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晒一晒2022级的毕业作品

2022-07-08 08:41: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庄永志

摘要:将来不做研究的同学,建议最好以拍片子或写报道来完成毕业作品!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可以用学术论文或专业作品来申请学位。拿我们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专业作品可以是写的报道、拍的片子,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我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写报道或拍片子,我一般不干涉他们的选题,但如果明显地“去新闻化”,我就会要求他再考虑考虑。

  很让人骄傲的是,今年指导的三名本科生和五名研究生,他们的毕业作品从选题、采访到成品,都很有新闻气质;毕业之后,如果当事人同意,这些作品都可以发表。

  三名本科生选择的体裁都是长于故事的特稿,但题材都与热点新闻密切相关。

  张宁馨,武汉人,她的特稿《离开华南海鲜市场的日子》写的是从华南海鲜市场搬迁到另一个水产市场的几个商户的故事:疫情初期风暴眼中的他们遭遇了什么?武汉封控期间和解封至今他们如何谋生?去年除夕前,她陪父母走亲戚,我在电话里告诉她马上去菜场转悠转悠。

  丁莹,无锡姑娘,春节前从实习地上海赶到郑州,整整一个月采访去年“7·20”暴雨中痛失独子的一对老夫妇和他们与儿子同龄的27岁的儿媳,还到郑州暴雨期间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地铁五号线、京广隧道等标志性地点实地观察,她的特稿《消逝在水中》让人对398名逝者中的一名在暴雨当晚的遭遇和他的家人10个月来的伤痛有了切身的感受。

  雒少龙,这个北京小伙去年开题就瞄上了即将开在家门口的冬奥会,进不去赛场,他盯上了城市景观:第一,2008年北京奥运留下的一个巨大的景观遗憾,这次冬奥会能不能弥补?第二,各国运动员被牢牢限制在闭环内,他们和北京市民能看到北京的什么?第三,海外游客很难到北京、海外媒体的记者也不能到处采访,世界能看到中国的什么?他贴身采访北京冬奥景观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杜异,还去北京冬奥会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景观综合提升处实习,在政治与体育、权力与艺术、坚持与妥协之间寻找有意味的细节,写出了《冬奥B面》。

  五名研究生有四人拍片子、一人写特稿。

  赵学真,她五次去河南浚县一个去年夏天决口的卫河边的村庄码头村,跟拍三家人如何抢种、盖房、恢复养殖,她的《洪水流过我的家》已经很有纪录片的味道。

  中国社会学有“双子星”——1949年之前的孙本文、1949年之后的费孝通,但是孙本文这位社会学泰斗1952年之后就被迫告别了社会学,孙天霖拍的是《寻找孙本文》。

  本科有植物学背景的陈鑫,去年10月注意到我们南大新传紫金楼旁边的空地上有成片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意进行了追踪;11月,武汉号召全民铲除,而江苏却将“加拿大一枝黄花”从《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补充名单》中去除,视其为普通杂草——武汉的做法是过敏还是理性?江苏的做法是麻痹还是科学?陈鑫的片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刘思阳的片子追访了两名教培行业的年轻教师,一人考公、一人考研,通过他们观察“双减”政策给个人命运带来的变化。

  覃文鸿的特稿《“慢时光”中的年轻人》写的是租住在大上海一家名叫“慢时光”的廉价旅社里的几个有意闯荡上海滩的外来青年的故事,他两次入住这家旅社进行体验式观察,今年除夕还在上海采访,幸亏在封控前回到了学校。

  这些学生,将来无论是继续深造(像雒少龙已保研清华),还是工作(像孙天霖已被人民日报社录用),哪怕不做记者,经过“甄选题材—搜集素材—完成作品”这样精心打磨毕业作品和几轮答辩的历练,用文字或视频讲故事的技能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点访谈》前主编)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2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庄永志.晒一晒2022届的毕业作品[J].青年记者,2022(12):12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