠道建设。若渠道能拓开,就会有影响力,从而良性、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渠道建设,应是各家媒体集团发展的关键。哪家能迅速占领阵地,占得广、占得深,哪家就能在未来存活下去、发展得好。

  地方记者站拥有着独特的优势,既了解驻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熟稔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相关人员。新媒体时代,省级党报只有不断开拓下沉市场,将一枚枚县级融媒体“珍珠”串起来,上下融会形成体系,才能把声音放大,使主流媒体持续具有互联网舆论主导权,推动省级全媒体平台从“聚合型”向“枢纽型”转变,实现全省“一盘棋”。

  构建新时代“群众办报”新格局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要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善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个人、社会资源,从而在全媒体时代打赢这场开门办报、办网、办客户端的“人民战争”。

  一直以来,党媒都有比较成熟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是党报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通讯员队伍日益弱化、边缘化。全媒体时代通讯员队伍建设和通联工作不应弱化,而应有对“质”和“量”的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省级融媒体新闻平台的打造。

  记者站是重构全媒体时代通讯员队伍最合适的平台。全媒体时代通讯员队伍建设,需打破传统媒体时代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维模式,建设一支涵盖各级政府部门、各个行业、专家学者智库资源等更广泛的队伍,连接全省县级融媒体以及各部门客户端等,从而提供权威、迅速、海量、鲜活的新闻资源,形成全新传播生态。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宏观层面,省级党报要为地方记者站统筹设计全媒体时代的转型路径。在微观层面,省级党报要鼓励记者站根据驻地的不同情况实施各具特色的创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将记者站变成攻坚克难的“桥头堡”,成为省级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生力军”。

  (张鸣: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肥办事处副主任、记者站副站长;周连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滁州办事处主任、记者站站长)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4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