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的空间叙事解读

2023-03-28 09:14:4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张梦玉 王晓宁

摘要:  富媒体概念最早由Suzanne Brisendine提出,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完善为包含流媒体、图片、音频、文本、Flash等内容资源,以及Java、HTML5

  “富媒体”概念最早由Suzanne Brisendine提出,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完善为包含流媒体、图片、音频、文本、Flash等内容资源,以及Java、HTML5等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动画、声音、视频等组合式、交互性的信息承载方式[1],成为“将数据转换为数据产品的常用方法之一”[2]。在“富媒体”新闻探索上,新华社较早地进行了系列实践,2019年,新华社成立5G富媒体实验室,此后,借助3D、XR、AI等尖端技术,结合卫星、地图、无人机等空间影像及通信服务信息和数据可视化等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富媒体”新闻作品,不仅为完成传统业务升级转型、实现智能化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也使其在重大节点拓展出不同的报道创新思路,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恩格斯提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3],虽然同为叙事存在的基本维度,但之前叙事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重视时间轻视空间的倾向。随着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叙事空间维度后,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不断扩展,逐渐与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学科结合。探讨电视剧、纪录片、VR电影等影像媒介作品的空间叙事类型、呈现的空间叙事特征及叙事策略也在近期的研究中崭露头角。诸如有学者提出新闻短视频具有将线性情节转换为单一场景,以及以外聚焦或内聚焦的空间展示作为内容主体的两种空间叙事方向等[4]。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空间叙事学适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广阔前景及将空间叙事学与“富媒体”实践结合的可行性。本文聚焦新华网“富媒体”新闻内容,综合龙迪勇提出的空间叙事学研究框架对其呈现样态、叙事模式和空间建构方式进行解读,以期为其他媒体的“富媒体”实践提供创作特征和创新方法的理论支持。

  新华网“富媒体”新闻内容的呈现样态

  美国叙事学者玛丽-劳尔·瑞安曾提出,模块性是数字媒介最基本的属性之一[5]。这种属性在新华网“富媒体”内容的呈现中也得以体现。自2020年12月28日起,新华网单独开辟“富媒体”一栏,将5G“富媒体”形态的新闻作品集中呈现,在作品的组合中,主要分为四个模块。

  (一)借助卫星遥感技术打造的“卫星新闻”模块

  自2019年开始,新华社开始打造智能化编辑部的探索。“卫星新闻”模块立足于卫星遥感技术,旨在通过太空视角进行多层次的影像呈现,不仅做到将地图可视化,也使用户可以更加立体地观测地理变迁、自然之美、城市、生态等的演变趋势,以及更加迅捷地追踪突发热点事件。在这一模块,卫星新闻的主题主要有“卫星知识局”“卫星瞰宁波”“地理+”等,不仅呈现形式多样,制作精良,塑造了创新的叙事空间,而且关涉扶贫、基建、生态、救灾等重要话题,做到了形式与意义的并重。

  (二)立足于大数据支撑的“数理话”模块

  “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和呈现的报道理念、报道方式”[6],近些年来,新华社一直将数据新闻作为创新报道的主要突破口,探讨数据的“惊艳”化呈现。在“数理话”模块,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通过与企业以及政府和智库等的跨界合作,拓展数据资源的来源及数据新闻的关涉范围,通过微视频、词云图、漫画、动静态表格等不同形态将数据立体化、交互化呈现,辅助新闻信息和复杂内容的传播,提升叙事内容的轻量化和深度性。

  (三)集成5G前沿及AI技术的“5G+AI”模块

  在当前的“5G+AI”板块,新华社聚焦8K、VR等技术,打造“微纪录片”“动漫微视频”“5G瞰天下”“MG动画”“声音可视化”“互动视频”等一系列高质量影像资料,并注重视听觉信息的结合,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和交互性的视觉体验,提升视频的传播与应用价值。

  (四)通过X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身临其境”模块

  XR(扩展现实)强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弥合,注重缩小受众、信息和体验之间的距离壁垒,因而在情境感知、感觉代入、自然交互和编辑现实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7]。新华社基于5G、AR、VR等技术打造XR场景,推出了“MR新闻”“VR影片”“云端看展”“延时·中国”“全景视界”“瞰中国”“3D新闻”等创新作品,呈现出情景化、全方位、交互式等特质,不仅实现了与手机、PC、大屏等的多端互通,也通过全方位场景呈现使受众从“观看者”转向“参与者”,为用户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交互式体验。

  综上,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不断深化“富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结合的深度,丰富“富媒体”作品的呈现样态,在主题刻画、信息传播、数据利用、媒体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为媒体行业及学界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对象。

  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的空间叙事模式

  (一)“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

  “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是指构成叙事文本的所有故事和情节线索之间并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或明确的时间顺序,它们仅仅是作为共同说明或支撑同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观念的材料被罗列或并置在一起[8]。为适应当代受众“浅、碎、新”的信息接受模式,新华网“富媒体”作品很多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为达到更好的传受效率,往往会将一个宏大的传播主题切分成不同的“子叙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时间的序列感和事件的因果性被忽略,空间的并置和交叉则更多地支撑起叙事逻辑,进而形成“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

  从宏观上来讲,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的运作即可以看作一个以“富媒体”技术为主题的创新模式,在新技术主题下,实验室细分了“卫星新闻”“数据新闻”等多个子运作模块。中观层面,各个“富媒体”模块下细分的“5G瞰天下”“声音可视化”等系列内容作品,也是通过聚焦一个“共性”主题,针对不同话题和对象进行空间叙事的产物。在微观作品层次,单个“富媒体”作品诸如5G微纪录片——“‘八大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系列短片”以及“换个姿势看党史”系列微视频等,也是运用“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将党史热点和文化宣传等事件具体呈现出来。

  (二)不同面向的分形叙事

  叙事作品中存在的多维形态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要论证的空间叙事的“分形”状态。新华网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非线性“分形叙事”模式主要有两种不同面向的叙事类型——面向“过去”的多因一果分形叙事和面向“未来”的一因多果分形叙事。

  以“现在”的视角去观照某一个事件,可以回溯造成事件的多种“原因”。在新华网“富媒体”作品中,如聚焦热点事件的数据新闻“新晋顶流冰墩墩到底是咋火起来的”,运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总结社会热点事物“冰墩墩”的出圈原因,并将其走红过程通过词云图、动画、图片、表格等形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还有包括“剧本杀”“冬奥会”等热点新闻话题,在叙事文本分形结构复杂的前提下,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更丰富多元、更深层次的信息,从而建构出二元或三元次序的多层叙事模式。

  另外,一个“原因”事件导致多个“结果”的事件链条,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向“未来”的分形叙事模式。诸如此前在“5G+AI”板块推送的“‘她’来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精彩亮相”新闻中,不仅通过文字、视频与图像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人工智能产品的形态样貌,也通过对其研发创作背景、升级进化节奏和功能更迭过程的介绍,指出这一全球首次“新闻+AI+3D”的尝试将为新闻界开启怎样的未来,这一创新成果也在此后的实践中证明了富媒体技术在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为新闻生产“未来场景”开辟新空间的无限潜力。

  在不同的叙事模式中,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有不同的空间建构逻辑,这些媒介作品不仅开拓出新华社“富媒体”内容创作全新的叙事格局,也为受众思维开辟出一条突破单调机械的线性世界的可能性路径。

  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的空间构建方式

  在叙事学研究中,叙事作品的情节、结构或呈现形式、方式等范畴一直是考察的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梳理,发现新华网主要通过空间与图像、文字和历史叙事结合的方式,完成对“富媒体”新闻作品的空间形态构建。

  (一)图像延伸空间:时刻、视野与场景

  尽管图像的类型、特征、表现形态多样,但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因此有学者提出使空间时间化是图像叙事的本质[9]。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主要采用单幅图像叙事或系列图像叙事来延伸空间。

  为了突破图像叙事瞬时性的弊端,富媒体实验室通过精选图像所表现的时刻以及创新图像呈现方式,扩大图像呈现的某些时刻中可被发现的信息数量。在单幅图像的打磨上,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开发了异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太空俯瞰视角、通过大数据手段为用户提供了隐性观察社会的旁观者视角、通过XR(扩展现实)等技术打造了720度沉浸式全场景视角等,不仅颠覆式地对新闻图像呈现的视野进行了创新,而且使“场景成为一种空间意向”[10],兼具实体存在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功能,并通过用户对景别和场景自主选择的具身操作,增加传受互动性和受众的临场感,达到在瞬间定格的时刻中扩展图像延伸空间的叙事效果。

  此外,新华社推出的系列“富媒体”视频影像、纪录片、MG动画等则是系列图像叙事的代表性类型,叙事主体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场景通过剪辑和蒙太奇等手段前后衔接起来,不仅能构筑一个新的时空层次,也可以使图像叙事内容与受众情感沉浸形成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完善新闻的表现力和信息的传播效率。

  (二)文字引导空间:符号、语词与故事

  有学者提出,由语词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有时存在着某种复杂的“互文性”关系,语词符号作为一种时间性媒介,总想突破限制达成某种空间化效果[11]。对于符号所建构的故事意义的把握,只有将符号放到具体的语境或指称背景中,才能被确切地把握意义[12]。

  由于图像本身是一种瞬间的、断裂的、脱离事件的“去语境化存在”[13],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通过文字、语词、数字等符号在图像内部或外部空间对受众辅之以引导,将想要传达的故事再语境化,延伸图像意义空间,进而通过单个图像和文字共同复刻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符号相互组合的叙事结构,建构完整的故事链条。

  (三)历史唤醒空间:事件、景观与记忆

  新华网“富媒体”作品的历史叙事一方面对历史场景、文物、故事等事件或景观进行挖掘,诸如围绕“二十四节气”“党史战争史”“官式古建筑”“红色地标”等历史话题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实验室通过“富媒体”技术对特殊的历史事件进行复现,对特殊的景观进行全新视角、多种角度、创新形式的呈现,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在场感,使受众在空间的“沉浸式”游览过程中完成对历史场景的亲历与重温,不仅可以将受众逐渐消逝的历史记忆唤醒,还可以达成对整个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

  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在时间逻辑“退隐”到背后的同时,通过与图像、文字、历史叙事等的创新组合,在与受众互动中探索出一种新的空间逻辑,在信息传达和空间表现中形成新闻作品的空间叙事特色。

  结  语

  集创新性、沉浸式和交互性于一体的新华网5G“富媒体”新闻作品,通过与时间维度的创意组合,形成了特殊的空间叙事形式,在对这些新闻作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5G富媒体实验室在精品内容的打造上可以抓住以下四点:

  首先,在叙事内容选择上,要根据不同话题的传播效果做好议题的选择,诸如提升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突发事件等话题的空间叙事比例,探索不同的事件空间呈现类型。其次,在叙事方式上,要注重挖掘空间叙事的特色,将更多类型的故事性场景以更丰富的图像视野呈现给受众,打造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的时空统一方式和空间叙事模式。再次,在内容组织上,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图像、文字、镜头语言等的结合能力,提升新闻对事实的复现能力,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尝试将“富媒体”技术和更多的新闻题材类型结合,加深与其他机构、企业、智库等的合作,以不同的视听表达方式为新闻传播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最后,在品牌形象维护上,要注重打造“富媒体”新闻独特的空间记忆符号,保持对“富媒体”模块的维护和运营,提高信息更新的效率和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实现工作室品牌与媒介品牌的双赢。

  我国的“富媒体”技术仍在上升期,我们也要看到并注意规避“富媒体”带来的潜在风险,如XR技术增加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可能给用户带来眩晕感的副作用等。因此,未来的新闻媒介应谋定创新加务实,努力改善作品画面的分辨率、视场角等的视觉质量,选择更有意义的新闻主题,挖掘更有内涵的社会话题,提升内容叙事质量,推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富媒体+新闻”内容作品。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华社新闻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形成发展的贡献研究”(编号:2021BXW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磊.富媒体背景下海洋出版的SWOT分析和应对策略[J].出版广角,2022(01):65-68.

  [2]张晨,朝乐门,孙智中.数据故事叙述的关键技术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02):73+80+74-79.

  [3]董晓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2012(02):117-123+159-160.

  [4]黄海.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短视频的话语与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5):120-128.

  [5]玛丽-劳尔·瑞安.跨媒介叙事[M].张新军,林文娟,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310.

  [6]贺俊浩.新华社数据新闻的实践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28):20-21.

  [7]褚乐阳,陈卫东,谭悦,等.重塑体验:扩展现实(XR)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展望——兼论“教育与新技术融合”的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1):17-31.

  [8]龙迪勇.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0(07):24-40.

  [9][11]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19,458.

  [10]胡连利,陈婧薇.电视语境下传统文化叙事形态创新[J].青年记者,2019(15):69-70.

  [12]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0.

  [13]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09):39-53.

  (张梦玉: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晓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梦玉,王晓宁.新华网“富媒体”新闻作品的空间叙事解读[J].青年记者,2023(01):66-6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