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学习“浙江宣传”

2023-03-20 08:39:3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新闻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普遍对无视新闻规律的运动式宣传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新闻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普遍对无视新闻规律的运动式宣传极为反感,呼吁按新闻规律办事成为大家的共识。当然,仅对“宣传”这个词而言,也难免有灌输、单向、不接地气的片面认知。

  也因此,在刚刚看到“浙江宣传”这个公众号时,当年落下的病根儿又犯了——这个名号也太老气、太官方了吧,不就是一个政府文件的网络版吗?

  不过很快我就又一次明白了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的道理。朋友圈里不断转发的“之江轩”(“浙江宣传”富有诗意的评论名)大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上通中南海,下连四合院。特别是那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朋友圈里的疯狂转发前所未有。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罕见的1528万,读者留言超过3万,妥妥的千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内容为王。

  还记得那篇《“低级红”“高级黑”的六种形式》吧?一针见血地精准聚焦了舆论场上的糟糕表现。对这些“红与黑”的认知,在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的“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活动中得到了一个侧面的印证。“嘘声”的备选有两个:一是数据伦理失范现象,二是疫情发布会引发舆情。虽然最后“胜出”的是前者,但大家对某些地方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出现的“耳钉姐”招摇和社区干部不合时宜的卖惨,则表达了与网络批评一致的看法。而“浙江宣传”文章中提到的“用力过猛、任意拔高的脸谱化”和“自我美化、弄巧成拙的唱高调”,果然是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点睛之笔。话音未落,“浙江宣传”的《新闻发布勿犯七个低级错误》冲上热搜,看似“真情流露”,实则“自我陶醉”,“表演式”发布,一“演”就砸,这样的“金句”,让人过目难忘。

  还记得那篇《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吧?这是“浙江宣传”第一次火爆全网的出圈。在易烊千玺考编事件中,某媒体发表文章,嘲讽了“小镇做题家”。没多久,“浙江宣传”做出了回应,文章鲜明地指出,“小镇做题家”不应被嘲讽。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精神贵族们,他们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了别人多年的努力。我认为,这里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实际上触及了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题等一系列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敢于主动蹭热度,坚信常理常情总能激荡人心,“浙江宣传”甚至可以关注脱口秀的正能量,可以通过关注地球高温去做科普,甚至敢于对体制内的自己人说狠话。请看:

  “不少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似乎越来越难以直抵人心。一些电视从业者仍沉醉于往日辉煌,幻想着能够继续支撑维持下去,不愿意冲到互联网上搏击。有一些(电视)单位的领导不愿冒风险改革得罪人,于是假装看不见,宁愿拖着,直到把包袱甩给下一任。”

  刀刃向内,刺刀见红,鲜明的问题导向,直指问题的要害,难道不是吗?这些年论及传统媒体式微的文章铺天盖地,但鲜见直面自身顽疾的反思。哀叹中透着无可奈何,抱怨里难掩就想甩锅,这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自欺欺人,实际上是整个行业沦为特困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追求视频的眼花缭乱还是坚守文字的真知灼见?“浙江宣传”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后者,且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一些人把“无视频不传播”视为挽救传统媒体于水火的灵丹妙药时,“浙江宣传”笃定并践行“笔墨当随时代”,并将其作为作品集的书名。此书值得一看,值得多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时统宇.学习“浙江宣传”[J].青年记者,2023(01):1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