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媒介杂合”背景下新闻跨屏传播策略

2022-06-13 08:24:1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丁慧彤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完善,多元媒介的不断融合,现有媒介生态下衍生出的“媒介杂合”现象释放出新的能量。

  媒介杂合”现象下的新闻资讯传播现状

  自2008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并呈现出融媒转型发展趋势,媒介传播的路径更为多元化,形成了“多屏融合、跨屏传播”的新格局。以传统媒体节目资源为基础,意识形态为导向,媒介技术为支撑,根据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独有属性,打造出以视听内容为核心,多屏转换的传播模式[1]。“多屏融合,跨屏传播”是基于现代受众行为习惯及相关特征的改变而形成的格局。现代受众使用移动端媒介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且大多数人都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资讯。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99.7%。网络新闻用户数量达7.71亿人次,较2020年12月增长2835万,网民收看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4.7%。《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的加速,数字技术应用基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受众(用户)习惯也在加速形成。媒介新技术不断更新,网络新闻的内容与传播形式更为多元,用户体验更为深刻。

  此外,根据CTR媒体融合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榜单,2021年,广电自有新媒体客户端下载量达百万级的有43款,整体较年初下载量增加19.1%。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8家央媒自有新媒体客户端下载量较年初增长13.8%。主流媒体的传播矩阵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多家传统媒体自主研发客户端,打造适合现代受众的移动端新媒体产品,有效提升了新闻资讯传播的触达率。(见图1)

  图1:2021年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网络传播力TOP5

  (数据来源:CTR《媒体经营管理2022年01月》)

  在现有传播格局下,媒介生态中出现了“媒介杂合”现象。对于“媒介杂合”现象,麦克卢汉提出,媒介作为人类感知功能的延伸,在相互影响时必定产生新的内容形式,改变既定的模式,构建新的形象[2]。新媒介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的“个性化”传播以及迭代传播,由此带来的“媒介杂合”现象释放出新的能量。一方面,新媒介打破了电视节目地域传播局限的壁垒,由区域性传播的布局向全域拓展;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介平台特征,可以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产品,并增进电视新闻资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更利于传统媒体实现舆论引导的作用,发挥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央视新闻”客户端作为国内核心新闻资讯类客户端之一,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提升新闻资讯的时效性、传播力及现场感。新闻资讯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优势,将新闻资讯发布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控制在最小时间差内,实现同步发生的传播效果。媒介传播力的提升依赖于节目资源的整合迭代传播。受众对于信息的便捷丰富程度越认同,传播力就越强[3]。对王牌栏目、核心资讯、网络直播以及微视频进行资源整合,多元化的节目内容产品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时通过分享与转发功能达到迭代传播的效果。VR(虚拟现实)技术对于新闻现场的全视角呈现则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由此带来更为精确的“现场感”与“真实感”。

  多样态媒介环境下新闻资讯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移动端媒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受众接收新闻资讯的行为习惯,“碎片化”的新闻资讯内容即时性地满足现代受众需求的同时,内容主题更为鲜明,信息渠道更为便捷与多元。然而,在多样态的媒介环境中,舆论管控的难度加大。当同一时间段内网络媒介平台上涌现大量纷杂多样的新闻资讯,在特定领域缺乏专业知识的受众对于内容的真实性无法正确评定的情况下,极易造成错误的舆论引导。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传播,部分自媒体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产出大量虚假信息,造成民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对于部分自媒体传播的虚假信息,新闻媒体应当发挥专业性与权威性,做出准确的研判,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

  除此之外,面对多元化的网络媒介传播渠道,现代受众对于新闻资讯内容呈现的要求更高,尤其在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社交需求即情感需求,与受众个体的性格、教育背景、宗教信仰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自我实现需求即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代受众通过媒介了解所需的知识及讯息,以提高自身素养,实现自我价值[4]。因而,通过技术赋能,现代媒介传播新闻资讯一方面需要准确及时地传达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给予受众更为丰富的视听体验。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的阶段,内容产品视听传达的创意性对于传播者而言,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目前移动端新闻资讯类内容产品,以“图片+文字”为主,同时出现VR、短视频、动漫绘图、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传统媒体生产网络端内容产品,更注重传播效果,讲究受众接收讯息时的参与感与共鸣感。

  在此基础上,部分移动端内容产品为了过度迎合受众而趋向于娱乐化,是跨媒介内容制作的难题之一。一方面要符合现代受众的收视特点,将重要的讯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需要避免内容缺乏深度,无法给予受众正确的指引。

  网络视域下新闻资讯的传播策略

  新闻资讯类节目跨屏传播因关联不同媒介,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上,融合了综合性的要求,从视听效果、内容品质以及互动行为三个角度出发,讲求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三个主要方面的传播效果评估[5]。“央视新闻”客户端有效运用网络媒介技术,对媒介资源进行整合迭代传播,在加强新闻资讯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为受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听感受。

  (一)以网络媒介技术为导向,提升新闻资讯的时效性

  网络媒介技术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传播速度上,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新闻资讯传播速度进一步提升,尤其是5G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减少延迟,大幅度提升了新闻资讯传输的到达率。“央视新闻”客户端利用网络媒介传播速度优势,从新闻现场直播、新闻资讯发布两个方向出发,做到信息传达及时。“央视新闻”客户端内容直播板块,实现了最新热点事件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例如在2021年7月6日当天,重庆綦江洪峰、云南瑞丽疫情新闻发布会、浙江台州12头鲸豚搁浅头门港海域等重大新闻事件,多个事件同步网络直播,给予受众最为直观且迅捷的现场信息。而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实时地传达最可靠的资讯,有利于消除不实信息,缓解民众恐慌心理。2020年疫情期间,《央视新闻》采取了跨屏直播的方式,推出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特别节目《共同战“疫”》,电视与移动端同步呈现现场情况及相关信息,将疫情现场工作进展、民众生活等内容真实客观地展现。在应对网络虚假信息方面,采取专家解读、政府权威回应等方式,发挥出媒体的权威性与专业优势,在虚假消息出现的第一时间,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舆情问题。

  除了传播速度的优势以外,网络媒介技术还能够容纳无限流的信息量,以此达到多个信息同步传播的效果。相较于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特征,网络媒介则可以实现多条线索同步传播。《央视新闻》通过不同功能板块分区形成多路新闻资讯并行的模式,将不同内容以不同形式进行呈现。例如在“电视+”的功能板块中,包括王牌栏目、滚动新闻资讯、直播新闻现场、微视频四个分区,同时满足看电视与听电视两个功能需求,做到了视听融合;国内外新闻资讯以不同的形式同时输出;与此同时,“时间链”功能板块实时输出最新的新闻资讯,网络媒介传播的时效性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媒介资源整合迭代传播,提升新闻资讯传播力

  媒介资源主要依赖于专业媒介机构生产的内容产品,广播、电视、新媒体是目前广电系统内最主要的媒介分类。除了新媒体自产的内容产品以外,广播电视专业机构生产的新闻资讯也可作为内容资源向网络媒介平台转移,由此形成“二次传播”的传播模式。这种广播电视节目资源整合传播的方式,不仅加强了节目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新闻资讯的传播力。“央视新闻”客户端即采取了核心节目资源整合传播的模式,将央视各频道的核心栏目资源集中到移动端媒介平台。如图2所示,初始信息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介平台传播后,整合到移动端媒介平台发布,由此完成了从电视端到移动端的内容协同跨屏传播。同时,网络媒介平台的社交属性促进了新闻资讯以迭代传播的模式不断扩散。受众以“媒介使用者”的身份将获取的信息以分享等形式在特定的网络社群中传播,以此形成传播链条的延伸,这种迭代传播的模式已经成为了现代受众参与网络社群的主要行为之一。

  图2:新闻资讯跨屏迭代传播流程

  与此同时,跨屏迭代传播模式改变了受众定时定点接收信息的行为习惯,不同媒介在不同时段的人均使用时长有所不同,因而在“媒介杂合”的背景下,现代受众使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时间具有持续性与延展性的特征,且受众使用不同媒介的时间段也有所不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在时间上以线性传播为主,网络媒介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同时大数据为受众提供了定向推荐功能,为特定群体的受众输出特定的内容,以此提高媒介内容的迭代传播效力。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屏迭代传播模式在扩大信息触达范围,提升传播效果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持续发布最新疫情数据,同时移动端多平台整合发布,相关账号每日阅读量超百万。

  (三)VR技术构建全景视角,实现“沉浸式”现场体验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技术对社会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6]。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内容传播形式更为多元,同时带给受众更为丰富的视听感受。“央视新闻”客户端采用VR技术对新闻现场进行一个立体化的呈现,“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大幅度地提升了受众对于新闻现场的感知程度,例如,《200秒架着战机飞过天安门》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建党100周年大会盛典进行了200秒的片段回顾,包括飞行员驾驶战机近距离多角度的画面呈现,全画幅的盛典现场全景视角呈现,将视频拍摄与媒介技术完美融合,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与现场感。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现场感往往可以带动受众情感上的变化[7],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8], 更易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当媒介技术充分赋能于内容传播,媒介传播的效能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当传统媒体固有的内容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视听体验,媒介技术的应用将会弥补内容客观上存在的不足,例如视角单一、缺乏时效性等。《央视新闻》应用VR技术还原新闻事件实景,并对现场进行文字解说,同时利用视频制作优势,多角度讲述,全方位还原已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虽然采用的是事件回顾,但从视觉角度来看,代入感更强,拉近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距离,更利于新闻资讯的传播。

  技术的快速更迭推动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以此形成了新的媒介生态,新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不仅改变了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同时也为媒介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5G、VR、XR、AI、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控制了生产成本,同时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呈现。媒介技术的合理应用最终应当结合人类对于内容的感知,与文化、社会相联系[9],以此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

  结  语

  在网络视域下,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媒体应结合实际,调整新闻资讯固有的传播模式,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实现传播升级。同时弥补传统媒介客观存在的劣势,不仅从传播效能上提升,在内容呈现的丰富程度上也要赋能。现代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程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驱动,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受众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更大。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新闻资讯的传播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新闻资讯通过网络传播后,难免会被刻意引导的错误舆论带偏,进而舆情发酵后产生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介平台面临着舆论管控难度加大的风险,尤其是受众主导的部分自媒体缺乏一定专业基础,广泛地诱导受众传播虚假信息。基于目前的网络秩序,传统媒体更应当发挥专业性与公信力,结合跨屏传播特征,在尊重新闻资讯传播规律的同时,借助媒介技术,提升内容生产力与传播力,充分发挥专业新闻机构的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刘旸.跨屏大数据: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入口[J].中国广播,2015(06):18.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3.

  [3]强月新,陈星,张明新.当前我国媒体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受众为视角[J].新闻大学,2017(04):73-79.

  [4]宋雁超,古勇.从受众需求谈媒体传播内容的变化——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J].新闻战线,2016(22):29-30.

  [5]刘燕南,张雪静.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系统创新研究[J].现代传播,2019(03):18-19.

  [6]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107.

  [7]周勇,倪乐融,李潇潇.“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认知、情感感知与态度意向的实验[J].现代传播,2018(05):35-36.

  [8]张屹.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策略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04):108-116.

  [9]孙玮.融媒体生产:感官重组与知觉再造[J].新闻记者,2019(03):27-31.

  (作者为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9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丁慧彤.“媒介杂合”背景下新闻跨屏传播策略研究[J].青年记者,2022(09):72-7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