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萌化传播的批判解读

2022-08-12 08:32:3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蒋才静 王敏

摘要:本文通过对野生动物报道中的萌化传播进行批判解读,发现在新媒体时代部分媒体工作者表现出对野生动物“萌外表”“萌行为”的简单关注,模糊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更重要的是以想象的

  随着萌化传播普遍化,在新闻报道里常用“萌”来形容外表可爱的野生动物,给行为神态丰富的野生动物赋予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但是,萌化传播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动物栖息地破碎,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城市。媒体对野生动物的萌化报道不应只是简单地关注外表,切忌因动物的可爱外表、记者对动物行为的“合理想象”写出“假消息”,模糊了动物侵入的风险,使受众蒙蔽在与动物亲近的迷雾中,忽略了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警示作用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重点。在报道中应注重体现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的真实行为内涵,揭示与野生动物在城市共存中的风险问题。

  萌化传播成为传播新形态

  20世纪80年代萌文化在日本产生,指的是御宅族(指热衷于其他形式的亚文化,并对其有深入研究的人)看到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动漫人物或网游角色时,从心底自然流露出的狂热喜爱之情。[1]萌文化进入中国后,因具有让人放松和缓解压力的特点,使用范围从网络世界拓宽至现实世界,更成为年度流行语,如“卖萌”“萌萌哒”。“萌”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娇小、单纯、可爱、低攻击性等多种情绪夹杂在“萌”字含义中,呈现出一种文字难以承载的丰富性,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氛围。伴随社交媒体的使用,萌化传播成为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形态之一。有研究指出萌化传播是萌文化语境下的产物,是传播者运用萌文化对某种事物、思想、行为进行可爱化处理,以达到受传者喜爱共情的目的。[2]

  2012年起可见到主流媒体关于“萌”的相关报道,如2012年7月19日《南方日报》上的文章“深圳官微风格:从官味重到萌声四起”。[3]2015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王毅外长回答记者问时,用“剪刀手”打引号,外交部官微回应称:“外长也卖萌,不过小灵通要以正视听,这不是剪刀手!这是打引号的手势哦。”2017年6月,新华社公众号以一则“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的短消息火速出圈。原因是编辑在回复网友留言时卖萌亲民的语言风格。如:“已经五百年没人叫过我宝宝了——年过四旬的老刘同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谁夸我漂亮!出来!看我不打扮漂亮约你出来看星星(配羞涩可爱表情)。”卖萌的语言与读者心中国家通讯社严肃的形象产生了反差萌。

  在日本,为了提高年轻人对政治选举的热情,从2010年开启了政治中的萌化传播,福岛县选举委员会发布了美少女版的投票宣传海报。日本共产党还成立了“扩散部”,定位于传播快乐的政治,将8名成员做成漫画小人进行网络宣传。[4]

  萌常被用来修饰幼小和可爱的人或事物,让人解除防备带来的紧张感,感觉到温暖和放松。人类对于危险的事物会本能地远离,而对低攻击性、示弱感强的事物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意愿,动物幼崽和婴儿恰恰是具备这类属性最多的生物,因此,多数人都会觉得小动物是“萌”的,让人感到治愈和放松。[5]因此,“萌宠”一词火了,形容那些长相可爱、憨态可掬的宠物们。各种萌宠电影、纪录片的流行也助推“萌宠”这一概念的传播,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警官朱迪和暖男狐狸尼克,耳朵超大、身材小巧却假扮大象的耳廓狐芬尼克,以拟人形态展现了它们的萌态,观众大呼“太萌了”。BBC在2019年推出的纪录片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y animals,中文译名为《可爱的小崽子们》,拍摄了海豹、企鹅、刺猬幼崽们历经艰险的成长日记,影片里萌元素的使用,如对动物幼崽胖乎乎的身体的刻画,迎难而上的拟人化心理等,符合观众对萌态的审美以及获得放松的娱乐体验。

  野生动物类报道中的萌化传播形态

  野生动物报道中最出圈的萌动物代表就是熊猫,媒体报道中大熊猫的形象就是胖乎乎的身体和长着黑眼圈的圆脸,行动缓慢地坐着吃竹子。随着iPanda频道对成都熊猫保护基地的直播,熊猫幼崽更成了被喜爱的对象,对“盆盆奶”的追随和抱着奶妈大腿的行为,还形成了熊猫的粉丝团。媒体长期对圈养大熊猫的萌状进行关注报道,网友戏称“大熊猫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能爬上二十米以上的树,能把三四头狼当坐垫玩,奔跑速度在海拔两千米高度的山地里能超过刘翔平地的最高速度,而它,居然靠卖萌为生!”2021年10月20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我国召开期间,新华社推出了创意汉字书法双语漫画海报——“萌萌哒”大熊猫、“傲娇”朱鹮、“精灵”藏羚羊、“护犊子”亚洲象,将网络流行词汇与动物们结合起来,以萌化传播形态向大众宣传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的召开。[6]

  在和野生动物有关的新闻报道中,萌化传播依靠对动物“萌态”行为的拟人化报道,赋予动物人类的心智。比如把蟑螂称呼为“打不死的小强”,老鼠被称为“吱星人”,猫被称作“喵星人”。加拿大社会学家韦格纳指出,人类心理很容易把一些物体(无论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的)拟人化,将其看作有心智之物,并因此对它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尤其是对动物,因为其与人相似的动作,就认为其与人类有相似的心智。[7]2021年8月,云南亚洲象离开栖息地北迁17个月后南返,亚洲象的北迁路引来了全球的众多关注,媒体对亚洲象一路上的行为密切关注着,新闻中多报道亚洲象一路上的“萌”态举动。如:“北迁亚洲象在途中吃了酒糟醉酒”“象宝宝撒娇不睡午觉”“小象一路吃玉米剩下菠萝”。除了报道大象憨态可掬以外,还有以下报道案例如:“游客减少导致企鹅出现心理问题”“小熊猫爬进游客房间吃零食畅玩,迷失在一声声宝贝里”“真燕过留痕,鸟着急出门急到卡粉”……这些报道将动物的行为拟人化,赋予人的心智想法,以求引起更多关注,但解读动物行为从“我”出发,以人的思想模式来假设动物的想法,对动物的行为往往产生误解,导致报道不科学,甚至闹出笑话。

  野生动物报道中萌化传播的批判解读

  (一)“萌”成为营利公司营销方式,催生非法贩卖

  面对可爱的动物们,人们的态度多是“好可爱,想摸想养”。一些组织就借此发现了新商机。由于我国对“宠物”并没有官方的定义,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哪些可以作为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哪些不应该作为野生动物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执法部门难以取舍,导致其执法困难。因此,许多被人喜爱的野生动物也被营利公司借机“洗白”成为宠物,将野生动物圈养在酒店、咖啡店等场所,向观众展示来这里就可以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上映后,电影中的男主角狐狸尼克因具有“撩妹”属性而成了网红,不少人打起了养狐狸的念头,一宠物卖家表示线上线下均有人询问购买。并且,电影中尼克的搭档耳廓狐芬尼克因为大耳朵和小身体,也成了热门的宠物之选,在电商平台上一只耳廓狐价格高达4万余元。客服表示耳廓狐来自国外,幼崽时期就被捕捉人工饲养长大。交付部分订金则可预定购买。[8]

  不仅观众对可爱的野生动物发出想养的感叹,动物园、海洋乐园也经常虚构宣传动物的心理来达到营销目的,而这样的奇闻异事,就被媒体注意到了。2021年8月,某央媒发布微博称“游客减少导致企鹅出现心理问题”。报道中详细讲述了在泰国某水族馆,因为疫情原因游客大幅减少,这导致了馆中习惯被游客围观的企鹅感到困惑,在原地四处张望,不明白游客都去了哪里。[9]网友们评论表示:“这是双向奔赴的爱呀……”“你以为是你在看企鹅,其实是企鹅在看你……”企鹅的这些行为在动物学家看来是企鹅本身的自然行为,企鹅想念游客的说法是水族馆的营销手段。水族馆内喂养着一大群企鹅,企鹅本身是群居动物,它有同类相伴,不会感到寂寞或者想念游客。[10]在同年12月27日,某新闻周刊官微发布微博“小熊滑旱冰萌翻网友,动作灵活姿势娴熟”,报道了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里的黑熊在饲养员的训练下学会了滑旱冰,并且在网络平台还有大批粉丝。小熊滑旱冰,这一违背熊类自然天性、折磨动物身心、美化动物表演的行为,媒体不应将此冠以“萌”“聪明”的字眼,这掩盖了背后可能有的动物虐待问题。

  (二)掩盖动物与人接触带来的风险

  以“萌”来形容野生动物的外表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野生动物的危险性,萌萌的动物带给人低攻击性、易于亲近接触的错觉。但这种接触背后可能是被抓伤、咬伤,甚至可能感染上病毒,如禽流感、SRAS、H1N1等。2021年10月28日某央媒微博发布“小熊猫爬进游客房间吃零食畅玩,迷失在一声声宝贝里”,报道了在江苏南通一只小熊猫闯进酒店房间,“受到人热情邀请”后在房间里畅玩、床上打滚、还吃起了零食。视频里小熊猫从酒店窗户进入房间,先是在床上翻滚露出肚皮,游客和它“交谈”起来,问“可以摸你吗”,还要给它切苹果。这条微博被众多省级报纸官微转发,网友评论“就这反应?我可以把它吸秃头”,“什么时候才可以人手一只?”“这是什么神仙小可爱!啊啊啊……沦陷了!尾巴蓬蓬的看起来很好rua啊!我床上要是有这么一只小熊猫我都不出屋!抱着猛吸!”但是,科普作家转发此条微博并评论:“国内某些酒店以动物揽客,现在一推窗野生动物就进门了……”某些网友也表示:“被咬伤了还得打疫苗”,“媒体就知道吸引流量,不知道引导人们遇到濒危国家野生二级保护动物应该怎么做,萌就可以上手吗?”[11]媒体将野生动物进入人的房间这一对人和对动物来说都充满危险的行为描绘成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置人的安全于不顾,小熊猫在房间里露出肚皮的行为并不是希望人“撸”它,而是处在防御状态。同样的还有在12月底,也是此央媒微博报道湖南某景区工作人员因下大雪定期投喂猕猴,形容猕猴在“晶莹剔透的树丛间尽情撒欢,萌态可掬”,以一种梦幻式的场景描述猕猴与人的和谐共存。可是该景区在此前已多次发生野生猕猴因被投喂成习而抢劫游客食物、抓伤游客的事件,此微博一发,无疑又是一个负面案例,掩盖人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预致使人员受伤的风险。

  (三)“合理想象”动物行为滑向泛娱乐化

  2021年11月21日,某新媒体官微发布微博“真燕过留痕,鸟着急出门急到卡粉”。微博内容如下:济南的王女士发现家中刚擦完的玻璃惊现动物印记,王女士说,可能是玻璃擦得太干净了,鸟没看见。网友跟帖评论:哪只鸟出门着急卡粉了吗?好笑吧,拿命换的……[12]此条微博被好几个媒体官微转载。实际上,鸟撞上玻璃留下痕迹是鸟儿高速撞击到玻璃上留下的羽管碎片,其背后往往是一个小生命的离去。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转发此条微博评论道:“研究表明,鸟撞建筑被认为是由人类造成的鸟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鸟类看到反光玻璃映射出的植被、天空等环境,会误以为玻璃上的地点可以到达,因此发生撞击。我们可以在玻璃窗上贴上一些醒目的鸟类防撞贴纸(如点状贴纸、猛禽贴纸),晚上关掉不必要的灯光,以减少鸟撞悲剧的发生。”[13]部分媒体将鸟撞悲剧调侃为鸟儿化妆掉粉,将生命逝去调侃成傻鸟看不清路,将悲剧报道成为嬉笑娱乐,将惨烈的现实一笑带过,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科学的重视。

  同年5月以来,从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一路经红河、玉溪北上至昆明市的15头亚洲象,引发了网络上的“全民围观”。各界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做直播,媒体在报道中广用拟人化的报道方式,将小象破坏村庄的行为描述成孩童般贪玩可爱,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结  语

  萌化传播的流行,证明了媒体在变革传播语态上的努力。语态变革可以在一定层面推动新媒体公共信息传播的变革,但更重要的变革应是在理念、制度、文化等层面,而不在表现的形式。[14]萌语态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媒体对动物行为的“一萌到底”“合理想象”“田园诗歌的浪漫呈现”以人的想法误导动物真实的自然行为。这暴露出部分媒体工作者在处理动物新闻时凭“想象力”写作的习惯,轻信传言,在工作时不主动联系专业人士求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提出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的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可以借鉴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导新闻报道,拒绝“人类优越论”,不以人类文明的价值来判断非人类的动物们。[15]动物外表只是引发我们关注的一方面,要变革长期以来对个体野生动物萌外表的过度关注带来的与动物亲近的想法与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注不足。重要的是“刚柔并济”,发挥大众传播在环境传播中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在萌中宣传与野生动物接触的风险,强调与其保持距离,并科普动物的真实自然行为的内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介场域下的新闻生产惯习研究”(批准号:17BXW02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四方田犬彦:论可爱[M].孙萌萌,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35.

  [2]戴海波,杨惠.政治宣传中“萌化传播”的问题及反思[J].青年记者,2021,(20):38-39.

  [3]张平.中国语言与社会互构思考:基于官微多模态“萌”话语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02):122-128.

  [4]赵新利.日本政治传播中的“卖萌宣传”[J].青年记者,2016,(10):89-91.

  [5]陈一,洪梦琪.论主流话语的“萌化传播”:内涵、机制与未来走向[J].青年学报,2021(03):30-36.

  [6]新华社.你喜欢“萌萌哒”还是“傲娇”?[EB/OL].(2021-10-20).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94485883027673.

  [7]丹尼尔·韦格纳.人心的本质[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67.

  [8]《疯狂动物城》“萌帝”耳廓狐火了,买一只2-5万!专家称比狗危险[EB/OL].(2016-03-18).https://mp.weixin.qq.com/s/d-eV1ExikuCbpfxe8bJjdA.

  [9]疫情下游客减少,泰国企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EB/OL].(2021-08-11).https://weibo.com/2258727970/KsVXlc3R6.

  [10]花落成蚀.没想到,时隔一年又看到有动物开始打游客减少导致企鹅出现心理问题这张牌[EB/OL].(2021-08-11).https://weibo.com/1353509550/KsXGXnupO.

  [11]迷失在一声声宝贝里,没拿自己当外人!小熊猫跑游客房间吃零食畅玩[EB/OL].(2021-10-28).https://m.weibo.cn/2810373291/4697168075817874.

  [12]真“燕过留痕”鸟撞上刚擦的玻璃留下身影[EB/OL].(2021-11-21).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705933734117449.

  [13]研究表明,鸟撞建筑被认为是由人类造成的鸟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EB/OL].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1-11-21).https://m.weibo.cn/1593917140/4705956514499981.

  [14]彭兰.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J].中国编辑,2021(08):4-8.

  [15]黄炎平.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02):145-151.

  (蒋才静: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敏: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蒋才静,王敏.萌化传播的批判解读——以野生动物类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2(13):46-4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