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新闻报道融入情感关怀的路径
2023-03-14 08:31:2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赵一菲 彭肇一
摘要: 一直以来,公正客观是新闻工作者奉行的基本职业规范,也是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原则。记者们往往尽量选择中立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措辞来进
一直以来,公正客观是新闻工作者奉行的基本职业规范,也是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原则。记者们往往尽量选择中立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措辞来进行事实的描述和呈现。然而,在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中,媒体报道看似公正客观的描述,却因为笔触过于理性而被公众质疑“缺乏温度”“不近人情”。譬如,针对2022年6月10日的河北唐山打人事件,部分媒体选择的“搭讪”“肢体冲突”等词汇,与普通人的真实感受差距很大,从而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批评和质疑。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公众希望媒体能够展示更多的情感关怀。坚守公正客观的报道背后所蕴含的理性与情感是否绝对的二元对立?关怀伦理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并为公正客观与情感关怀的融合并存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为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操作中合宜处理客观事件中的主观情感带来启发。
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与情感关怀
新闻的公正客观性往往要求记者排除主观情感,尽量以中立、理性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情感关怀从未游离于新闻采写之外。特别是数字时代新的社会情境,急需重新审视新闻与情感关怀的关系。
一是数字时代新闻业态急剧变革的新情境下,以公正客观为代表的新闻价值需要正视情感关怀的重要性。
媒介技术的新变革令新闻生产的边界日渐模糊,这挑战了传统的新闻专业精神。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让一些原本不是职业新闻人的公民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制作过程,改变了原本的新闻议程和新闻价值。随着新闻和社会的变化,情感在新闻的生产和消费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新闻报道如果过度地追求客观与理性,则可能忽略受众的感受。因此,在新闻实践中情感关怀不应与公正客观对立起来。
二是数字时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边界模糊,新闻媒体需要正视公共话语中的私人情感表达。
公众话语权的崛起提升了公众对新闻塑造的力量,特别是在新媒介技术发展下,算法和技术重塑新闻分发的逻辑,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更加精准,公众的私人情感需求被放大。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媒体的报道实践过程,而且在传播效果方面要求新闻报道重新考量与平衡公共话语中的私人情感表达。例如,新闻工作者需思考新闻报道如何以更加情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何对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展现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三是数字时代新闻媒体传播过程中,其情感教育的作用凸显。
数字平台沟通连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阶层,让各方主体能够自由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面对社会群体的多元立场和诉求,新闻媒体有必要反思其在舆论事件中情感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新闻媒体承担着社会润滑剂的建设性功能,有能力有责任通过新闻报道对大众情感进行疏导。新闻工作者将情感渗透新闻实践过程,展现对于社会群体的关怀,也是在数字时代的社会情境中彰显人文主义关怀的表现。
整体来看,数字时代新闻生产中主观感受和情感关怀的重要性凸显,这要求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情感性加以重视,对大众情感进行教育和疏导。关怀伦理中对于他人情感需求的强调,能够为新闻业平衡公正客观和情感关怀带来一定的启示。
强调关怀关系与实践的关怀伦理
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之时,如果只是追求“公正理性”而忽略情感的表达,会遭到公众的质疑。这种质疑体现出公众希望媒体持有“关怀”之心。关怀伦理所强调的关怀关系以及实践特征,能够给新闻媒体实践带来启发。
源于女性主义思想潮流的关怀伦理,也被称为女性主义的道德理论和方法。卡罗尔·吉利甘(Carol Gilligan)、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以及弗吉尼亚·赫尔德(Virginia Held)等人是关怀伦理理论重要的代表者。关怀伦理理论认为,美德伦理和功利伦理都属于理性主义伦理,属于传统父权制的男性道德经验和伦理传统,排斥了女性主义视角的关怀情感。关怀伦理对普遍、抽象的伦理原则提出质疑,强调女性视角下关怀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女性独特的关怀特征,认为关怀并非以理性认知的方式进行的道德伦理,而是以一种直觉感受的方式进行,不能通过原则和论证的语言加以呈现。简言之,关怀伦理指向了道德态度而非道德推理。关怀伦理持尊重情感而非拒斥情感的观点,给新闻媒体实践所带来的启示是,理性和情感并非完全二元对立,公正客观和主观情感的表达具有兼容的可能性。
从关怀伦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诺丁斯对关怀的讨论中,可以总结出关怀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给予关怀者足够的重视”以及“从被关怀者的利益出发”[2]。这意味着关怀不是简单地给予被关怀者以关心,即一定程度上需要回赠关怀者;同时并非抽象的情感,而是需要聆听被关心者的真正需求。这种双向的强调也体现了关怀伦理的特殊之处,即“关怀”体现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视角提醒着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状态[3],正如“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利益很重要地缠绕在一起而非简单的竞争”[4]。因而,对于何为真正的关怀,必须从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系角度去看待其价值,关怀不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可以被视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一种“相遇”。这种“相遇”同样适用于新闻媒体实践的情形,坚守客观公正原则的新闻媒体人与被报道者或公众处于具体的关系维度之中,这为新闻媒体人提供了进行道德伦理选择与判断的认知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关怀伦理的关怀并非简单停留在价值意义层面,它同时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关怀伦理强调对被关怀者特定需求的满足和关怀关系的培养,关注关怀的评价标准、关怀的成效以及关怀的动机。在赫尔德看来,关怀作为一种实践表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需要和为什么应该应对需要”,这种实践特性意味着“关怀的属性和标准可以被描述”“关怀可以建议和不断改进,从而使足够的关怀提升到良好的关怀”[5]。关怀伦理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不仅停留于家庭等私人领域的范围,同样也被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类别的全球领域事务中。基于此,关怀伦理的实践性为关怀价值拓展到新闻实践活动中提供了可能。
新闻实践融入情感关怀的可行性
新闻实践追求公正客观的报道立场,但关怀伦理所体现的信任、团结、关心和满足等情感关怀则为新闻实践提供了新的社会关系建构思路。具体来说,新闻实践融入情感关怀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关怀伦理承认正义的重要性,这是关怀伦理能与新闻实践相融合的前提。
关怀伦理并不排斥公平正义,关怀伦理所主张的关怀中同样包含对正义的思考。但当关怀伦理面对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利益缠绕在一起之时,并不追求公平解决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彼此个人利益和权利问题。关怀伦理强调一定范围内正义的有效性,反对正义主导人类道德全部领域,反对将正义视为普遍性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赫尔德曾举例认为,家庭生活中可以缺乏正义,但无法缺少关怀[6]。在关怀伦理看来,公平正义保护着社会的平等和自由,但是关怀则可以为社会培育凝聚力,因而关怀更具道德价值的基础性地位。
其二,关怀伦理所强调的具体道德责任,能够弥补抽象理性为主导原则的媒体伦理的不足。
新闻媒体强调客观公正的理性原则,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理性的客观记录。在现实生活情景中,新闻媒体往往因为理性客观事实以及情感上的冲突而陷于两难的处境。但媒体伦理道德规则所给出的只是普遍以及抽象的伦理规则指导,并无法解决媒体从业者所面对的具体伦理困境。关怀伦理强调对他人所负有的道德责任感,能够弥补抽象理性为主导原则的媒体伦理缺憾。关怀伦理尊重与我们处于关系中的他人的具体要求,其强调的“专注、信任、对需要的反应、讲述的细微差别和培育关爱关系”[7],能够鼓励媒体人反思其感受性以及自由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怀情感,在描述新闻事实过程中建构平等的对话关系,并对可能造成的伤害加以足够的重视。
其三,关怀伦理所回应的问题关乎人类共同情感,能够指导新闻实践中面临的私人议题和公共议题的冲突。
关怀伦理所持有的关怀旨趣和价值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这解构了传统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分隔。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体机构,其呈现的议题具有公共性,同时也兼有私人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阶层、群体等公众借助社交媒体互动,使得彼此间的利益诉求与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那些需要被关怀的个人或弱势群体的情感需求。
其四,关怀伦理对“关系”的重视暗含着人在道德上的相互依赖,这与新闻行业中的“以人为本”以及追求更好的社会图景相一致。
关怀伦理希冀人们自主培育与他人的关系,认为关怀不能简单归之于关怀者的德行,强调必须从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系去看待其价值。同样,新闻实践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存状态,体现了新闻实践活动的社群属性。此外,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的瞭望塔也履行着建构美好社会图景的目标。媒体报道不仅需要对社会运行的机制作出解释,同时其是否给予关怀以及关怀的程度也体现着其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关怀之情如果不能贯彻于媒体的社会建构之中,那么公众的安全感也会随之崩塌。进一步而言,媒体报道所彰显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所显露的对特定群体的关怀之情,不仅与社会公正的目标相一致,更在引导整个社会思考良好社会的愿景应该为何。
新闻工作者践行情感关怀的路径
关怀伦理认为其伦理实践路径要靠日常生活中的累积与潜移默化的努力。这凸显了关怀实践中人的自由性,但同时也意味着人在后天学习中可以成为有能力的关怀者。作为媒体实践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其情感认识是新闻生产的重要议题基础。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持续性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继而成为有能力的关怀者呢?基于关怀伦理的主张,本文提出三条路径以供借鉴与参考。
(一)正视以及珍视关怀能力
关怀能力是人性的潜在本质,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关怀者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能够正视以及珍视自身的关怀能力。首先,新闻工作者需要正视自身的个体情感。正如前文所论述,新闻业与情感实际密切相连。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事件中需要调动自身的共情能力,看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其次,新闻工作者需要正视大众的情感性需求。特别是需要在矛盾冲突中把握社会情感的转向并及时调整报道重点,让新闻报道充分发挥社会群体情感沟通的桥梁作用,促进群体间达成情感的共识。
(二)发掘以及体察关怀情感
媒体记者不仅需要培养自身的关怀能力,同时还要发掘和体察其中的关怀情感。这对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新闻事件采写过程中凸显对他人的关怀,敏感抓取其中可能蕴藏的社会传播价值的关怀情感,注意传播过程中公众的情感需求变化。特别是在数字时代的信息化浪潮中,新闻工作者需要重视文字时代与视频时代的传播情感差异,反思其中可能蕴藏的情感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发掘和体察关怀情感,将关怀情感贯穿于新闻实践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支持新闻工作者对所有新闻事件无边界地表达自身情感。关怀伦理所强调的特殊伦理原则,提醒着媒体人的主观情感实践在满足新闻公正客观性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而灵活调整。
(三)总结并反思关怀情境
正如关怀伦理所强调的是自然的关系而非规范性原则,面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中的伦理处理,新闻工作者需要结合情景进行总结和反思。新闻工作者不能简单以坚守道德原则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敏感性。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媒体能够对公众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建构公共道德。新闻工作者时常反思对于新闻事件的情感处理,明确自身的“情感教育”责任,有利于促进转型中的中国各个群体、各个阶层达成理解,消除歧视和偏见,化解社会冲突。
结 语
当下媒体面临严峻的“后真相”的挑战,如何平衡公正客观与情感关怀,如何对待情感在新闻业中的深度卷入,对于转型中的新闻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关怀伦理为我们重新反思新闻业中的情感事实提供了规范基础。
关怀伦理强调从被关怀者的视角出发,聆听其真正的需求,并提醒新闻工作者将其伦理判断置于具体情境之中,关注人类共同情感,重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状态。在关怀伦理的指引下,新闻报道不仅是为了呈现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情感注入也在表达对社会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可以说,情感和新闻业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情感的加入能够为好的新闻业提供坚实的基础[8]。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正视以及珍视关怀能力,发掘以及体察关怀情感并反思关怀情境。虽然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处理公正客观和情感关怀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但关怀伦理为传统以公正客观为中心原则的媒体伦理实践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的研究者可以延续关怀伦理视角进一步细化讨论不同媒介类型的情感关怀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Beckett,C.,& Deuze, M. O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J]. Social media + society,2016, 2 (3):1-6.
[2][3]内尔·诺丁斯.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M].武云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4][5][7]弗吉尼亚·赫尔德.关怀伦理学[M].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0,64,20.
[6]Held,V.The ethics of care:personal,political and globa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72-73.
[8]袁光锋.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J].现代传播,2017(01):57-63.
[赵一菲: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助理教授;彭肇一(通讯作者):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2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赵一菲 ,彭肇一.数字时代新闻报道融入情感关怀的路径——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J].青年记者,2022(23):43-4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