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网络辟谣的“短平快”与“深挖掘”

2021-05-21 08:38:2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穆 静

摘要:有效的辟谣,需要对谣言进行“深挖掘”,但网络辟谣的“短平快”与“深挖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点。

  “辟谣优秀作品”的“短平快”

  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征集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以下简称“辟谣优秀作品”)2021年1月27日揭晓。20件图文辟谣作品、10件创意辟谣短视频入选。“辟谣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举办三届,总共评出78件。78件作品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短:短小精悍,轻阅读化。网络阅读呈现出碎片化阅读、轻阅读的特点。碎片化阅读表现在用户阅读时间和场景不再相对固定,而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轻阅读表现在用户在一种轻松状态下,轻松、轻快、轻灵地阅读。[1]“辟谣优秀作品”短小精悍、轻松幽默,符合网络用户阅读习惯。

  “分钟级阅读”,迎合碎片化阅读习惯。“辟谣优秀作品”呈现简短化特点,本文称之为“分钟级阅读”,即几分钟之内就可阅读完毕。这些作品字数多在千字以内,有的仅百余字;短视频作品时长多在2分钟以内。比如《紧急辟谣!朋友圈刷屏的“梅姨”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公布信息,别再转了》仅仅百余字,信息量大,直击要害。

  注重网言网语,枯燥知识的轻松化表达。用网友喜闻乐见的语言增加交流感、贴近性。其中《深圳网警“网警说唱网络谣言”》短视频是“辟谣优秀作品”轻松化表达的代表,该短视频用说唱形式提醒网民面对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极具创意。

  2.平:平易近人,直抵人心。辟谣信息采用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传播,辟谣效果更好。通过对三年“辟谣优秀作品”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短视频、图文等可视化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主流。2018年“辟谣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纯文字两种方式为主,视频类以及“图+文+视频”的表达方式占比很小。2019年“辟谣优秀作品”以图文结合方式、短视频方式为主流,并增加漫画形式。2020年“辟谣优秀作品”除了图文结合、短视频两种主要方式外,还增加了漫画长图、H5小游戏等,可视化表达方式成主流。辟谣信息可视化带来了信息阅读的便利性、提升信息接受程度,增加了信息传播的范围。

  3.快:抢抓“时间窗口”,引用权威信息见效快。和谣言传播抢时间。传播学者严富昌认为,网络谣言有“三级扩散”发展模式,分为动员阶段、疫情阶段和扩散阶段。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都存在阻止谣言继续发展的时间窗口。只要在时间窗口及时、得当地应对,网络谣言的“三级扩散”就会被中断。[2]78件“辟谣优秀作品”中,有69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较密集的信息量。作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澄清事实,抢抓“时间窗口”阻止谣言的继续扩散。78件优秀辟谣作品中,有64件均引用了权威信息,包括专家、官方说法、媒体说法、当事人辟谣等。在引用权威信息方面,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引用多个权威专家的说法,让辟谣效果倍增。例如《谣言!关于速生鸡你应当追问的真相》一文,综合了7位专家的权威观点。二是引用多主体的权威信息,相互印证。例如《别害怕!这些艾滋病传闻都是谣言》一文,引用专家、官方、网警的说法,不同身份人士从不同角度辟谣,更有说服力。三是谣言当事人现身说法,让谣言不攻自破。《朋友圈疯传的高考满分作文、零分作文,是真的吗?》一文中,记者将其与谣言造假者的微信截图进行展示,谣言造假者表示其为造假行为,更有说服力。

  网络辟谣“短平快”与“深挖掘”的矛盾

  不少学者指出,谣言不但是对事实本身的曲解,其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原因,不对这些深层原因进行挖掘,辟谣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这也是不少谣言经辟谣后又反复出现的原因。有效的辟谣,需要对谣言进行“深挖掘”,但网络辟谣的“短平快”与“深挖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点。

  1.形式创新带来“深度”失焦。网络传播语境下,辟谣作品越来越注重形式创新,比如,采用漫画、短视频等可视化的表现手法。但与之相伴随的是辟谣内容的“浅显化”,失去对“深度”的聚焦。一是可视化形式,带来辟谣主题选择的浅显化。辟谣者在选择主题时就倾向于选择轻松化的、易于可视化表达的内容,而忽视了对重大问题的谣言的关切。二是可视化方式,带来传播内容碎片化、娱乐化。这使得在辟谣内容上倾向于选择易于可视化表达的表面化信息,忽视了对谣言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揭示。三是可视化的内容,阻碍了人的理性思考。传播学者波兹曼认为文字培养理性,图像降低思考。越来越多的可视化阅读对人的理性思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时效增强带来“深度”失守。谣言往往以“新闻”的面目出现,以便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并产生分享的冲动。谣言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传播,甚至造成极其不良的后果。谣言传播的特性,要求辟谣具有时效性,与谣言传播抢速度。但辟谣要达到良好效果,需要辟谣有理有据。这离不开对谣言进行溯源、对谣言内容进行分析、对证据进行收集,这拉长了辟谣信息的制作周期。而那些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漫画长图、H5作品、短视频等,制作周期更长。这就产生了辟谣有效性与时效性之间的矛盾,不少辟谣作品为追求时效性,牺牲了对谣言内容、产生原因、矛盾点等的深度挖掘,在辟谣“深度”上失守。

  3.“碎片化”辟谣带来“深度”断链。从单个谣言来看,其传播途径多元化,往往不会随着某一辟谣主体一次辟谣而终止传播,需要多个传播主体联合形成辟谣矩阵;从类型化的谣言来看,比如科学类谣言、养生类谣言等,一次辟谣效果也不佳,需要与之进行系统化、长期化的辟谣“拉锯战”。

  就目前网络辟谣来看,其系统化辟谣还有待加强。一是各辟谣主体各自为战,未形成强有力的辟谣矩阵。二是事后辟谣多,事前辟谣少,辟谣具有滞后性。对谣言传播途径、影响进行预判的智能化手段和传播布局还偏少。三是缺乏对谣言的长期追踪,辟谣结束后,未对辟谣效果、谣言变种等进行跟踪,致使辟谣只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产生“断链”。

  网络辟谣作品的抗“谣”路径

  结合网络阅读特点以及谣言传播特点,网络辟谣应将“短平快”和“深挖掘”相结合,在“新”上出新意,在“深”和“全”上下功夫。

  1.新观念提升辟谣“新气象”。要抓住网民的阅读特点。辟谣信息要重点突出,适合转发、移动传播;在形式上注重可视化,图文并茂;在语言风格上要通俗易懂、轻松活泼,降低网民的理解成本。

  要抓住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从速度上看,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但存在辟谣的时间“窗口期”;从造假方式上看,多采取移花接木、以偏概全、耸人听闻等方式,造假方式有规律可循。辟谣要和谣言传播速度抢时间,争取在谣言未形成传播态势之前进行权威辟谣;要抓住网络谣言的特点,对疑点各个击破。

  要进行创意表达。网络辟谣信息要在创意表达上下功夫,要采用新颖的表达方式,比如创意情景剧、漫画长图、动图、H5等多种形式;同时要根据不同的信息传播平台进行形式的“量身定制”。

  2.深挖掘提升辟谣“深潜力”。要进行内容挖掘。对网络谣言内容进行层层分析,抽丝剥茧,找到相关疑点,并针对疑点各个击破。要对相应的“周边谣言”辟谣,也就是对那些与辟谣话题相关的其他谣言、潜在的谣言进行辟谣,达到举一反三、未雨绸缪的效果。

  要进行原因挖掘。谣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如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让辟谣信息更具深度和广度。

  要进行传播技术挖掘。目前对谣言的控制主要是阻断式的,属于事后控制。要通过AI技术等手段,进行预测式干预,在信息还未进入传播渠道时就对文本进行可信度判定,从根源上减少谣言传播的数量。比如目前的AI谣言粉碎机就在谣言预警方面多有探索。[3]

  3.全维度提升辟谣“权威度”。要多维度辟谣。通过不同身份的辟谣者进行辟谣,比如专家学者、亲历者、媒体探访等,进行多主体辟谣。通过对谣言的溯源、传播过程、谣言产生方式、影响等进行细微考察,进行全流程分析。

  要形成辟谣传播矩阵。通过“报网端微”等多种渠道,对谣言信息进行辟谣,形成辟谣传播矩阵,提升辟谣信息到达率;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的特点,量身定制辟谣信息,提升辟谣信息接受度。要鼓励网友通过举报、提供证据等方式参与辟谣过程,壮大辟谣主体。

  要兼顾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流程优化和制度优化,建立谣言快速反应机制,缩短辟谣时间。加强辟谣信息系统化制作,根据时效性,可依次发布谣言澄清信息、解释信息、深度揭示类信息,逐层深入,对谣言内容由表及里层层剖析。

  参考文献:

  [1]张樊.手机阅读是“轻阅读”时代的产物?[J].信息网络,2010(3):67.

  [2]严富昌.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205.

  [3]李古淞,曹茹.AI谣言粉碎机的运作、不足与完善[J].青年记者,2020(12下):93.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5月上;原标题为:网络辟谣的“短平快”与“深挖掘”——以三届“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为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