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澎湃七年,至少做对了三件事

2021-07-28 08:39:4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窦锋昌

摘要:在与互联网巨头的较量中,只有发挥出了比较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

  2021年7月22日,作为中国第一家整体转型的互联网主流媒体,澎湃走过了七年发展之路。2014年的这一天,东方早报吹响了国内传统媒体全面进军互联网的号角;七年间,媒体内容和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批批线上产品上线、停更、下架,一批批新闻客户端迭代更新。由东方早报转型而来的澎湃,在不断的“试错”中稳步前行,客户端下载量近2亿,全网每日阅读量超过4.5亿次,成为一个绝对的“头部”新闻客户端。澎湃的阶段性成功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7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创论坛”项目组就与澎湃新闻团队进行了一个直播对话。

  澎湃为什么行?笔者认为至少是做对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勇敢去试,没有裹足不前。

  用澎湃总裁刘永刚的说法,东方早报的整体转型是“转型比较早”,“下的决心也比较大的”,现在看比较成功,但是放在七年前,这一步究竟是对是错,实际上谁也不知道。刘永刚说:“其实每一步,我都觉得挺难。最难的来自一种不可预知和不确定性。”

  回过头看,2014年前后有多少传统媒体在转型面前裹足不前。当时,媒体行业面临的问题已经出现,大部分媒体负责人也知道延续原来的做法不行,但是究竟下一步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是迷惘的。于是,天天开会研究,但是议而不决,错失了很多时间窗口。观望两三年后,实在不动不行了,才开始谋求融合发展,但是转型的先机已经没有了。刘永刚深有感触地说,“一步没有走好,可能就要浪费几年,浪费几年可能就永远赶不上趟了。这是我们每天的焦虑。”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负责人要勇敢去试,不要裹足不前。同时,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充分授权,给予媒体比较宽松的创新环境。

  第二,主打原创,没有跟风做聚合。

  做聚合是今日头条、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成功的“法宝”之一。在2014年前后出现的那一拨转型浪潮中,不少传统媒体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改弦更张,也做起了聚合。最出名的例子是南方都市报当时推出的一个叫做“并读”的新闻客户端,主打的就是聚合,南都本来有强大的原创能力,但是禁不住聚合的诱惑,放弃了原创。

  但是澎湃没有这么做,虽然生产重心转移到了客户端,但是依然坚持“内容为王”。一是把最核心的力量放到原创部门,二是把最重要的展示位留给原创内容,三是内部的考核评定体系围绕原创组织。所以,澎湃也被称为第一个立足于原创的新闻客户端。刘永刚说,我们始终坚信“内容为王”,其中原创是“王中之王”,是“王炸”。

  跟风做聚合的并读新闻客户端早就停更了,坚持做原创的澎湃新闻七年来在新媒体江湖中闯出了一片天地。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相比于互联网巨头,传统媒体在原创方面更加有比较优势。只有发挥出了比较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

  第三,主打全球化,没有固守本地化。

  在移动互联网开始全面影响新闻业的2012年前后,媒体圈内有一种观点非常流行,认为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是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因为立足于本地市场,不太受互联网冲击。于是,一批主打本地化的社区类媒体应运而生,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社区报。

  澎湃出身于东方早报,隶属于当时的文新报业集团,属于地方性媒体,但是很早就提出来要实现“四化”:主流化、平台化、生态化、全球化。刘永刚说:“做一个全球性媒体,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这样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互联网技术在本地化应用上进展迅速,原来以为的“互联网不了解本地市场”很快就被证伪了;其二,互联网把地域性磨平了,尤其是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需要看到有关中国的新闻,中国一定会诞生全球型媒体。从媒体转型的实践来看,定位于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媒体在转型中普遍更加成功,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比如中国的财新、澎湃和南风窗。

  走过七年,澎湃的成功肯定是多种力量的合力造成的,以上说的三点仅仅属于“必要非充分条件”。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4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