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新型主流媒体三星堆考古报道的创新

2022-07-21 08:25:1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智华 殷绰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央视频的《三星堆大发掘》融媒体项目,在发掘报道中结合新技术、新思维、新功能,有诸多直播态、年轻态、多元态的创新,或能为未来媒体的考古报道提供借鉴

  气势恢宏、格高韵远,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考古报道新标杆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2020年10月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先于其他媒体数月入驻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开启《三星堆大发掘》融媒体项目。

  时隔34年再次发掘,我国考古技术手段已全面升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多学科、开放性考古工作新模式。央视频发挥新媒体移动端优势,打破原有只关注考古成果的报道模式,关注考古工作的全场景、全流程,对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理念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创新性详尽的记录与报道,见证了中国考古工作的全方位升级,为“后过程主义考古”实现全生态素材留存,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即时报道模式,从多个角度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

  (一)现象级“云考古”即时报道模式,慢直播的新表达

  “传媒技术的创新推动媒体生产传播方式的改变,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架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央视频的内容传播范围与深度。”[1]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5G+4K/8K+AI”等全新技术倾力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发挥技术和平台优势,曾多次打造强化“云”概念的慢直播模式,引发现象级传播和全网关注。

  在这次三星堆大发掘报道中,央视频创新性打造“云考古”即时报道模式,陆续开启“三星堆发掘现场外围慢直播”“三星堆博物馆一号馆大立人慢直播”“三星堆博物馆一号馆青铜神树慢直播”,多路慢直播全天24小时不断流,持续达一年以上。在快节奏的今天,常规直播为了吸引用户注意力往往会提炼爆点、压缩时长,进行碎片化传播;但“慢直播”的出现,为长期以来被“快”裹挟的用户提供了更简单松弛的信息获取感受,给予了用户充足的自我思考时间。在三星堆发掘过程中,央视频通过适当的“慢”打通空间壁垒,通过多次开放三星堆发掘现场“独家考古发掘舱内慢直播”,实时展现发掘进展,网友可以“近距离”感受考古队员工作、观察文物出土瞬间,沉浸式体验考古的魅力。

  (二)全民考古追“星”,大型“云”端互动提升用户体验

  2021年5月28日至5月31日,为引领满足用户的追“星”潮流,央视频“云考古”模式再升级,创新打造“万人考古云课堂”,邀请国内多所考古专业强校师生,在“云端”完成三星堆发掘现场、虚拟演播室权威专家学者和考古文博专业学生的“三方梦幻联动”直播。不仅直击“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还展现了青铜顶尊人像、丝绸、象牙微雕、涂有朱砂的神秘木匣等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文物,用创意构思探访中华文化的源头,解析古蜀文明的内涵,展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哲学思考,实现了全民考古的大型互动。

  央视频考古即时报道模式,让广大用户置身于一个伟大文明发现的现场,展现出的既是中华文明多元、丰富的灿烂起源,有足以让我们沉醉其中的无数待解的文化密码,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筑牢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文化底气和文化根基。

  泳道聚合、矩阵传播,独特“大赏”模式充分体现平台力

  (一)贯通内容壁垒,打造互联互通的总台生态

  在重大活动事件和时间节点的报道中,央视频依托平台资源和渠道优势,曾多次推出“大赏”模式,如“跨年晚会大赏”“春节大赏”等。“大赏”即在央视频客户端的直播间页面内,通过多泳道视频分轨技术,组建横滑泳道栏,可同时呈现多泳道、多机位、多维度的直播内容。对于用户而言,这种方式就像为观众提供了“手机遥控器”,将选择权交予用户。

  在以往的重大活动事件报道中,多家媒体经常各自为战,难有联动和融合,由于大屏报道线性播出的属性,观众很难在同一时间内看尽所有,只能不断调台,以寻找报道内容的亮点。而在2021年3月三星堆发掘报道中,央视频通过《三星堆大发掘》不间断直播“大赏”模式,聚合总台优质内容资源,多泳道汇聚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科教频道《解谜三星堆》、CGTN《China's Archaeological Missing Link》、央视新闻新媒体《天下之谜三星堆》相关直播以及《国家宝藏》相关精彩篇章,并充分整合“四川观察”动画视频、“回顾出土瞬间”等多平台热点内容,不断优化内容呈现形式及用户体验,让网友在央视频轻松观看全网最新、最优、最热内容。这种全方位集纳相关内容的创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体现了“国家队”新媒体平台的聚合能力,既多样态呈现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也更加立体地展现出三星堆文物之美,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二)轻综艺新尝试,原创力量聚焦探索泛知识产品新模式

  “网络节目与电视节目能不能并驾齐驱?关键是网络节目要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具有应有的文化品质。”[2]作为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年轻化表达的风格较之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更为突出。2021年3月17日至24日,央视频《三星堆大发掘》直播中进行了原创轻综艺的全新尝试,节目组在北京独家打造真实还原考古现场的近千平方米沉浸式演播室,推出“三星堆入坑指南”“守护人请就位”“声入三星堆”等多场轻综艺直播节目。邀请央视《国家宝藏》的总导演于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院长高大伦、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前站长陈德安等嘉宾,为网友介绍古蜀文明,解析三星堆的文化密码。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广大网友提供丰富的内容盛宴,充分展示三星堆文化独特的科技、艺术和精神信仰,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激活并放大了年轻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喜爱。

  技术赋能、内容引领,持续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爆款内容

  (一)12K技术加持,对话三千年文明

  技术赋能决定媒体未来存在的方式,内容创意决定媒体未来达到的高度。在三星堆报道中,央视频创新运用12K技术,制作短视频《12K微距看国宝》,让现代最前沿科技与数千年文明碰撞出令世人惊艳的火花,堪称总台在超高清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尝试。

  超高分辨率影像的运用非常适合呈现文物的精密细节,为后续文物研究、知识普及、档案留存提供技术支撑。为了呈现最优效果,央视频团队在2021年7月初就开始与三星堆发掘方面接洽。经过多轮深度策划、精心研判,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项目团队最终选择了不同材质的文物进行拍摄,含新出土玉琮、黄金面罩、国宝级文物祭山图玉璋等10件三星堆文物。这些金器、青铜器、玉器、陶器以超高清12K摄像机拍摄,采用60fps的高帧率拍摄8000万像素每帧的12K影像,清晰度较8K提升两倍以上,是4K分辨率的9倍,普通高清的36倍。在放大N倍的镜头之下,文物细节纤毫毕现,不仅为后续文物研究提供了珍贵影像资料,也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上面刻有的独特符号,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独特质感,产生“脸贴脸”沉浸式看国宝的极致视觉体验。技术和创意的双线突破,使央视频再次迎来高光,打开了融媒体报道、传播新局面,大大彰显了国家级新媒体平台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二)深耕“富矿”,多个爆点实现“破圈”与口碑双丰收

  央视频以新媒体技术为引领,用技术连接文化、创意与用户,在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报道中,还推出一系列好看、好玩,有价值、有意义的优质原创内容,成功抢占全网多个热搜话题,实现“破圈”与口碑双丰收。

  央视频《三星记》原创动画短片,用生动有趣的动漫形式讲述最真实的考古信息;《三星堆奇妙夜》带领小小少年探险“三星堆玩国”,开创了夜宿博物馆的直播研学新模式;《大话三星堆》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充分解读三星堆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三星堆谜之问答》通过设问的方式趣味解构历史故事;三星堆数字文物先进影像产品,将三星堆文物数字资产进行高精度、高清晰度三维重建,进而应用数字孪生、动画演绎、数字绘景等技术,打造出《数字秘境之三星堆》系列短视频。这些格调与“潮范儿”并存的精品内容,为网友了解三星堆文化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多元选择。

  在央视频上线的三星堆沉浸式考古谈话类节目《我的坑长我的坑》、独家微纪录片《三星堆考古手记》中,聚焦考古历程的同时,也讲述了考古队员求真务实、勇于大胆探索的实践故事。其中,《我的坑长我的坑》由央视频记者头戴运动相机进行推流直播,以第一视角还原真实现场,代替观众在考古现场看文物挖掘、清理过程,满足受众高场景度的需求,同时,以四个舱的“坑长”为线索,围绕三星堆的坑、新出土文物、挖掘故事、个人经历等,生动鲜活地讲述三星堆发掘背后的故事;《三星堆考古手记》聚焦大背景下的每一个推进性事件,以全景记录考古发掘事件、文物修复过程以及人物背采的形式,展现考古工作者在现代化、科学化考古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通过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的独家策划,央视频角度独特、方式新颖地记录和展现了我国考古事业的新发展,呈现了年轻考古力量的锻炼成长,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同时也让广大民众油然而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融合宣推、海外传播,线上线下矩阵讲好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故事

  (一)创新力带动传播力,融合之路再进阶

  当下年轻用户对内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央视频多次联合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百度等第三方平台,持续打造三星堆话题热度,同时邀请B站优秀UP主,共创三星堆精品内容,与年轻人持续共鸣。2021年4月12日,B站生活区手工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制作了一期视频《15天花20万元用500克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这期视频收获了1120.2万播放、19.3万弹幕、超200万用户的点赞和投币。视频发布后,央视频第一时间对“才浅”进行了采访,并带领“才浅”前往三星堆遗址,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魅力,经过沟通策划,确定了第二件文物复原对象——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央视频还特意与“才浅”在三星堆遗址寻找到一根枯木,作为制作金杖的木芯,让金杖更具“古蜀之魂”。2021年8月18日,“还原”三星堆金杖的视频上线,堪称一次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共振,也体现了古蜀人工匠精神的传承。

  此后,央视频和B站合作举办了“三星堆国宝亮相”的视频创作活动。生活区UP主“折纸的白叔”挑战制作“折纸版青铜大面具”;UP主“史图馆”发布视频《重大进展!揭开三星堆丝绸的神秘面纱!》,围绕三星堆重要发现“丝织物”解答了观众的诸多疑惑:三星堆人到底穿什么,这些“纺织物”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使用了哪些材料和工艺等。多位UP主在央视频带领下切身实地来到三星堆体验后创作的内容,无论“花式”还原文物还是考古发现的讲解都尽显多元化,年轻观众不断走近三星堆,更深入了解三星堆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打通线下矩阵,开创海内外传播新格局

  央视频《三星堆大发掘》在全程跟踪报道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中守正创新,以稳应变,打造出规模浩大的“泛知识”“轻解读”融媒体产品,同时线上线下互融并进、海内外矩阵齐发力,开创了海内外传播新格局。

  央视频打通线下宣推矩阵,协调广汉市政府,让《三星堆大发掘》精彩内容惊艳亮相广汉市车站、音乐公园、十字路口、电视台等宣传大屏,形成以广汉市中心为核心的辐射传播态势,引广大市民纷纷驻足围观。同时,充分借力CGTN海外传播渠道,为海外网友全景呈现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加深全球网友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喜爱。

  结  语

  在移动互联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3]央视频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5G新媒体旗舰平台,正是集全台之力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顶层设计。在助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央视频用融媒体的创新手段,“年轻态”“强互动”的表达方式和“规模化”“平台化”的整合模式,推出了大量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激发了人们探寻古蜀历史的神秘密码、关注中华文明起源的浓厚兴趣,为全球网友生动展现三星堆文明之美,有效拓宽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内涵,从多个角度强力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

  三星堆的发掘还在继续,而新出土文物的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才刚刚开始,新型主流媒体在未来如何让考古更好地走近大众,仍有很多可尝试创新的空间。例如,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基于海量影像资料打造多媒体线下沉浸展、快闪店等跨圈层传播的全新模式,进行长期IP化、市场化运营;依托三星堆丰富的文物和持续的高关注度,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让古蜀文明与广大受众有机会进行更“近距离”的交流;与“元宇宙”、数字藏品等全新概念碰撞,从现实到虚拟,从历史文化到数字科技,探索科技表达形式的无限可能。众多有待开拓的“赛道”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有着更多期待,也势必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带来更多速度与激情。

  参考文献:

  [1]王思晴,周丽.媒体融合下现象级慢直播的生产传播规律研究——以央视频“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0,(08):112-114.

  [2]张智华.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00.

  [3]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25/c64094-30590946.html,2019-01-25.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导演)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1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智华,殷绰.新型主流媒体三星堆考古报道的创新——以央视频《三星堆大发掘》融媒体项目为例[J].青年记者,2022(11):35-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