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的叙事视角

2021-11-30 08:20:5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黄晓军 周学江

摘要: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作为国内融合新闻报道的标杆,以沉浸交互技术为手段,全面立体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在叙事深度和参与体验方面的创新提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中国记协自2018年开始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增设媒体融合奖。在第28届到30届146件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中,H5新闻作品有40件。H5新闻是指建立在HTML5技术上的一种新闻呈现形式,内容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用户通过点击、长按、拖动等屏幕操作行为与页面进行互动,获得相应的视听体验。[1]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传递新闻故事主题意义的有效工具。本文试对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的叙事视角进行分析,为其他融合新闻报道提供借鉴和启发。

  总结报告的零聚焦叙事

  零聚焦是指无固定观察位置的视角模式,罗兰·巴特称为“用居高的观点、即上帝的视点传发故事”。这是传统上最常用的叙事视角,可以用“零聚焦=任意变换的观察角度”表示。在这类聚焦叙事中,叙事者如上帝般可以从任意角度俯瞰被观察的事件,自由切换时空,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洞悉故事人物的内心想法,甚至在必要时对某一情节或人物作出评价。[2]零聚焦叙事完整呈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使受众在跨越时空的场景转换中建立清晰认知。

  零聚焦叙事是H5新闻获奖作品使用频率最高的叙事视角。作为融合新闻的主要表征,多种媒介符号的使用须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特性和优劣势,针对新闻本身特性与发生环境选择合适的媒介形态诠释新闻故事。H5新闻制作周期长,通常在新闻事件尘埃落定以后才会选择以回顾性手法对涉及的信息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新闻素材多,因此一般会选择灵活多样的零聚焦叙事梳理事件发展轴线,精选素材合理安排,调用各类信息的社会意义与意识形态内涵,重构起全新的媒介意义系统,新闻报道全面翔实。

  《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运用的就是典型的零聚焦叙事。H5新闻首页概述事件全貌。受众滑动屏幕,故事场景依次随时间线的推进切换,山洪暴发、炸药爆炸等音频还原现场,擦耳岩360度全景影像展现修渠的困难艰险。新闻中既有“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换”的内心独白,也有“他叫黄大发,自当上村支书那天,他带着村民从10公里外引水,开始修建红旗水利”的客观陈述,还有“两年时间通了电,十年时间通了路”的环境描摹,视角灵活操控变化,结合采访录音、特效动画等元素,打破媒介壁垒,使叙事紧凑、条理清晰。

  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多为反映国家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的主旋律报道,如何紧扣主题将各类媒介元素嵌入其中,形成总结报告式的叙事文本,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事无疑是最佳选择。这种自由度很大的叙事方式,能够比较随意地体现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观念内容。H5新闻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容易形成权威话语对事实的呈现,并在此过程中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报道意图,使得信息或事实凸显或暗示传播主体所指认或预设的意义。[3]

  情感带入的内聚焦叙事

  内聚焦是叙事者处于故事之内,借助某一个体的意识感知,即米克·巴尔谈到的“与人物相连的聚焦者”,叙述其知道的情况,赋予事件的呈现以主观色彩。此视角模式也被称为“内视角”或者“限知视角”,可以用“内聚焦=故事内人物的感知”表示。热奈特以叙事聚焦的恒定性为参照范式,提出固定式内聚焦、变换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三种亚类型,实质是通过故事层面与叙述层面的对应、对照,得到不同的感知关系。

  (一)固定式内聚焦。固定式内聚焦中叙事者的观察视角始终局限于某一个体,聚焦透过参与故事的单个固定人物的视点表现出来,叙事者的感知程度等于人物的感知程度。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央广主播的朋友圈》便是固定式内聚焦叙事。受众点击进入模拟朋友圈的全屏画面,主播王小艺置于屏幕的右下角,通过滑动、点击等肢体动作和口播解读朋友圈信息。虚拟主播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受众置身交流对话式的信息分享场景,仿佛主播在与自身面对面聊天,朋友圈设定的分享内容,使受众潜移默化对两会节目和幕后花絮形成基本定位,增添新闻收受乐趣。

  (二)变换式内聚焦。变换式内聚焦强调从不同人物的位置聚焦,叙述是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点完成,弗里德曼将此界定为“多重选择性全知”。各个人物讲述所观察的不同事件,或者是相同的事件,但由不同的聚焦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述说。第30届获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选取教育、性别平等、基层服务三个社会议题,构建起不同的故事场景,让当下的小学生、职场女性和青年人与革命志士在“平行时空”同屏对话,从自身处境和立场阐发观点。视角转换中,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自然流露于竖屏之上。变换式内聚焦围绕不同的叙述聚焦者,将新闻事实解构为若干场景或片段,凸显这些细节的意义,新闻叙述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三)多重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指的是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同一事件,这种聚焦方式能够产生立体观察的效果,受众从多侧面认识新闻事件,接近事实真相。H5新闻作品在反映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主题时,往往借助多位人物的直接引语“说话”,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苗寨“十八”变》以湘西苗歌为主线,融合全景航拍技术,十八洞村五位村民以“我”的口吻讲述自身以不同途径脱贫致富的故事,反映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的发展巨变,真诚可信,具体可感。在H5新闻作品中,多重式内聚焦的合理运用,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拉近叙事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受众对新闻主题的理解愈加深刻。

  陈列展演的外聚焦叙事

  外聚焦叙事是仅从外部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如同剧场的观众或摄像机一般,聚焦者的眼光只停留于事件的表面,无法透视人物的内心,也不展开评论,又被称为“冷漠叙事”。

  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复兴大道70号》,运用“一镜到底”的叙事手法,纵向布局与横向延展相结合的散点透视构图,将5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囊括其中,描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成就和百姓生活的变化。在H5新闻建构的文本空间,受众的角色是高铁上的乘客,随着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窗外“复兴大道”的历史场景按照时间轨迹依次呈现,配合数字模拟声效、动画等多项技术,营造出“边走边看”的视觉体验。受众浏览页面时,不同年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如演员在舞台上展演,叙事者丝毫不会对场景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干预。

  中国新闻奖H5新闻的外聚焦叙事多以静态长图为页面主体,如《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等作品。静态长图的原型称为“条漫”,着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最想吐槽的事情。条漫本质上是静态的,在浏览过程中,受众的自主滑动赋予动态性。中国新闻奖的静态长图获奖作品,主页面多为精美的漫画,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不同元素符号自我协同对话,对场景描绘和现场氛围的营造具有独特价值,与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原则相契合。

  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融合新闻从原来的文图符号表征到情绪律动环境表意,从单一感官触发到整体知觉唤醒,从外在认识到感知体验,逐渐造就出内容转向、生产重心转向和报道效果转向的具身体验转向特征[4],尤其强调用户通过操作参与叙述过程,与叙事框架联动的交互体验。然而外聚焦叙事视角主导的H5新闻作品,受众与叙事主体只是隔空欣赏的主客体关系,情感距离较大,交互体验也不如人意。因此叙事者为赢得最佳传播效果,往往会在叙事中安排合理的视角转换,形成复合视角,也即热奈特认为的“变音”,使叙事超越单一视角的限定,且不影响受众的认知判断,辅以三维投射、微缩技术,使用户“穿越”进入图像、声音的动态三维立体空间参与叙事。

  结  语

  叙事视角作为意识形态在新闻事实上的折射,是媒体综合权衡后选择性报道的产物,建构起一个有意义和倾向的文本世界,为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依据。H5新闻采用的不同视角模式,零聚焦把握事件脉络,内聚焦展现细节情感信息,外聚焦形成“新闻橱窗”,三者既是基于故事层面人物视角受限情况的相互参照,也反映出作者构思的深刻程度。然而,不同的聚焦方式并不是孤立和隔绝的,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的叙事故事集中于脱贫攻坚、模范人物、时政热点和社会民生议题,新闻事实的呈现往往需要不同叙事视角的相互补充,将宏观背景和微观细节融为一体,借助沉浸交互的媒介技术,使内容挖掘、创意表达和传发平台恰当结合,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刘涛,等.融合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39.

  [2]叶传增.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叙事视角[J].青年记者,2018(30).

  [3]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84.

  [4]许燕,刘海贵.具身体验:融合新闻的创新实践和理念更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

  (黄晓军: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学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20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