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从何而来

2022-09-06 08:30:0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刘荒

摘要:主流媒体要坚守主流品格,走出“流量焦虑”,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新闻报道,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力。

  扑朔迷离的社会热点事件,能否及时澄清真相;众声喧哗的多元舆论场,如何做到“一锤定音”;“雄辩胜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怎样消除情绪裹挟……这些绕不开的难题,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在信息过载、流量霸屏的今天,舆论引导力不再单纯依赖媒体的权威性,更多取决于其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一些常识性认知偏差也需要得到校正。

  首先,不能缺席。新闻报道直抵现场,直抵事实,直抵真相,直抵人心,才能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尤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缺席则意味着失语,会导致流言泛滥、“舆情搭车”,削弱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固然,媒体缺席的原因难以一一展开。但怯于“监督权力”的难度、唯恐“惹火烧身”的自保、专拣“功德圆满”的求全和借口“报道安全”的避责,都有悖于主流媒体坚守舆论导向的使命担当。

  从事实层面上讲,多一事无法变成少一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复杂,主流媒体越要占据主阵地。缺席者打不了主动仗,更谈不上发挥舆论引导力。

  其次,不能妄语。新闻报道的力量来自真实,“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新闻传播的核心规律,可以说是媒体公信力的价值源泉。

  然而有的新闻报道,片面追求宏大叙事,空话套话连篇,陷入“事实不足、观点过剩”的泥淖;有的报道热衷“唱高调、造新词”,既脱离实际更脱离群众,成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自嗨式娱乐。还有个别报道以“正能量”为挡箭牌,内容“过度”“浮夸”“生硬”“雷人”,沦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低级红、高级黑”。一些直面问题的监督报道,被磨平棱角、削去锐度……

  诚然,新闻报道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果混淆新闻与宣传的专业差别,则容易造成相互替代的功能性紊乱。往往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虚言妄语,更会透支媒体的公信力。

  再次,不能失态。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崛起,加快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面对“一切用数据说话”的流量挤压,一些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内容建设,也发生自降身份、有失品格的“唯流量论”乱象。

  有的媒体客户端的新闻报道,单篇浏览量大多都几十万、数百万,亦不乏千万和上亿级别的“爆款”。但把同样的文章转发到第三方平台,连10万+都难以企及。这种令人生疑的“灌水”流量,根本无法形成公信力和影响力。

  与自媒体的“震惊体”不同,一些媒体公众号竟成了故弄玄虚、不忌语病的“标题党”——砍主语删宾语、滥用标点符号,“捉迷藏”“抓傻子”圈粉引流,一度成为某些官媒大号的“创新”流弊,品位之低令人错愕。

  主流媒体要坚守主流品格,走出“流量焦虑”,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新闻报道,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力。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特稿部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荒.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从何而来[J].青年记者,2022(15):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