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政经分离”现象

2021-09-01 08:33: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吴宇桢

摘要: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对华论调出现分化,成为当下不少日媒对华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日本实行对华“政经分离”战略的表现和延伸。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媒体对外报道的关键词之一。有研究表明,西方媒体涉华舆论高度分化,其中日本媒体对华报道“政经分离”的两面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日学界常用“政经分离”一词概括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回顾中日关系史,这一政策曾经主导了日本多年来的对华交往。作为表现之一,谈及中日关系时,诸如“政冷经热”“政冷经温”这样的表述,近年来更是常常出现在两国媒体报道中,用来描述中日之间出现的“经济关系持续发展而政治关系波折不断”的现象。由于政治与经济本身就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相互关联,有不少学者指出,对华“政经分离”的做法凸显了日本在战略层面的功利主义色彩。

  表现在媒体领域,一些日本媒体往往一方面在政治话题上以“价值观”主导的报道否定、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和强化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谈及经济话题时却难以回避中国的发展成就,在密切关注中国动向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主张合作。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仍然是日媒难以放下的对华刻板印象和惯性偏见。

  日媒对华报道两面性凸显

  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些日本媒体在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上的矛盾心理。

  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这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主流报纸为例,它们在谈及“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时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有研究统计发现,截至2017年6月,《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这三家报纸对亚投行的报道数量分别为475次、300次和389次;而同期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分别为196次、105次和178次。[1]《朝日新闻》2019年10月30日还曾刊发一篇名为《为何接近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日本深谋远虑的背景》的文章。文章感慨,亚投行与日本之间的距离感正发生微妙变化。[2]《日本经济新闻》则在2018年的报道中便向日本国内发出呼吁,称日本应积极考虑参与亚投行活动。

  可见,在“政经分离”的思维之下,日媒对亚投行的关注度要大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相对于政治领域的顶层设计,日本更加关注具体而细微的经济利益。在日媒看来,亚投行主要涉及经济领域,这正是日本经济界和社会所关注的。也正是由于这种两面性,导致了不少日媒在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时经常出现摇摆:一边戴着“有色眼镜”批评“一带一路”倡议,一边又难以否认亚投行对日本的巨大吸引力。

  日媒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也是如此。2020年4月12日,《读卖新闻》发表评论文章,妄称中国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措施不当、信息不透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迅速作了回应。[3]翻阅当时的日媒报道可以发现,《读卖新闻》的此种论调在当时的日本并不鲜见。

  另外,随着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一些日媒对于中国疫情的报道背后又显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拒绝承认中国政府在抗疫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中国展现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中国抗疫所取得的成就。2020年3月,二十余家日本科技媒体报道日本当时引入由阿里健康联合阿里云等研发的新冠肺炎AI检测技术及经验,从而缓解基层医院医生压力的事。[4]

  2020年5月12日的日本《钻石周刊》网站文章中,还注意到“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的中国基层组织居委会”。这篇文章称,“之前,日本政府是通过邮递员来挨家挨户送口罩,而中国借助居委会则要高效许多”。[5]而2020年中国“十一”黄金周期间,世界与中国旅游业呈现出的“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差和中国国内迸发的经济活力,更让不少日媒感慨“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同样的两面性,还体现在日媒对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报道上。尽管一些日媒频频宣扬“中国威胁论”,但另一方面对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难以“视而不见”。《日本经济新闻》今年3月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版“红白歌会”,反映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的报道。[6]

  由此可见,一边在政治领域强化“意识形态”和竞争性,一边在经济领域不同程度地主张合作——在政治议题和经济议题上的对华论调出现分化,成为当下不少日媒对华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大因素导致对华负面报道频出

  日媒对华报道“政经分离”姿态所映射的“刻板印象”与惯性偏见,不是短期内形成的。

  首先,这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华“政经分离”政策在媒体领域的延伸。日本的大众传媒业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7]最鲜明的例子是,日本有西方国家相对少见的记者俱乐部制度,使得媒体和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密。此外,日本主流媒体大多组成具有垄断性质的大集团,包含电视台、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等。这些媒体机构联系紧密,政治立场往往高度统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和战略取向深刻影响媒体的报道倾向。事实上,战后以来中日关系虽然风波不断,但总体上发展平稳,而随着两国综合国力发生逆转,日本一些人在对华认知上出现严重偏差和误判,日本部分政治势力从自大变为自卑,心态上变得越发不平衡。中国常常成为他们转嫁国内矛盾、渲染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于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失实言论不时出现在日本大众媒体和舆论界。更加矛盾的是,在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竞争性的同时,其国内还流行着“既要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又要形成对中国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论调。

  因而人们看到,近些年随着日本政坛的整体右倾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媒体界的涉华“寒蝉效应”较为明显。NHK(日本放送协会)的变化便是一例。2014年3月3日,一个由日本律师、教授等组成的市民团体,向时任NHK会长籾井胜人寄出了要求其立即辞职的劝告书。原因是此前,新上任的会长籾井胜人在就职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声称:“慰安妇哪个国家都有……国家让你向东你总不能往西吧?”不久后,还有当时的NHK高层先后发表“不存在什么南京大屠杀”等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长期以来,将“政治中立”视为立身之本的NHK的一系列“失言风波”并非孤立事件。日本媒体“向右转”,与当时安倍政府采取的媒体策略紧密相关。

  其次,日本媒体自身的议程设置特点,使其在对华报道上容易出现偏差。当前,日本各大媒体对与中国有关的话题的关注度正在提升,报道内容总体较为丰富,涵盖领域也有所扩大。但另一方面,日本媒体的对华正面报道较少,负面报道较多。在一项调查中,受访的日本媒体记者表示,除了关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科技尤其是航天技术的发展、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活动之外,他们更多关注中国的军事力量、环境问题、贫富差距、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等,以及中日之间的矛盾。[8]

  近年来,从很多新闻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日媒对华报道存在负面、虚假新闻偏多的倾向。对此,日本公众和精英也都有所认识。2018年10月11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14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只有30.2%的日本公众受访者和37.7%的精英受访者认为日本媒体对改善中日关系和促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做出了贡献,远低于中国公众受访者对中国媒体的评价(87.6%),只有16.4%的日本公众受访者认为日本新闻媒体有关中国和中日关系的报道和评论客观公正。[9]

  更为深层的原因,则如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对华认知仍没有真正理顺,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解决好中国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是伙伴还是对手的问题。他曾在第15届“北京-东京论坛”上指出,与政府层面相比,日本学术舆论界与媒体的认识显得更滞后一些: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更新和国际格局的变化缺乏积极认知,在日常报道中对中国缺乏足够关注,在两国关系的报道中更愿意关注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从而导致日本民众没有客观积极了解中国的渠道,进而造成认识的偏差。

  日媒塑造日本对华“民意”

  “北京-东京论坛”2020年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的对日好感度达到了45%的高位,而日本民众的对华好感度却降到了10%的新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0年11月30日在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姑且不论这一调查的准确度如何,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究其原因,日本媒体对涉华议题的偏向性报道难辞其咎。事实上,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看,中日关系既存在着积极因素,也存在着消极因素。在两国的长期交往中,观念对于塑造两国关系尤其是民间交流非常重要。在观念上如何看待对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交往。而媒体,正是影响人们观念的重要因素。根据媒体框架理论,大众传媒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强化”促成对报道议题“独特的界定、解释、评价和处理方式”。[10]

  与中国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有所不同,大部分日本人还是从一些比较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视上获得信息。根据一项调查,超过八成的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的首要方式是通过本国新闻媒体,而涉及中国的书籍与电视剧则是另两种方式。因此,日本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对日本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影响不容小觑。由于日本媒体行业高度垄断,大媒体集团更容易影响、引导和反映舆论。由于缺乏对相关报道点的全链关注,产生的负向效应会影响日本公众对于中国社会的实际认知,继而会影响可能建立的更多正面互动机会。[11]

  微妙的是,获取有关中国事务信息的不同渠道也会影响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日本知名网络媒体JBpress报道2020年曾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日本对华持良好印象的人群中,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的比例最高,约占八成;而在对华持消极印象的人群中,通过电视了解中国的比例最高,也接近八成。此外,对华持良好印象的日本受访者不太相信日本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日本媒体单纯反映所谓“民意”,继而在“民意政治”面前被动地存在,也使得日本媒体的对华报道与日本民众的情绪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的互动循环。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近年来日本媒体中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持续增多,其中充斥着怀疑中国的意图,带动了民众中讨厌中国情绪的持续蔓延;而日本媒体为了迎合这种情绪,也会刻意选择有关中国的负面事件进行夸大和渲染,最终导致了负面报道的持续增多和民众厌中情绪的不断高涨。[12]

  可见,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政经分离”策略,将直接加剧日本民众看待中国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日本民众看待中国时容易形成片面和片断式的印象。在当前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两国国民感情的“温度差”反过来又将制约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还是自身的议题设置倾向,日本媒体恐怕很难改变已有的对华“刻板印象”和惯性偏见,因而其缺乏客观和准确的报道立场和“政经分离”的报道手法仍将长期存在于日常的涉华报道中。鉴于日本传媒业高度垄断的特点,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因此,这一现象及其后续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笔者认为,中国媒体可以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突围”:

  (一)提升“中国声音”的整体对外传播能力。应当认识到,在西方媒体政治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环境之下,日媒对华报道的负面倾向性并非个例。要对冲日媒对华负面报道在国际舆论场的消极影响,有必要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能力。对一些专注于国际传播的媒体来说,如何深入了解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偏好、以更容易被理解的方式报道和传播“中国声音”、进而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主动设置议题和加强舆论引导,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继续推进中日民间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友好是推动国与国关系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是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步发展的真正动力。通过高质量的民间交流,推动中日民间好感度同步上升,不仅要解决近年来双方好感度一升一降的问题,将来还要缩小好感度同步上升之间的落差。日本公众严重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大多数属于可以努力争取和做工作的对象。日本精英更重视中日关系和中日合作,是加强中日合作和经贸联系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13]只有这样,中日之间才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培育向好的民间感情,为稳定的双边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引导日本媒体客观准确报道中国。在介绍彼此国家的情况和增进相互理解方面,中日媒体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鉴于当前的双边关系,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媒体有必要反思如何改善对华报道。这不仅是基于新闻媒体对报道准确和客观的要求,更关乎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中日关系,多做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事情。日本媒体应当本着媒体的责任感和长远发展的立场,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的报道,引导日本民众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些分歧,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涛.冷战后日本的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26.

  [2]日本政府态度微妙变化:亚投行年会出现日本前官员身影.观察者网.2019-10-30.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10_30_523282.shtml.

  [3]日媒刊文污蔑中国抗疫措施不当 驻日本使馆霸气回应.光明网.2020-04-14.https://m.gmw.cn/2020-04/14/content_1301145120.htm.

  [4]多家日媒点赞中国抗疫“黑科技”:阿里健康医疗AI落地日本医院.环球网.2020-04-03.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3xgSpJfhoyf.

  [5]日媒:中国基层组织在抗疫中大显身手.环球网.2020-05-13.https://oversea.huanqiu.com/article/3yDMAsZKRxx.

  [6]日媒:中国春晚成为新科技亮相重要场所.环球网.2021-03-04.https://m.huanqiu.com/article/42AF2n0Gy3Z.

  [7]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9.

  [8][12]王秀丽,梁云祥.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9,130.

  [9][13]宁曙光.从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看如何加强对日民众工作——基于日本精英和公众对华认知差异的分析.对外传播,2018(12).

  [10]Robert Entman,"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3,No.4,1993,p.52

  [11]袁岳.谁该塑造中日民间正向螺旋.财富生活,2021(1).

  (作者为新民晚报社时政新闻中心主编)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5期;难以放下的“刻板印象”与惯性偏见——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政经分离”现象】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