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网络评论区的共识评价体系建构

2022-08-31 08:15:3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宋琳琳 等

摘要:本文认为共同体的合围以信息共同体为基础,以意义共同体为动能,以价值共同体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评论区的“信息-意义-价值”共识评价体系,使网络评论区中的共识程度形成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共识进程

  (一)基于研究思路可行性的思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旨在通过多学科共同努力,形成网络空间中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对于传播学领域来说,共同体理念的出场为网络舆情共识研究勾勒了理想蓝图,赋予了其新思维、新视野、新使命。在对共同体理念进行传播学解构后,可以更加清晰地描绘网络舆论共识形成的基本路径与三维进程,建立更加适合舆情共识研究体系的具象范畴。对于网络舆论共识研究而言,共同体理念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与践行目标。本文认为网络评论区可以作为重要场景。重大舆情中网络上的多元评论是网络“共识”的表达出口和现实反馈,是“共识”的重要外在显象。网络评论承担的信息承载、共享、传递等功能,对于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将多元网络评论作为网络舆论共识研究的调查样本与现实依据是可行的。之于网络舆论共识研究而言,网络评论区中的大量语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与题材。

  由此可引发思维路径:将共同体理念进行有益于舆论共识研究的理论解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评论区的共识评价体系,分析网络舆论共识的现状与短板,提出解决策略以提升共识,促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进程,达成研究思路的闭环。在此思维路径之下,共识评论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本文将着重对这一环节进行论述。

  (二)理念解构下的共识进程。如前所述,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理念进行有益于舆情共识研究的解构,可以建构有效且明确的顶层设计。因此,提取宏大理念中的“共识”内涵问题是本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统领性问题。目前关于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学解构研究较少,漆亚林提出,共同体旨在“弥合分歧、秩序重构与价值引领”[2];胡正荣认为,共同体应是旨在“共享的基础、共赢的目标、共治的原则下,共同承担责任,达成共享共责”[3]。本文将这些概念归纳为共同体的三阶进程,即信息共同体、意义共同体、价值共同体,通过三个共同体的不断合围来促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进程。

  首先,形成信息共同体。网络话语权打破了对现实权力的绝对依附,网络评论区创造了态度与意见的交互平台,网络评论不仅涵盖了传递信息、解答疑问的功能,还向着观点表达、情感抒发、互动共享的方向发展。网络评论所承载的观点与态度,是共识产生的素材和语料基础,只有多元话语在此场域内得到充分、客观、理性的互动与传播,才能实现事实、意义及价值的准确共享。因此,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弥合分歧、分享价值的前提,信息共同体的达成是共同体建构的平台基础,亦是共识基底的搭建过程。

  其次,形成意义共同体。在信息共同体搭建的基础上,网络中会逐步围绕“话语中心”出现群体聚集现象,结成以相同观念连结的“意义群体”。这时的小群体区别于“信息共同体”阶段的个体游离状态,进入了整群意义的扩散阶段,小群体意义之间通过互动与博弈,不断互换意义内核,不断走近理性对话式的“合意空间”,缔造共通的意义场域,在自我认可和群体趋同下,“意义共同体”逐步形成,它为弥合个体之间的认知鸿沟提供了现实可能,由此实现秩序重建。

  最后,形成价值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是对“意义共同体”影响范围的扩大、影响程度的深化。在秉持相同或相似“合意”集群的构建基础上,在意义的充分对话后,凝结为主流价值纽带,达成价值合围。此时,“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网络舆论共识的构建目标最终显现。

  综上所述,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视角下,本文认为网络中的共识是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形成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以信息共同体为基础,以意义共同体为动能,以价值共同体为目标的动态过程。

  网络评论区共识评价体系的建构

  了解共识程度是解决分歧的前提,而如何评价共识程度是科学解答共识问题的关键,建构科学有效的共识评价体系则是测量网络评论区内共识程度的重要工具。文本将上述的三大共同体范畴引入,提出网络评论区的“信息-意义-价值”三维共识评价体系。

  (一)信息范畴的“六边维度”。信息范畴的评价指标是围绕信息共同体进程制定的,旨在描述网络评论区场域内的信息共享与传播情况,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六大维度。

  第一层面:信息丰度。这个层面用于评价网络评论区信息的含量与厚度,指涉评论区内信息涵盖的数量、频率与强度等问题,通过两个维度的测量来实现。其一,意见活跃度,该维度通过评论的数量、评论的长度来测量,用于描述网络评论区内意见的含量与意见表达的强度。其二,交互活跃度,该维度通过响应类型、响应强度来测量,这两个指标旨在描绘意见的互动方式与互动强度。信息丰度层面可以将网络评论区内的意见表达与意见互动的现状进行量化。

  第二层面:信息客观性。这个层面用于评价意见的合理性、辩证性、逻辑性,指涉评论区内信息的质量问题,通过两个维度的测量来实现。其一,基于“事实-情感”的二元分量,该维度旨在评价态度表达的基调,事实表达重在理性,而情感表达则往往重在感性。其二,引用分布,这一维度用于测量评论区内的态度表达是否引用了第三方论据来进行说服传播,如:是否引用了政策法规、官方信息、数据、专业知识、精英意见领袖或草根意见领袖言论等,旨在描述评论区内态度表达的理性程度。

  第三层面:信息情绪。这个层面用于评价意见的情感基调与情绪强度,指涉评论区内态度表达的情感热度,同样通过两个维度的测量来实现。其一,情感效价,该维度通过测量情绪的积极与消极来描绘信息情绪,旨在测量态度表达的情感基调。其二,情感曲线,这一维度试图通过定位信息情感的热烈程度,通过冰、冷、温、热、烫来描绘网络评论区中的信息情感热度。

  (二)意义范畴的“六边维度”。意义范畴的评价指标是围绕意义共同体进程制定的,旨在描绘网络评论区场域内的意义共享与共通情况,提出了四个层面的六大维度。第一层面:意义符号。这个层面用于评价意见中意义的共享方式与效能,指涉意义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共享传播且各种符号的共享效果如何,它通过两个维度的测量来实现。其一,符号应用,这一维度旨在明确哪些符号可以帮助意义的共享与传播,如表情包、情绪标点、网络流行语、网络仪式等,用以明确意义共同体达成的符号特点。其二,符号共享度,这一维度通过二分项(是/否)来判定某种辅助意义共享的符号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第二层面:意义群集。这个层面用于评价不同群体间、群体内部间的意义共享程度,它通过两个维度的测量来实现。其一,群间聚合度,这一维度用于测量不同群体之间的意义群集指数,即不同群体间的共通意义程度。其二,群内聚合度,这一维度用于测量同一群体间的意义共享指数。这一层面旨在了解基于群体属性下的意义共享差别。第三层面:意义转化。这个层面用于评价意义空间的扩展进程,即对网络评论中各意义空间是否在不断融合的评价。该层面通过意义转化度来测量,用强转化、弱转化、零转化来呈现意义转化指数。第四层面:意义偏离。这个层面用于评价意义的联合维持水平,即网络评论中是否出现符号混乱、意义失控带来的意义点偏移。该层面通过意义偏离度来测量,通过强偏离、弱偏离、零偏离三个指标呈现意义偏离度指数。该指数旨在明确意义的指向维持能力。

  (三)价值范畴的“三边维度”。价值范畴的评价指标是围绕价值共同体进程制定的,旨在描述网络评论区场域内的价值合围情况,提出了三个维度。第一维度:共识性议题。用于评价价值趋于一致、基本达成共识的议题。第二维度:争议性议题。用于评价价值争议性较大、比较敏感的议题。第三维度:泛化性议题。用于评价易于形成刻板印象的议题。

图1:网络评论“信息-意义-价值”评价体系维度图

  上图为网络评论区“信息-意义-价值”评价体系的维度图,这一评价体系使网络评论区中的共识程度可量可测,为深描网络评论中的群体用户画像以及共识景观提供了路径依据。

  【本文为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重大舆情网络评论区共识研究”(编号:L21BXW012)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世华,敖翠莲.网络评论的技术演变与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9(09):13-14.

  [2]漆亚林,王俞丰.移动传播场域的话语冲突与秩序重构[J].中州学刊,2019(02):160-166.

  [3]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宋琳琳: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孙明宇: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明:辽宁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4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宋琳琳,孙明宇,刘明.网络评论区的共识评价体系建构[J].青年记者,2022(14):54-5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