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用辩证的眼光审视“未来媒介”

2022-08-17 08:16: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毛湛文

摘要:在学术研究中,是“传统”激发了我们延续旧的价值规范、问题意识与研究对象,但“前沿”也不断刺激新的理论增长点、召唤着新范式。

  今天,距离德国学者费莱希泰姆提出“未来学”的概念已过去近80年。这期间,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和想象从未停止。各类新型技术或机器,重启了个体对真实与虚拟、时间与空间、感知与互动的理解方式。而在今日的新闻传播领域,我们对“未来媒介”“未来新闻业”的讨论也变得愈加活跃。

  不过,事实上,任何一种未来媒介的出现总是与过去相连,即它要在已有的技术形态基础上衍生演化,需要从其自身的前世今生中开辟出未来。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语言,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今天,新媒介的诞生看似伴随着旧媒介的隐匿,但实际上所谓“旧媒介”并非完全被抛弃。更多时候,旧的媒介内化为另一种生存模式以至于“不见”。

  因此,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取代式的思维“断裂”地理解媒介谱系发展的宏观进程。新旧只是语词定义上的差别,唯有抛弃绝对的分野,才会看见媒介之间的“延续”。例如,《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一书把社交媒体的历史追溯至古罗马的书信交往和古埃及的莎草纸,就是从“历史的反推”中发现了新旧媒介之间存在的那种奇妙的“同一”和“连续”。

  再看未来新闻业的研究,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正在发生的如下变化:前媒体人看似离开了媒体岗位,但其实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扬着公共精神;传统新闻人看重的调查性报道、事实核查、解释性报道,并未被技术消解,仍在当下焕发着生命力;虽然编辑室可能被拆分重组、变得更扁平化,但很多专业操作的“惯习”被延续下来;新技术设备不断地被投入新闻生产中,传统的编辑记者虽在弱化,但新角色的加入何尝不是在弥补转型中的断裂?而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是媒体无法放弃的阵地,甚至成为收编和改造新媒体的出发点;至于公共性、客观性、可问责性等问题的重申,在当下仍有必要……透过这些变化,在新闻业向未来转型的延续处,可以看到传统的魅力与生机;而于断裂处,可以看到新的可能性与前沿的变化。

  在学术研究中,是“传统”激发了我们延续旧的价值规范、问题意识与研究对象,但“前沿”也不断刺激新的理论增长点、召唤着新范式。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历史的连续处藏着断裂,但可以像福柯那样重新找到被掩盖和忽略的媒介;而在新旧媒介交替的断裂地带,其实也藏着连续,则需要平衡好传统和前沿的关系,选择重返历史的语境去发现未来的模样。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毛谌文.用辩证的眼光审视“未来媒介”[J].青年记者,2022(14):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