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在喧嚣中应如何开展讨论

2022-10-10 08:25:0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李云芳

摘要:对于以传播信息、调查真相、提供观点为职责的媒体来说,当然无法明哲保身地远离或者超脱于各种喧嚣。既然必须躬身其中,就有必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近期,苏州女大学生穿和服拍照被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带走。关于此事网上讨论激烈,尤以批评甚至攻击为烈,很多人将穿和服的女大学生定性为“精日”,质疑其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前后公然穿和服上街,其心可诛。也有法学专家从法律角度分析,认为此女大学生的行为没有违法。

  在机构媒体沉默的情况下,北青深一度非常难得地跟进采访并刊发了稿件。北青深一度的报道获赞不少,有论者点评,“在最需要事实的时候,机构媒体终于提供了事实——这就是新闻最有魅力、最有力量的地方”。

  就在此时,舆论场又发生了一个转折—— “冈本六郎”事件。长期批判他人不爱国,尤其在和服事件上激烈批评涉事女孩及相关声援者的6名博主,因为齐齐转发了日本品牌避孕套“冈本”的促销信息,还一模一样发出 “囤”的助力点评,被一名博主抓住指出反“精日”者竟系“精日”,引发又一轮的口水战。有人点赞“冈本六郎”事件是“魔法对魔法”,即用“冈本六郎”惯用的上纲上线扩大化批评的方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地反批判之。

  舆论场变成攻讦台,令人遗憾。

  讨论是为了明辨,最佳结果是达成共识,其次是缩小鸿沟,最差也是各自申明。为着这个目标,笔者认为,讨论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

  其一,拒绝各式“地图炮”。比如,很多人认为,和服事件竟然发生在中国东部发达、开放的苏州,令人讶异;又比如,“冈本六郎”事件出来后,很多人扒参与者的籍贯,恍然大悟表示“原来如此”。这多多少少都有点“地图炮”的意味。个案问题、个体行为,从来不能代表地域特征。另外,关于“地图炮”,除了要防止大家熟知的对落后地区的地域歧视,还要避免对发达地区的地域攻击,如信口批判发达城市沙文或者霸凌,这也是一种新的“地图炮”。

  其二,拒绝人身攻击,更不要“人肉”起底。如前所说,很多人在讨论时,不仅会扒“对手”的地域籍贯,还会扒出个人照片、隐私、家庭信息等,同步进行人身嘲讽、挖祖坟式羞辱。更有甚者,将攻击延伸到线下,向“对手”狂发信息或打电话进行侮辱和威胁,或者向“对手”地址寄送花圈、冥币等。这种行为不仅失焦,还涉嫌违法犯罪。

  其三,拒绝党同伐异,标签污蔑。很多人喜欢贴标签,一方给另一方贴“公知”“带路党”“美分党”“精日哈韩崇美”,另一方反过来给对方贴“水军”“五毛”“爱国贼”“碍国者”,这都是抛弃问题焦点后“魔法对魔法”的诛心攻讦了。

  对于以传播信息、调查真相、提供观点为职责的媒体来说,当然无法明哲保身地远离或者超脱于各种喧嚣。既然必须躬身其中,就有必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穿透立场、动机、标签等的喧嚣浮尘,回归讨论的基础——事实本身,所谓“以事实为依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媒体的到场调查、打捞隐没信息和发回真相。正如前述论者点评,报道事实是“新闻最有魅力、最有力量的地方”。

  做判断最重要的依据必须是法律,所谓“以法律为准绳”。我特别想说的是,谈依法就不应该有“但是”“然后”之类的花式转折,否则在法律面前兜圈子大谈“情感”“众论”“背景”等的各种特殊情况,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终裁性就会受到动摇。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李云芳.在喧嚣中应如何开展讨论[J].青年记者,2022(17):11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