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民生新闻要敢说大事、说好大事

2022-09-05 08:19:4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那些长年累月在大街小巷、忠实记录百姓喜怒哀乐的记者,需要获得双向奔赴——给予他们更多的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

  我有好多年没参加民生新闻的研讨会了。还在执行落地“双检”(核酸和抗原检测)措施的时候,我来到杭州参加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的研讨会——不知不觉间,《1818黄金眼》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为民生发声,与时代同行,《1818黄金眼》不负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为讲好新时代的民生故事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浙江样本,引领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全新走向。

  对于《1818黄金眼》,我有个基本判断和评价:这个栏目用18年的不懈努力,在事关中国新闻界发展方向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一、民生新闻时政化的光荣与梦想能不能实现,如何实现;二、我们今天怎么当记者。

  首先,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早在十多年前民生新闻的鼎盛时期,大家就做过很多有益的探索。而民生新闻的时政化,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当然,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有些名震一时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媒体环境和语境的转变中黯然离场,比如像北京电视台的《7日7频道》《第7日》,甚至一些曾经占据卫视黄金时段的民生新闻节目,早就消失在观众视野中。而我作为一个研究者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实际上是以批评民生新闻见长的,比如对民生新闻“新、奇、特”的选题标准,对“星(明星)、腥(血腥)、性(两性)”的过度热衷,我都多次发飙。当然,流传更广的是民生新闻“著名”的“五鸡”现象: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飞狗跳、鸡鸣狗盗、一地鸡毛。打架了、撞车了、着火了……充斥民生新闻的这些内容,严重拉低了民生新闻的档次和品位,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变种,客观上助长了边缘新闻主流化的趋势。对此,我的严厉批评在当年的很多场合没有客气。

  《1818黄金眼》让我感觉最亮眼的地方,是它及时踩住了刹车,而沿着另外一条康庄大道一路走来,这就是民生新闻的时政化。换句话说,《1818黄金眼》在电视民生新闻要说大事、能说大事、敢说大事、会说大事、说好大事方面持续发力,守正创新。

  庆祝建党百年的百年问答,共同富裕在浙江、世界屋脊上的浙江力量、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等选题,如果是联播类的时政新闻节目,这都在正常的涉猎范围,而《1818黄金眼》把这些时政题材作为自己的主打和标配,并力求做到满腔热情,千方百计,这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这是《1818黄金眼》最让我欣赏的地方。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赋予了《1818黄金眼》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于是,《1818黄金眼》的平台六大定位便显得堂堂正正,顺理成章——主题报道平台,正确导向平台,舆论监督平台,公益服务平台,民生瞭望平台,媒体融合平台。

  第二,今天我们如何当记者。《1818黄金眼》18年的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其牢固基础是因为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记者队伍。坦率地说,这么多年过去,我现在有点怀念民生新闻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因为至少它是真的。而对如今五花八门的短视频,我们经常必须留个心眼——因为不知道是真是假,需要时刻怀疑会不会是“抖”出来的或“快”出来的。缺乏真实感是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视困惑。在中国广电面临的现实困难面前,最受伤害的是记者的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以深入调查为特征的新闻专业精神和以深入采访为特征的新闻工匠精神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本次研讨会的第二天,我来到浙江电视台的《匠心中国》节目组,与两名《1818黄金眼》的一线记者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80后的男记者讲述了他在抗击台风的最前沿顶风冒雨不惧危险,记者的使命担当让他在逆行时本能地将话筒视为第二生命。90后的女记者则重点谈了与时俱进拥抱新媒体,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递民生故事的浙江声音。那些长年累月在大街小巷忠实记录百姓的喜怒哀乐的记者,需要获得双向奔赴——给予他们更多的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时统宇.民生新闻要敢说大事、说好大事[J].青年记者,2022(15):1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