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传媒类数字藏品是媒体机构的新利基吗

2022-05-13 09:12:4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詹新惠

摘要:数字藏品的火爆给媒体机构进行版权溯源、价值确立、内容IP化提供了启示。

  先说个笔者亲历的抢购新闻数字藏品的小故事:4月10日,笔者偶然登录到中国搜索“时藏”平台,发现一款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发布的数字藏品“星辰大海”将要售卖的预告。中午12点笔者第一时间点击进去,但因之前未注册不能登录支付,待1分钟内快速完成注册归来,1万份售价9.9元的藏品已然被秒杀殆尽。

  诧异于这一现象,笔者搜寻了传媒类数字藏品的更多新闻,发现秒杀并非个案:

  2022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澎湃新闻发行了首款数字藏品——原创动画视频《一个自闭症孩子对母亲爱的告白》,每份售价19.9元,限量5000份,上架仅54秒便告售罄。

  2022年2月7日,上海证券报发售中国首个证券报数字藏品——5个有重大资本市场纪念意义的新闻版面,每份售价19.9元,5000份6秒钟全部售罄。

  2021年12月24日,新华社精选“奥运首金”“疫苗接种突破26亿次”等2021年新闻摄影报道,铸成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11张数字藏品,每张限量10000份,发售时异常火爆,用户打不开抢购界面,新华社客户端崩溃长达半小时。

  一直听闻艺术、文旅、文物、游戏是数字藏品青睐的领域,没想到新闻、传媒类的数字藏品也到了“一品难求”的境地。究竟是数字藏品的热潮席卷到了传媒领域,还是新闻品类数字藏品确实具有记忆和珍藏价值?传媒类数字藏品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历久弥坚?

  数字藏品是NFT技术在数字版权应用的结果,是经过数字化唯一标识的特定作品、艺术品或其他品类,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片、音乐、视频、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3D模型等形式。每个数字藏品都映射着特定区块链上的唯一序列号,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

  数字藏品有复制品、创作品和成长品三种类型,媒体类数字藏品大多归属创作类作品。目前,媒体机构发行的数字藏品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基于新闻报道、新闻事件、新闻历史而创作的新闻数字藏品,如新华社的年度新闻摄影作品精选、《时代》周刊的标志性封面、CNN的“改变我们的时刻”数字藏品项目;二是围绕相关节庆日、纪念日、重要节点从新闻传播角度创作的数字藏品,如总台2022年春节期间推出的首套自主原创IP的3D数字藏品“虎娃”;三是媒体机构联合其他文创组织、科技公司联合开发创作的各类数字藏品,如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科技公司发行的“汉娃”。

  数字藏品具有稀缺性、丰富性、交易性、身份性、资产性等特征,从这些特性看,媒体机构所生产的内容、创意创造能力、拥有的品牌声誉度在推出数字藏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其一,数字藏品的稀缺性不仅指发行数量,也指向数字藏品内容本身。新闻机构在内容版权上拥有太多独家、独创、独有的作品,这些数字作品加持NFT技术后即刻就可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

  其二,数字藏品是数字资产的身份证。一方面,借助数字藏品为新闻作品确权,让数字新闻资产有了所有权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让数字新闻产品有了交易的条件和可能,甚至可以让数字新闻资产直接变现。

  其三,媒体机构的高素质人才、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会为数字藏品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权威性、可信度、声誉力为数字藏品发行、推广提供背书。

  其四,数字藏品对于新传媒领域也并非新鲜事。集报、收藏报纸早已有之,新闻史学大家方汉奇教授就曾说过,“收藏报纸,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化活动”。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收藏传媒类数字藏品其实就是收藏历史,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和读者基础是媒体机构开拓新闻数字藏品市场的有利条件。

  当前,数字藏品市场大多处于试水阶段,进一步开发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挖掘还在摸索中。但毫无疑问数字藏品是趋势,借助数字藏品,媒体机构至少可以先走出版权溯源、价值确立、内容IP化这一步。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8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詹新惠.传媒类数字藏品是媒体机构的新利基吗[J].青年记者,2022(08):1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