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转向与伦理重建

2022-09-13 08:30:3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蒙晓阳 冯博博

摘要:娱乐异化、技术异化与价值异化,成为智能传播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主要伦理问题。

  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大众更倾向于运用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工具分享和传递信息。智媒时代,短视频凭借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使用场景、较强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引领着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在此潮流之下,为克服先前技术的局限性,进一步发展的技术诞生了。集文、图、声、画于一体的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社交属性与突出的算法技术,契合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被受众接受。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内容生产暗藏的异化转向逐渐凸显,而抵抗异化之力则来自平台、技术与受众的伦理追求。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突出特征

  技术的进步使时间(包括将时间作为控制机制、让时间向商业和政治开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拓展,亦克服了空间所造成的障碍。在智能技术赋能之下,短视频内容生产具备了突出的社交性与技术维度。

  (一)社交维度:勾连互动主体

  自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中以来,以社会交往为需求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就从未停止过。智能终端的应用将社会带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时间感、空间感都已经消弭。以技术为主导的媒介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重要工具。从文字聊天到图像交流再到如今的视频互动,用户对于简便化的社交性需求日益明显,媒介技术创新成为顺应社会交往方式不断更新的必然之举,从最初的BBS、论坛、贴吧到如今的微信、QQ、微博、抖音等新型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可见一斑。

  马克思将“社会”界定为“个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那些总和”。在短视频营造的虚拟“云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方面,用户可以拍摄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短视频,利用编辑软件配上喜欢的文字、音乐和特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也可以分享和评论他人所发布的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建立社会资本,维持人际关系。恰如迪恩·巴伦德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交流不仅是为了交换讯息,还在于建立关系、形成跨文化联盟、塑造自我,并与他人进行对话以创建社区。”

  (二)技术维度:联通数据与人

  传媒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即其影响力)与传播技术的创新、传播平台的扩展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息息相关。传播技术的创新对于传媒产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大数据与算法技术以及精准营销的发展为短视频内容分发提供了便利。大数据技术使得智能化推送、分发成为可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短视频内容。算法革新了传统的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联通关系,实现了人与数据的联通。精准营销的出现则使得短视频内容能够准确定位用户需求和爱好。

  (三)审美维度:丰富现实生活

  强大的内容需求促使短视频在视频呈现过程中涵盖高品质、创新的内容,且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技巧、知识科普”“生活、社会记录”“个人秀”是短视频用户最喜欢的前三种类型。激起人的审美共鸣,满足用户愉悦身心的需求,是短视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短视频内容生产应充分贴近日常生活,坚持以技术为主导且具备成本效益的方式向受众提供优质内容,构建完善的传播格局。[1]虽说技术的加持为内容分发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持续生产优质的内容仍然是短视频行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关键。

  竖屏时代的来临,使得短小轻快的视频内容更容易激发用户的审美情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短视频内容通过表现具体的形象来观照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方面,优质的内容更容易被效仿、被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在不同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的背景下,差异化的个体通过短视频传达着各自的精神面貌与地方特色。如丁真的短视频呈现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深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转向

  技术解除了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的约束,个体变得更为自由,但如果人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他们行动的目的将没有任何规律,社会生活也会陷入彻底的混乱之中。[2]短视频用户、平台、行业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社会认知、行为模式等方面难以回避的偏差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转向。

  (一)娱乐异化:享乐天性与扭曲模仿

  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适度娱乐可以放松身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娱乐的绝对化会导致享乐思想的产生。如今,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普遍。不只是日常生活,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异化的无底线、无原则的娱乐,会诱发人们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危机,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而个人的欲望、身体里的享乐天性成了现代文化产业流水线的动力,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为了博得关注、获取流量,会更多地促成娱乐性元素的加入。他们借助多种花样对自己的视频进行翻新,以期达到浅表化的娱乐目的,营造出喜剧狂欢的效果。

  爆款效应促使源源不断的生产者争相效仿。短视频生产者在无意识的模仿后失去自我,短视频内容接受者也在重复内容的刺激下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恰如阿多诺曾指出的那样,现代大众文化的重复性、雷同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倾向于产生自动反应并削弱个体抵抗力量。[3]大范围的批量复制就像一种会传播的“网络病毒”,逐渐演变成了跟风就是时尚、模仿至上的扭曲现象。

  (二)技术异化:迟滞审核与资本逐利

  技术环境的变迁,改变了消费者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场景。为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潮流,多元化的短视频平台纷纷涌现,促进了短视频行业的空前繁荣。抖音、快手、梨视频、美拍等短视频平台资源在头部聚集,爱奇艺、优酷、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老牌巨头也纷纷布局短视频。过低的准入门槛与资本裹挟下的内容生产导致短视频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

  短视频平台一般在内容出现问题之后才采取对相关账号进行删除、下架、整改等惩罚措施。由于网络环境复杂、内容生产高度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有上千万条短视频需要进行审核。体积巨大、数量众多的短视频内容,造成审核渠道的拥堵,事后把关的趋势更加明显。把关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短视频行业伦理失范问题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在智能传播时代,技术超越了人类的想象成为颠覆性的存在,为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技术成为资本的附庸。达拉斯·斯麦兹曾言:“在垄断资本主义下,大量出版并由广告出资支持的传播,商品的主要形式是受众与读者群。”[4]技术赋权之下,用户的能动性有限,观看与选择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被“平台”框定。短视频平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压榨受众的时间和空间,制造视频景观,用流量换取收益。虽然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提升审核技术、加大审核力度,但仍不乏“漏网之鱼”的存在。

  (三)价值异化:凝神注视与无暇思考

  用户长时间暴露在智能技术所搭建的短视频空间中被不断“麻醉”,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5]不论是“信息茧房”还是“过滤气泡”,抑或是“隔离墙”,都会阻碍个体与他人多元观点的交流。尼尔·波兹曼曾说,“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极具讽刺意味,用户在智能技术搭建的个性化信息世界中丧失了自主独特性。进一步说来,用户对于短视频内容的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信息寻求与躲避的过程。对于反感、无趣的信息会“本能地躲避”,对于喜欢、有趣的信息会“本能地选择”。技术干预之下,用户被算法营造的数据环境所包围,逐渐丧失了自主选择和思考的能力。

  正如阿多诺所言:“电视文化所培养起来的一代人,是缺乏分辨力、没有价值观的一代人。”而短视频继承了电视媒体的可视性与直观性,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相似,短视频同样对用户产生了“凝神注视”“无暇思考”的影响。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儿童”正是典型表现,他们将自己长时间暴露在媒体技术的影响之下,在潜移默化中受网络信息带有的价值观所影响。例如,短视频平台上的青少年通过浓妆艳抹、模仿性感舞蹈来博得眼球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暴露了青少年群体存在缺乏深度思考、价值观不正确等问题。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伦理重建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伦理重建有赖于平台提升责任意识,彰显技术的人文属性以及重塑受众的价值观念。短视频行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应该把握和兼顾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发挥好舆论引导、政策传递、公众监督的功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重建平台责任伦理

  短视频平台应强化责任意识,对短视频内容生产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带有错误价值观的内容传播。短视频行业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就必定需要受到监管。国家对于短视频平台的严格管理,是保护受众权益,维护网络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自2015年以来,国家对于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剑网2018”专项行动对短视频版权问题进行整治,依法取缔、关闭非法网站和账号,对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做出警告,并要求其进行整改。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更是提出了对于网络音视频信息的新规定,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障我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但是,当发生的案件没有明确的法律适用时,法律的“空窗”就会导致无法对短视频乱象进行及时、准确、有效处置。如2021年4月16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对“首例短视频模板著作权侵权案”审判结果进行宣判,虽说在不违背司法原则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了判定,但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好权利人与网络服务者、内容创作者与传播者乃至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仍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相关部门应提升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及时出台适应短视频发展变化的新规,形成便捷高效的法律处理程序,让短视频出现的问题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引导短视频行业良性发展。

  (二)重现技术人文伦理

  势不可挡的技术为道德、政治、经济开启了美好的未来,在技术赋能下,短视频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短视频内容生产也将进入求“质”的下半场。而在此发展过程中,技术更应体现人文关怀。因为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就无法理解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优化短视频内容推荐算法技术已迫在眉睫。由于人的介入和主观偏见,对于算法的使用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这增加了技术的误导性。作为中介的算法本身就是一个“过滤器”,这种过滤技术可帮助用户解决“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减轻选择负担。但如前所述,算法技术的过度介入带来的“信息茧房”“过滤气泡”“隔离墙”等问题,应引起我们充分的警觉。对于算法技术存在的缺陷,已有学者从“开放伦理”和“算法伦理”等伦理层面提出有效规制算法技术的路径。具体说来,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还创造了吸引人们参与并塑造他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所掌握的智能技术不应只为资本服务,更应观照社会现实,嵌入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理性价值思考。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亦应顺此势而为,算法开发者和使用者都需把握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以人性为出发点,彰显人文关怀,将技术作为推动短视频内容生产、传播公共价值、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重塑受众价值伦理

  短视频在互联网内容生产和消费领域掀起热潮,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能否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成为用户愿否进行短视频消费的关键因素。而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智能技术人为干预和改造后的价值观嵌入。呈现内容的短视频平台既不是中立的,也不是没有价值的结构,它们同样带有在其体系结构中刻画的特定规范和价值观。[6]因此,短视频应发挥媒介的舆论引导和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指引人们共建共享美好的网络视频空间,把短视频平台打造成有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场域。人们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和层次性,需要适当引领。要重视短视频对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利用短视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受众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

  结  语

  社会的发展不会止步,媒介环境的变迁亦不会停下。短视频充分参与了现代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满足了用户表达自我和参与创造的媒介诉求。短视频内容生产一方面需要依靠技术实现内容拍摄、剪辑和分发;另一方面对由技术引发的内容生产异化和价值危机也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对平台进行监管与治理,合理使用技术以及培养受众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走出内容生产异化误区的首要途径。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新闻立法的法理研究”(编号:16XXW00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地域文化‘国潮’化:巴渝文化继承与传播的现代转向”(编号:2021NDZD1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泳.所到之处皆媒介——5G对媒体产业的影响分析[J].新闻记者,2020(07):59-69.

  [2]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9.

  [3]T.W.Adorno.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Quarterly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4,8(3):213-235.

  [4]达拉斯·史麦塞.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J].冯建三,译.岛屿边缘(台北),1992(04):6-33.

  [5]蒙晓阳,冯博博.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机制、伦理及规制[J].青年记者,2021(19):41-43.

  [6]José van Dijck,Thomas Poell,Martijn de Wa.The Platform Society:Public Values in a Connective World[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3.

  (蒙晓阳: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冯博博: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蒙晓阳,冯博博.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转向与伦理重建[J].青年记者,2022(15):45-4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