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普利策:我也有一个梦想

2021-10-25 08:13:13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窦锋昌

摘要:一想到这个伟大的梦想,普利策就会感到“激动和紧张”。

  学新闻、做新闻的估计没有人不知道普利策的大名。1883年,普利策收购了《世界报》之后,凭借他坚定的采编理念和高超的经营手法迅速让该报发展壮大,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棵“摇钱树”,过上了富豪生活,直至1911年10月去世,享年64岁。

  最近看完了《普利策传——一代新闻大亨的传奇人生》,发现终其一生,除了权力之外,普利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声。早在1892年,大约接手《世界报》的第十年,普利策就与哥伦比亚大学商讨过资助该校建设一所新闻学院的事情,但是哥大当时拒绝了这个提议。彼时,《世界报》虽然很赚钱,但是因为经常刊登一些粗鲁的、耸人听闻的、低俗的新闻,社会评价不是很高。

  到了1903年前后,因为身体每况愈下,普利策又开始考虑自己身后的财富处理问题。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与律师和医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培训,这一次,他打算向哥大捐款200万美元建设一所新闻学院,同时设立一个年度奖项,奖励工作出色、成就出众且能为公众服务的记者、报社或作家。

  普利策非常看重这次与哥大的合作,希望能在1903年4月10日自己的56岁生日之前拿到具体计划。这件事如果能够办成,就可以让普利策流芳百世,他后来写信给自己的妻子说:“和我之前所做过所有事情相比,这个计划更能让子孙后代感到骄傲和自豪。”一想到这个伟大的梦想,普利策就会感到“激动和紧张”。普利策与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协议的时间就安排在了4月10日,普利策生日的当天。

  1903年8月,普利策的捐助计划被公之于众,全美各大报纸对该计划予以关注,大加赞赏,甚至连竞争对手都交口称赞。《纽约时报》的老板阿道夫·奥克斯在报纸上撰文说:“这笔捐款为普利策先生在他本人所从事的行业里带来了新的崇高声誉。”

  不过,好事多磨。协议虽然签署了,但是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具体的事务需要双方协商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普利策一贯的不妥协态度以及“插手太多”影响了捐赠的进程。1911年10月,普利策因病逝世,哥伦比亚大学终于得到了普利策之前承诺用于创立新闻学院的200万美元捐赠,但是他至死不改自己的暴躁脾气,在遗嘱中设定了一个条件,如果哥大不能坚守其承诺,他就要将款项改捐给哈佛大学。

  在这份遗嘱中,普利策同时留下了25万美元用于创立普利策奖和奖学金。该奖于1917年正式推出,截至2021年,已经颁发了105届。在百余年的颁奖过程中,普利策新闻奖大大地促进了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普利策的名字也被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铭记,普利策流芳百世的梦想已经变为了现实。

  《普利策传》对普利策主办《圣路易斯快邮报》和《世界报》两份报纸的过程有详尽的描述,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期,是美国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报纸在美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报纸的社论在总统竞选、州长竞选等重要活动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在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报业也成为一个高利润的产业,为普利策等报纸发行人提供了滚滚财源。高峰时期,单单《世界报》一份报纸每年可以提供100万美元的净利润。普利策的财富在当时排在全美第24位,这给普利策及其家人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根据《普利策传》的描述,普利策夫妇以及他们的七个孩子一掷千金地不断变化居住地点,普利策本人更是经常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移动办公,后期还斥资150万美元建造了一艘游艇。

  这样的场景让我常常想到中国报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黄金岁月”。相比美国,这样一个辉煌年代晚来了整整一百年。普利策的时代是一个印刷新闻业的开始,而中国报业那20年的高光时刻差不多已是印刷新闻业的尾声。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8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