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信息过载的世界几乎没有赢家

2022-05-20 13:33:4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灿灿

摘要:信息一旦超出合理的量,或者没能以正确的方式传播,也许就会失去它们本身解疑释惑的意义,反而影响公众的理性客观判断,增加受众的心理负担。

  拥有更多知识,就拥有更高辨别力,就更能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精准帮助自己认知世界的东西,继而比别人更顺利地完成工作、改善生活。这一向被认为是在信息过载世界里远离焦虑的黄金法则,然而在两年多的疫情及其催生的新网络生态下,这个结论越发像个伪命题。

  在上海疫情的信息狂流中,“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散落在社交网络的故事中,一些带着惹眼标签的真实段子自带流量,流传甚广——家住每平方米均价20万元的500平方米豪宅的百亿女富豪被曝在群里抢面包,金融业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在微信群里找被人拿错的老母鸡,专门研究古生物的年轻有为网红教授公开发问“土豆发芽还能不能吃”。在封控环境下,人们似乎抹平了身份地位、知识水平、环境的差异,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都为生存和活着而努力,而且抢菜面前无专家,唯手速快者胜。

  即使身处低风险地区,绝大部分人也深陷信息洪流,难辨真假、易信谣言,在感动和愤怒的故事里反复横跳,鲜有理性认知存留。这种情况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信息疫情”,指当健康灾害来临时,过多的信息(包括正确的、错误的或虚假的信息)反而会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并且不知道要如何独立处理这些信息。封控信息的不对称让很多驰援疫区的蔬菜和食品堵在半路甚至烂在车里,而网络信息的不对称也掀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情绪失序,对公众的伤害可能在不可见的细微处,但不良后果可能在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绵绵不休。

  疫情最大的挑战在于,将曾经鲜少联络、鲜有交集的政府部门牢牢绑定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疫情防控指挥小组联合统一行动。但除了疫情信息可以很容易通过权威渠道获取,其他各类信息在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官方发布信息和民间谣言及真相都需要海里捞针。特别是硬新闻软报道的方式,更让喧嚣四起。正如那条本来该登上民生新闻头条的女子打赏骑手被网暴自杀案,藏身众多谣言和新闻中,被埋葬了自身重要的新闻价值。

  疫情信息发布的套路化,正面抗疫宣传的同质化,新闻核查的落后与缺位,辟谣信息的迟到、无力与被动,着眼全局的宏观报道严重匮乏等,都让陷入信息过载的网友招架无力。事实上,在前期无尽的负面信息涌向大众后,以新闻热点惯常的生命期限,不出半个月,人们就会适应负面信息的存在,留下的仅是一句类似“××不行”的印象型评价。置身疫区外的局外人尚且如此,更不要提身处舆论中心、正深受困扰的当地居民,后者更难保持理性。信息一旦超出合理的量,或者没能以正确的方式传播,也许就会失去它们本身解疑释惑的意义,反而影响公众的理性客观判断,增加受众的心理负担。

  如今网上时兴教人如何应对信息过载、如何识别真假信息、如何在纷乱的网络世界里做好降噪专注自身心理建设。这个倾向似乎在告诉人们——网上获知信息如同海上冲浪,只能自己做好防护,而无法寄希望于其他。但这一逻辑的基础忽视了网络世界构建并非自发、无序的。在理想的信息网络中,人们不必做信息的高超处理者,不必做各类知识的集大成者,也可以安全地徜徉网络,不致因缺少信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为继。作为基础生活、基本社会运转的信息供给,应如同傻瓜机,一键即得。而如果要逼迫大家一定人人成为信息搜集解析专家的话,问题一定不在普通人。

  面对疫情,目标是动态清零;而获取信息,我们却不知目标为何,或许是想获得最有利的内容,但从谣言到真相,兜兜转转仍然没有获得感。除了能赚流量费的人,在信息过载的世界里,似乎没有赢家。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灿灿.信息过载的世界几乎没有赢家[J].青年记者,2022(09):11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