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从公共热点出发推进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2022-10-20 08:42:0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佳

摘要:本文介绍南方都市报近年来是如何从公共热点出发,围绕打造“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开展采编工作的,包括以热点作为切入口来回应公众关切,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言、建议促进问题解决为导向

  自创刊之日起,南方都市报就在打造影响力、传播力的过程中,将舆论监督报道作为重点方向,后来诞生了诸多影响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作品。近年来,南方都市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模式逐步明确为“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具体而言是三个原则的贯通,即“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当前有条件可解决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其对公共议题的主导性不断强化,在操作方向上,我们又加了一项:“即将或已经形成公共热点的”。

  今年5月,中国新闻奖在专门类奖项中设置了舆论监督报道奖项,这再次显示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责任,应该坚持而不是放弃,应该创新而不是守旧。下面,本文简要论述南方都市报近年来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实践。

  以公共热点作为切入口回应关切

  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兴起,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广受用户喜爱,加上传统媒体在这些渠道上批量入驻,社交媒体逐步承担起公共热点发酵和引领的角色,以至于有了“社交媒介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有相当数量的媒体监督报道题材来源于社交媒体上的公共热点、公共话题,同时因为平台属性决定了其具备很强的实时反馈能力及互动性,媒体从中也更易收获报道成效及影响力。事实上,媒体已逐步习惯于将报道在全网获得的流量、点赞数及跟帖数等作为成功与否的指标,这在各类总结报道和品宣推广中都能看出来。

  也许是一种巧合,南方都市报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2016年,就将原有的深度调查部的报道重点调整为追踪和延展即时热点,并产生了不少优质调查报道。例如2016年,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身亡后,我们推出了调查《恐怖!南都记者700元就买到同事行踪,包括乘机、开房、上网吧等11项记录》;2017年在直播平台成为网络热点后,我们推出了《揭秘地下涉黄直播平台》;2018年,在众多家长吐槽学习类App存在涉黄、氪金等乱象后,我们又推出了《学习类App乱象调查》。这些舆论监督报道均获得了监管部门的强力关注和高度认可。

  这套采编操作模式后来更趋成熟,也成为南都优质原创报道的主要构成。以2022年7月发生的四川网红博主烹食大白鲨事件为例,因为视频内容耸人听闻,迅即引起社交媒体广泛讨论。作为热搜话题,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并迅速展开采写工作。记者先是向有关部门申请物种鉴定,确认并发布权威消息:涉事鲨鱼就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噬人鲨,俗称“大白鲨”,以明确事件的公共利益属性。此后,又对博主直播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这条大白鲨的来源、视频平台是否及时对博主采取监管措施等进行了追踪。一连串的追问后,这个题材在两个方向上最终形成了调查报道。分别是物种本身——《被网红烹食的大白鲨群体现状:评估显示其种群趋势处于衰退中》,旨在呼吁公众及监管部门关注动物群体保护问题;这类直播背后所涉的不法产业链——《主播镜头下的保护动物们:网红烹食大白鲨事件背后隐秘链条》《网红博主烹食大白鲨背后:曾有直播贩卖野生动物的产业链被端》。调查揭示,警方曾通过此类直播线索发现贩卖野生动物产业链,并有人因此获刑。但由于此类直播容易获得流量,始终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同时部分平台予以了纵容。

  我们的经验是,以公共热点作为切入口开展舆论监督,既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受到广泛关注,从而将互联网的显性流量变成媒体话语权。同时,在平台上与用户的强互动关系也有利于建构和扩展报道框架,所以我们主张记者要做“社交媒体的深度使用者”。

  以有价值的建议促进问题解决为导向

  既然目标是做“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作为严肃媒体,我们要求记者不能只抛出问题,还要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为导向,最终努力促进相关问题解决,以结果来衡量报道的公共价值。我们意识到,如果一味迎合网络用户需求,只是满足用户的兴趣,而不是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可能会将采编方向带偏,所获得的流量也不是健康的流量。

  在具体的建言、建议方向上,我们也有一套标准,首先是从职能部门和公众的视角来看,建议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以南方都市报2020至2021年推出的《山寨社团乱象调查》为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批没有通过相关部门注册、悄悄在网上活动的山寨社团大行其道,通常以名人站台的方式为自己背书,大肆招收会员并收取费用。我们在报道中通过展示多个山寨社团的敛财案例,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公告力度,定时公布涉嫌违法的山寨社团。同时,我们也展示了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如联系民政部门、上网查询和鉴别专家身份、搜索裁判文书网了解是否有涉案情况等。这些建议由于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后来得到了广泛采纳。

  其次是建议的延展性及信息含量。这是比较难的,也是新闻性、服务性的提档升级之处。以南方都市报2021年推出的《上海山寨抗癌针调查》为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较之于简单控诉医疗机构无良,向无路可走的病人和家属科普如何抵制抗癌治疗乱象更为重要。基于此,我们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在报道中介绍了一些被医疗机构混入治疗方案的无效举措,例如有些采取的是已暂停临床应用的技术。这些报道后来均收获了百万+流量,避免了一些患者走弯路。

  第三是建议的反馈能力,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成效。以南方都市报2018至2019年推出的《学习类App乱象调查》为例,报道推出前后,记者与职能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广泛联系,以求加强整治力度的建议能够落地。其中,针对调查中发布的《30家热门K12在线教育类App的测评报告》,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回应已密切关注这些情况和线索,将及时核查处理,多款学习App则公开致歉并表示将立即整改。而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后来发布的2018年十件大事中,也包括组织开展学习类App专项整治。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网信等多个部门介入,学习类App乱象整治只是开头,后来线上教育培训也得到了极大规范。

  为了提升这种有价值的建言、建议能力,我们在对采编人员的培养上,也充分考虑到了专业出身的复合背景,以及对分析能力的拓展。其中,因应南方都市报向智库媒体转型的战略,我们在记者梯队里很早就设置了研究员的考核序列,要求他们除了采写新闻稿件,还能撰写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析报告。例如,参与了“记者700元买到同事行踪”报道采写的一位记者,最终转型成了“南都隐私护卫队课题组”高级研究员,“隐私护卫队”最终也荣获了广东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以多种表现形式聚合形成影响力

  为了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成效,我们还在表现形式上作了大力开拓。传统的文字报道,长处是相对严谨、叙事有逻辑、追求文本质量,利于引导读者展开深入思考,并推进后续说理,但局限性也较为明显。一是相当一部分用户如今不爱阅读长文,对这样的传统报道范式缺乏兴趣,或者说在深阅读的同时需要“快读”类产品服务;二是文字报道在表现新闻事实时缺乏直观性,不利于受众快速代入,大量视频产品抢走了时间和注意力;三是持续的文字报道为记者本人制造了框架压力和书写者压力,他们很难有所创新,表达的套路痕迹明显。

  在表现形式的开拓上,我们首先是展开了舆论监督的视频化表达。2020年9月,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都市报运营的媒体融合新型主流平台——N视频客户端上线。N视频设置了五大核心产品模块,分别是大美广东、热点追踪、民生帮办、创意视频、港澳传真。其中在民生帮办方面,开设了以“小N监控室”为代表的视频栏目。2021年,南都、N视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东某地有几排铁皮档,实际是山寨名牌鞋中转的“鬼市”,且只在晚上开档。此后,记者对这一假鞋“鬼市”进行了视频暗访,由于画面足够真实、生动,推出后迅速引发关注。当年底,来自公安部门的反馈是,报道之后警方成立了专案组开展侦查,并很快在全环节打掉了该生产销售假冒知名品牌鞋的犯罪团伙,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

  其次是借助创意能力,以图表、H5、条漫和微卡片等形式直观体现舆论监督的核心发现。以2021年12月南方都市报推出的国际反腐败日创意微卡片《4.2万人,主动投案!》为例,不同于以往的静态海报,这组微卡片加入了动态效果,每张卡片由“一张gif+一张静态图”组成,前页是隐喻性的反腐动态图,点击后出现后页,则是编辑根据中纪委数据提炼的最新反腐成果及特点。这一策划整体监督意味强,对腐败分子的震慑效果耳目一新。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很快实现10万+,并形成了一定量的网友讨论,很好地呼应了国际反腐败日的主题。

  第三是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特性制造话题,扩大舆论监督的实时覆盖面。实践证明,好的原创内容固然重要,第三方平台运营能力也相当关键,是决定内容能否出圈乃至破圈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决定性一环。以2022年7月南方都市报与多家媒体介入报道的江西国控周某炫富风波为例,事件本身并不新鲜,周某也不是炫富最厉害的网络名人。但媒体在追踪过程中,还是诞生了#江西省纪委介入调查周×事件# #周×如何入职江西国控#等多个上亿级的热搜,不仅引导网友持续关注,更促使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开展调查工作,并及时公布了结果。

  在影响力的塑造当中,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如何重塑和重新定义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角色。南方都市报前些年推出的“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记者700元买到同事行踪”和“记者化身病人实测筹款平台”等调查,均遭遇了对于记者职业角色的拷问。我们的判断是,强调记者的参与性、凸显记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尤其在视频新闻时代,但守住公共利益边界、保持主观介入与客观报道的平衡,始终非常考验记者的能力。

  以持续监测和研究拓展报道空间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因应智库媒体转型的需要,南方都市报对记者展开了研究员序列的培养,旨在提升和强化记者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使其不仅能够跟上已发生的热点,也能从各类大数据和案例信息中预判即将成为公共热点的话题,从而及时掌握、及时发布更多独家报道。很多时候当某个选题出现显性结果时,媒体竞争实际上已结束,所以预判能力更为关键。

  当然,这种监测单靠记者本人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将突破口还放到了打造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上。以N视频客户端为例,我们一方面始终强调和实施完备的用户隐私协议,另一方面也根据被用户授权的数据,包括主动提供的反馈来尝试为用户画像,以期实现对个性需求和偏好的掌握,包括可能发酵的话题。批量的反馈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新的报道方向。

  从事舆论监督报道需要体力,也颇需要心力,个中不易,非亲历者难以了解。基于传播环境的变化,着力拓展报道空间除了有利于媒体维持影响力高位运行,对具体从业者来说,也是保持热情、找到目标和提升战斗力的需要。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编委、新媒体事业中心CEO)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佳.从公共热点出发推进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南方都市报调查报道方法论[J].青年记者,2022(17):57-5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