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对“作者隐藏术”应人人喊打

2023-03-02 08:52:0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李云芳

摘要:  在中国的信息市场上,除了原创的新闻采编机构外,转载分发平台、社交平台及其上的自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吸引和触达受众的能力

  在中国的信息市场上,除了原创的新闻采编机构外,转载分发平台、社交平台及其上的自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吸引和触达受众的能力来说,后者还要大大超过前者。因此很多时候,原创机构的内容要经由分发机构这个“中介”来抵达受众。原创机构和分发平台在信息市场上各展所长、协作共生,既保证信息可持续、可信任地产出,又能最大化实现传播和触达,这自然是受众之福。但笔者注意到,在信息的分发传播链中,内容来源或者原创作者被有意无意地丢弃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最常见的“一转藏,二转没”情况。

  A在转载他人文章时喜欢把信息来源想方设法地隐藏起来,如把来源、作者放在稿子的最末尾,而且不是正文的末尾,是整个公号的末尾——前面还要先放上自家的品牌logo、自家的一些其他宣介品,然后才放上来源和作者信息。在最末尾放来源和作者信息的时候,也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使用各种模糊手段,比如将颜色设置为容易忽略的极浅灰色,此所谓“一转藏”。

  而在二次转载中,“藏”经常变“没”:A按照上述方法一通操作后,成功地把内容来源或者原创作者给“藏”起来,而B看到A的转载文也进行转载时,经常会遗漏或忽视了末尾的原始来源,只看到开头A自家的醒目标识,于是以为A是原创,最终出现在B处的这篇转载稿件来源就被错成A。此所谓“二转没”。

  再推理一下,如果B从A处转载时也按照A的方法进行一通 “藏”的炒作,层层循环下去,最后这篇文章的来源就变成一个个转载者。内容来源被“置换”了,原创机构的版权、原创作者的著作权就此湮灭。

  本来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下、公众号名字前有一个格式位,专门用来显示稿件来源或作者名字的,但运营者经常付之阙如,导致开头只能看到转载者的公号名字,没几个读者会耐心坚持看到稿件最后的原创作者。

  笔者咨询有关人士了解到,作者一栏空缺是因为字数限制为8个。但笔者不解的是,虽然这里有限制,但仍有更多的办法尊重原创作者,比如有些运营者就把作者放在了稿子开头第一行,且使用醒目的字体、字号或者颜色来凸显。无论是把原创单位和作者“藏”在文末,还是将正文中的所有原创单位和作者的痕迹全部抹除,转载者美其名曰为了提高读者阅读的流畅性。也必然会伤害原创机构和原创作者生产内容的积极性。

  笔者也了解到,腾讯在保护微信公号的原创内容方面做了很多设计,有申明原创的选项、有自动查重的功能、有转载需开白名单……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公号运营者“研发”出了新的洗稿方式:将他人文章拿过来,将其中的故事情节摘出,使用快餐鸡汤文风格重新叙写一下故事,美其名曰“故事风编辑”,也借此实现规避技术查重的目的。

  在目前情境下,笔者对内容运营者通过摘编内容、综合梳理生成文章并不完全反对,但坚决反对千方百计隐藏、隐没作者和来源的做法。

  为此,笔者倡议、呼吁:倡议内容运营者自律,秉持操守,转载或者使用他人内容时,不在“藏”或者“隐”作者、来源上挖空心思,而是努力把原创单位、原创作者在显著位置予以显著标记。呼吁所有分发平台、社交平台通过技术、规则的力量,打击种种隐没来源和作者的做法。就微信公众号来说,希望腾讯能通过技术设计,将作者栏不限字数或者将上限调高,且设置为必填,或把稿件来源、稿件作者设计成一个必填模块,置于显著位置且设定转载必须附带。

  总之,如果目前中国的信息市场无法彻底做到授权转载、认可转载,那么至少可以先做到在呈现方面最大程度地尊重内容作者和版权方。如果原创者已经免费供给内容了,使用者还千方百计隐藏抹杀原创者痕迹,这种做法类比到人际关系上,几乎就是 “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式的失德了。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2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李云芳.对“作者隐藏术”应人人喊打[J].青年记者,2022(23):11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