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关于日本的新闻报道表述错误探析

2022-05-31 09:22:0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陈效卫

摘要:涉及日本的新闻报道错误主要体现在地理、政治和历史等三大领域。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是中国媒体报道中的“常客”。但相关报道时常出错,且屡屡反复,具体包括地名的张冠李戴、职务的称谓失当和抗战的史实错位等。

  “新泻”与“新潟”,名相如而实不相如

  2004年某报《新泻胜诉意义何在》和2018年某网站《西松信浓川受害中国劳工公祭仪式在日本新泻举行》等文章中的“新泻”,都应改为“新潟”。

  日本的“新潟”,古称“浦原津”,因境内形成了潟湖而更为现名。在中文媒体中,“新潟”常被错写为“新泻”,其原因有二:一是“潟”“泻”字形相似,导致前者被误认定为是后者的繁体。实际上,二者音义皆异。“潟(xì)”是指海边咸水浸渍的土地,也称咸卤地;潟湖(lagoon)就是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泻”(xiè)是快速地流,“泻湖”无法阐释这种海迹湖的任何特点。二是历史上,“潟湖”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导致很多地理专业人士也不置可否。权威工具书1993年版《英汉大词典》收录的“lagoon”词条释义也是“泻湖”。此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误用多年的泻湖正名为“潟湖”,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也认定后者是前者的旧称。

  如果说“新潟”错为“新泻”仅属于拼写问题,那么关于日俄争端领土名称的错用则属“站位”问题。2020年某报文章《北方四岛局势升级,美国力挺菅义伟夺回领土》中的“北方四岛”,应改为“南千岛群岛”。

  对于日俄存在的领土之争,俄罗斯使用的是“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是日本的称谓。若以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为依据,自然当用“南千岛群岛”。而从俄罗斯角度进行报道时使用“北方四岛”,更是犯了双重错误,如2016年某网站文章《普京强调俄拥有北方四岛主权 承认日俄关系遇阻》。

  严格地讲,“北方四岛”这一概念还属以偏概全。“北方四岛”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有四个岛,而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群岛。“四岛”之一的齿舞岛自身也是个群岛,包括十多个岛。

  还有的报道使用了不伦不类的“千岛群岛”,如2017年某网站《俄罗斯国防部长:年内在千岛群岛部署一个师》和2020年某网站《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等文章。这种表述虽然有效地回避了日本的“北”和俄罗斯的“南”等方位词,但严重违背了名从主人原则。

  “北方四岛”涉及的是日本与俄罗斯的岛屿争端,而有些涉日报道则关乎我领土主权完整,因此需慎之又慎,以免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在2005年某网站文章《日本决定在冲之鸟岛建灯塔以抢夺海洋权益》中的“冲之鸟岛”,当改为“冲之鸟礁”。次日,数家媒体重复了这一错误。

  冲之鸟是西太平洋上远离日本本土的孤立岩礁,涨潮时露出海面部分的岩石不足10平方米。日本坚称其为“岛”,目的就是据此“合法拥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为将“岛”坐实,日本大兴土木30多年,不断对其进行“增高”。不仅如此,2008年11月日本还对冲之鸟礁石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提出要求,企图借“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之手为其非法主张披上合法外衣。“礁”“岛”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关系到我领土主权问题,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和不可逾越的底线。为此,早在1994年1月6日央视新闻就播出了《冲之鸟是“礁”不是“岛”》。2012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刊文《国际正义不许冲之鸟变礁为“岛”》和《冲之鸟是礁不是岛》,专门进行了批驳和纠正。

  日本“国防部长”,不能再上演滥竽充数的闹剧了

  涉日的相关报道,常有一些职务的错称。2015年某报《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 日本出局》一文中的“日本官方长官”,显然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之误。

  内阁官房长官在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日本各省厅机构庞大,事务繁杂,政策的上传下达、各省厅之间的沟通,都由内阁官房长官负责协调。在新首相组织内阁时,内阁官房长官被首相首先任命,作为首相的左右手,参与组阁的全过程,并任政府发言人。首相不能行使职务时间超过5天,内阁官房长官则代理首相职位,是日本内阁中首相以下最重要的阁僚位置。

  对于日本外相的称呼,也常有错误。在2018年某网站《他非常棒!中国外交部长用才华“征服”了日本外长》一文中,“日本外长”当改为“日本外相”。网上“日本外长”或“日本外交部长”的说法非常多,都犯了相同错误。

  日本除了首相以外,能被称为“相”的还有外相(外务大臣)、财相以及二战时的陆相(陆军大臣)和海相(海军大臣)等。因此,二战时日本内阁包含上述职位的小决策圈,也被称为“五相会议”。战后随着日本经济贸易立国,通商产业大臣也被称为通产相。省厅重组后,改为经济产业省,也被简称为经相。目前,日本陆相和海相已不复存在,但在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后,防相(防卫大臣)随之诞生。总之,不是所有的日本省厅长官大臣都可被称为相,只有地位较高、较重要的内阁各省的大臣才有此资格。

  2020年某网站文章《日本外务大臣声称日本已准备好“入常”联合国》中的“外务大臣”,虽然含义与外相相同,但表述相对繁琐。总的来说,对于日本的“外交部长”,统一使用“外相”为好,既简明扼要又体现了其地位之重要。

  在与其他国家外长共同出现时,有的将日本外相单列,也有的将同类项合并,一律称为“外长”。在标题中最好还是合并同类项,统一使用“外长”,以节省篇幅。从全世界来看,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外长并不都是“外交部长”的简称,美国就是与众不同的“国务卿”,而很多国家还有更冗长的兼职,如澳大利亚外交外贸部长,黑山外交和欧洲一体化部部长,尼日尔外交、合作、非洲一体化和侨民部长,等等。因此,在标题中若对官职单个摘出来逐一罗列,大量核心内容空间就会被挤占。网上“多国外长”的标题比比皆是,都只取了这些职务的核心词。

  日本作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正常国家,其外长完全可以与其他国家外长合并“同类项”,尽管与外相比略有些“降格”。这一点,与日本所谓的“国防部长”有着质的不同。2007年1月9日,日本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其防卫厅长官也随之升格为防卫大臣或防卫相。但无论是“长官”“大臣”还是“相”,都只是日本自卫队的负责人,而不是国际社会承认的正常国家防务力量的负责人——国防部长。遗憾的是,很多媒体都稀里糊涂地使用了“防长”,如2019年某网站《日防长说了中国几句 美媒过了N天好像捡了个宝》、2017年某网站《日本女防长在国际会议上自夸长相 全场气氛尴尬》等文章。

  当与其他国家军队“合称”时,鱼龙混杂的情况就更为多见。如在2019年某网站文章引题《日韩防长在泰国举行会谈》中,韩国国防部长郑景斗可以称为“防长”,但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则不可。否则,就易被误解为中方“认可”了日防卫大臣是“国防部长”。因此,上述引题应增补为《日防相与韩防长在泰国举行会谈》。

  冈村宁次不是“侵华日军总司令”,而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媒体对抗战的报道量大面广,也产生了较多的错误。

  2015年某报文章《回忆八年抗日游击办报的艰难岁月》将时间弄错了,“八年”当改为“14年”。从2005年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开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和主题展览就把14年的抗战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媒体报道也应跟上这一节奏。

  与时间错误并行的还有数字错误。2015年某报文章《中国抗战伤亡逾3500万 经济损失超5000亿美元》中的“超5000亿美元”,漏算了1000亿美元。早在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即明确指出,抗战期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这是最权威的数据。无论是从尊重历史角度还是从宣传角度,都应按上述说法报道,要么使用总数“6000亿美元”,要么使用“间接”,如2015年7月15日某网站文章《中国抗战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

  与抗战有关的报道还存在其他错误。1999年1月6日某报文章《浙江发现冈村宁次军刀》,将冈村宁次称为“侵华日军总司令”,明显是对侵华日军的全貌缺乏了解。日本投降前,侵华日军共分为4个部分,即“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台湾军”和“中国方面舰队”。冈村宁次只是“中国派遣军”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总司令,故只能说其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混淆种属关系的还不止如此。2017年某网站《见证日本投降的美国衣阿华战舰被出租开趴体》一文指出:“图为当年在东京湾衣阿华号见证了在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的时刻”。这句话完全不知所云:见证“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的时刻,为何又是跑到“衣阿华”号上?显然,原文应为“在东京湾‘衣阿华’级‘密苏里’号战列舰上见证了日本投降的时刻”。“衣阿华”级战列舰全部以美国的州命名,共4艘,“密苏里”号战列舰是其中的第3艘。

  还有的报道因苟简而导致错误。2014年某报文章《丹麦女王今天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一表述堪称荒唐!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共有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残忍杀害。而“纪念”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对于这样的大屠杀,“怀念”从何谈起?!实际上,纪念馆的全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人怀念的是遇难同胞。若简称为“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则于理相合、于情相通。

  (作者为人民日报澳大利亚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陈效卫.关于日本的新闻报道表述错误探析[J].青年记者,2022(09):48-4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