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电视时政评论的青年视角和创新表达

2023-03-09 08:32:0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靳畅栋

摘要:  电视评论在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媒体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探索电视时政评论在主体、内

  电视评论在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媒体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探索电视时政评论在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主体创新:打造青年观察员IP

  评论是立场、观点的表达,谁来表达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主体表达”[2]。不同主体的评论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都有较大差别,例如本台评论、报纸社论往往针对重大时政新闻发声,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而以新闻评论员为主体的专栏节目则更强调新闻性和思想性,更具个人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主体创新是电视评论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青年评时政:弥补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主体缺失。当前的电视时政新闻,青年作为表达主体是缺失的。一方面,时政新闻的同期声多以群像形式出现,较少有按照年龄划分的专栏,对青年这一活跃群体关注不够;另一方面,电视评论一般由资深媒体人或知名专家主导,青年担任时政栏目的评论员比较鲜见。《海南新闻联播》从2021年开始,推出评论专栏《新青年,有态度》,打造青年观察员这一鲜明的评论主体。“新青年”首先指新面孔,《新青年,有态度》的青年观察员是一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90后编辑,具备较强的采写编评能力,能够胜任节目策划、评论撰稿及出镜录制的要求,从幕后到台前也是采编人员适应媒体融合的尝试。“新青年”还指新闻评论有新角度,即青年视角。近年来海南重点引进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青年人才,青年活力反映社会活力,因此《新青年,有态度》立足青年立场,在时政新闻的宏大叙事之外,另辟蹊径地用青年视角聚焦海南发展,关注身处自贸港建设一线的青年群体心声,有效拓展了电视新闻评论的表达空间和层次。“有态度”则指专栏力求观点独到,态度鲜明富有锐气,摆脱传统电视评论四平八稳的窠臼,让时政评论充满鲜明的风格特色。

  (二)IP化运作:推动青年观察员成为舆论意见领袖。《新青年,有态度》采取个人IP化的运作模式,个人IP是能够生产具有跨平台影响力、具有个人标识的内容产品个体。在跨平台传播方面,专栏兼顾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和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打通了大屏与小屏的界限,在《海南新闻联播》中播出后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听海南客户端等平台二次分发,形成矩阵式的立体传播;在打造个人标识方面,固定一人担任青年观察员,播出频次上保持稳定性,每逢大事必推出评论专栏;在叙事方法上,注重以青年观察员的第一人称叙事,通过预先设计的话题拉近与青年受众的距离。例如在解读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新青年,有态度》以青年观察员身边朋友对海南生活的好奇引入,继而阐释报告中提到的发展机遇,最后亮明观点:海南自贸港正在给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可预期的未来。

  话语创新:探索主流价值的年轻化表达

  当下各类媒介争奇斗艳,在互联网上,受众更多地关注内容的新意和立意,而新闻评论主体的身份趋于淡化,一些非专业的评论员获得大量关注。因此,电视时政评论必须与时俱进,在网上网下“开疆拓土”。在言说方式上敢于打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表达惯性,“契合融媒体时代的言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从而集聚更多用户,助力新闻评论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的实现”[3]。《新青年,有态度》将话语创新当做电视时政评论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一)在“接天线”和“接地气”之间找到平衡点。《新青年,有态度》坚持每逢大事必发声,自创办以来,聚焦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消博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推出数十期专栏节目,阐释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刻意义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面对大主题应避免曲高和寡、自说自话,专栏坚持“小切口”引入和个人化表达,从身边人、身边事引入新闻事实,从受众最关心的民生话题入手,将宏观政策转化为生活语言,将大事件与普通人的生活连接起来。例如在2021年首届消博会期间推出的评论《聚焦“双循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话题延展到展会之外,运用大量案例,剖析举办消博会、促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普通群众带来的重大利好。

  (二)在严肃性和流行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处理重大事件,时政评论必须体现严肃性,杜绝导向错误、事实错误和态度偏差。《新青年,有态度》对新闻事实、相关数据的引用均来自权威信源,注重吃透重大事件的精神内涵,立论准确,论证严谨,避免哗众取宠、以讹传讹。在此基础上设计创新表达,例如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新青年,有态度》推出系列评论《这个“00后”与众不同》《每场分论坛都是一条“朋友圈”》《海南和博鳌亚洲论坛共成长》等,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适当引用网络流行语,例如“把真知灼见打在论坛这块‘公屏’上”等,在年轻观众中的接受度更高。

  (三)在权威感和年轻态之间找到平衡点。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强调准确、严肃,具备较强的权威感,但也存在画面调度方式较单一、语言过于程式化等问题。《新青年,有态度》力求在保留权威感的同时,营造年轻态的话语表达范式。在言说方式上,注重交流感,大量运用“咱们”“你”这样的对象化表达,避免空话套话,多用短句子,语言平实风趣。例如青年观察员在博鳌亚洲论坛公园中,借由公园建筑用砖全部来自海南古老村落这一信息点,阐述博鳌亚洲论坛与海南“深度融合、无缝衔接,有点混搭,但一点儿也不‘违和’”的观点。在形象塑造上,青年观察员出镜身穿西装或衬衣,但不打领带,既保持时政新闻节目的严肃庄重,又体现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

  形式创新:丰富视觉元素让现场评论“活起来”

  以往电视时政评论惯用主持人口播,或以字幕加配音的方式呈现,形式单一,且线性播报稍纵即逝,不能像纸媒一样承载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评论亟待扩容信息量,增强现场感。“需要评论员深入新闻一线,用脚力弥补信息的不足,寻找更多新闻触点。”[4]《新青年,有态度》采用现场评论的形式,在传播上实现了三重效果。一是提升了节目信息量。青年观察员在新闻现场评论,大量现场镜头和转场画面起到交代新闻背景、补充新闻元素的作用,再辅以小标题、图示等,许多信息就可以不在观察员的语言中交代,留出时间重点阐释观点,提高信息密度。二是声画配合佐证观点。注重把评论内容和现场元素结合起来,增强评论效果。例如在介绍首届消博会拥有高人气时,青年评论员身后大量的客商和人流画面,佐证了评论观点,提高了可信性。三是增强了可看性。《新青年,有态度》使用微单、无人机拍摄,画质较优,画面丰富,给人以沉浸感。节目在剪辑上保持快节奏,每句话尽量有信息点,每个信息点均搭配观点,转场力求新颖,运用丰富的包装特效,使之适于新媒体传播。

  评论专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新青年,有态度》创办一年多来,节目形态逐渐稳定,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论话题较单一。主要针对重大时政新闻发声,对受众普遍关心的民生话题、社会热点、经济政策等关注不足。评论专栏如果不能在内容的丰富性上有所提高,就难以扩大影响力。二是评论深度有待提高。受限于节目时长,电视评论在一分半钟时间里内容深度不足,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只能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无法展开论述。三是有时画面与内容脱节。《新青年,有态度》的特色是现场评论、有丰富的画面和转场,注重现场感、形式感。但是当评论内容比较宏观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出镜现场,与内容匹配度不高的画面反而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有“炫技”之嫌。

  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电视时政评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的核心是主流价值观,“新”的要义是与时俱进地创新表达,保持输入优质内容的能力。因此,《新青年,有态度》动起来,还要沉下去;重新意,更要重内容。评论专栏的生命力在思想和观点,《新青年,有态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创新能力。一是扩展评论选题。选择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加强新闻策划,推出系列评论。二是拓展内容深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思想性和逻辑性,避免观点表达“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编排上适当增加时长,使专栏做到以观点立足,不单纯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而是通过对主流价值的创新宣传不断扩大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三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坚持“内容为王”,在此基础上追求形式创新、积极运用最新的技术和表达方式,让“现场感”为“好观点”赋能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2]刘枫.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51-52.

  [3]杨树.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创新与发展[J].中国出版,2020(12):28-32.

  [4]于穆铭.浅析现场评论的新闻魅力[J].记者摇篮,2021(06):57-58.

  (作者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编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2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靳畅栋.电视时政评论的青年视角和创新表达——以评论专栏《新青年,有态度》为例[J].青年记者,2022(23):43-4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