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用户视角下的新媒体新闻界面

2023-03-31 08:59:4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武荣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推进,使新闻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当下的新媒体新闻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意义上平面的、静止不变的固态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推进,使新闻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当下的新媒体新闻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意义上平面的、静止不变的固态文本,而是进化为全程、全息和全员参与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新闻消费也呈现出实时、多维、交互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版面、页面已经难以承载新媒体新闻产品的各种功能,无法满足复杂多样的消费需求,于是一种信息交流接触和操作的基本平台——界面应运而生了。学界对界面的定义有较多的表述,本文更倾向于张佰明教授的定义:“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1]。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功能不同,新媒体新闻产品传播过程是双向的,因此“界面所包含的不只是作为物质载体以呈现媒介内容的显示器(屏),还包括重新界定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软件”[2],这一定义充分顺应了现代传播媒介即关系的理念。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增强了用户的主动权和参与性,没有用户的参与,新媒体的功能就不能得到正常发挥、优势就无法显现,传播效果也会打折扣。现代传播理念告诉我们,用户就是上帝,作品就是产品,产品必须通过用户实现效益。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创新产品的呈现方式吸引用户,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契合用户需求、组织新闻产品生产,是一条无可替代的捷径。因此,从用户角度考察新媒体界面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用户的视角,新媒体界面可以从想用、好用、有用三个维度确定设计原则。

  想用:界面应具备吸睛引流作用

  数字传播时代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信息的浩瀚海量,与信息短缺时代相比,传受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信息是稀缺资源,报纸、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曾经出现过晚报“一报难求”等现象。此时媒体在传受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受众想看什么都是由作为供应方的新闻媒体决定的,仅有的选择权就是报纸的几个版面、电台和电视的几套节目。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内容产品大大丰富,面对海量信息,用户拥有了足够的选择权,主导产品的主角从媒体部门变成了用户。只有用户接受了的产品,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容生产部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原来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易位,由生产者支配消费者变成了消费者选择生产者,用户趋于主导地位,新媒体还支持用户参与信息产品的生产。内容生产部门必须不断研究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内容产品是通过界面与用户实现联系的,用户首先接触的是内容产品的界面,界面必须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基于这一认识,新媒体新闻界面设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具备强烈符号感,提供辨识功能

  现代数字传媒产品不像平面媒体那样是单层的结构,一眼就能总览全部内容。它的结构有的是树状发散、有的是依次递增的,还有多重的超链接使结构更为复杂。无论一个App还是一个新闻专题,甚至一条新闻,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只有用户不断点击界面,才能获取下层信息,或者实现超链接。这一操作实现的前提,必须是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界面。因此,界面在用户的产品抉择中就起到了第一印象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关键性作用。界面必须是个性鲜明的,界面蕴含的信息量足以与同类产品相区别。界面要具备强烈的符号感,让用户一眼就能基本确定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产品。对老用户来说要有熟悉感和亲和力;对新用户来说要有信息重合面,能分辨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界面切忌缺乏个性特征,胡乱堆砌文字、图片和色彩等元素。同一个内容产品生产部门、同一个产品的内部,界面符号要尽量保持一致,具有统一性,不能随意变更。

  (二)富含情感色彩,构建共情氛围

  一个产品能不能激发用户的尝试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界面有没有与用户情感上的重叠点、兴趣上的趋同性。界面不是冷冰冰的操作按钮或点击点,而是共情的触发点、竞争的最前沿。好的新闻产品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注意力,并引发情感交流的欲望。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之所以能够引爆网络,就在于“军装照”可以勾起无数人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激发人们的尝试欲,产生共情效应。

  (三)引导内部结构路径,消除使用障碍

  新媒体产品不同于传统媒体产品,它的内容不局限于单一层级和一个平面,往往是多层、多维的。界面就像一本书的总目,能够让用户对内部结构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从而厘清产品内部结构,消除使用过程中的路线障碍,通过良性互动拓展传播空间。如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三等奖的获奖作品《大山深处的浙江人》采用“寻访·视频”“寻访·直播”“慢直播·深报道”三大块进行分类,使用户对下层结构一目了然,便于选择对应内容。目前一些新媒体产品的通病是内部路径不清,让用户找不到清晰的思路,无法引导使用者找到深入的方向。特别是一些产品过于随意,想到哪做到哪,给用户使用与理解造成巨大障碍,这是内容产品生产中要重点避免的。

  好用:界面应为“人-机-内容”的和谐结合体

  界面的功能繁杂,牵涉整体布局以及文字、色彩、视频、音频等多种元素,承担着人机交流的重任,技术因素占有比率也很大,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因此,要以人即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化繁为简,打造亲和易用的工具。“如果界面能响应人的需求并且考虑到人的弱点,那么它就是以人为本的。”[3]同时,界面还承担着各种技术手段的对接协调功能,通过实现各种手段和谐兼容,成为共同服务于人和内容的多功能平台。

  (一)构筑友善亲和的界面

  一个友好的界面必须具备让用户克服使用恐惧,消除烦琐心理,弥补技术缺陷的条件。数字时代的特点是内容产品多样,而人们使用场景和使用时间又不断碎片化,特别是在使用移动终端的场景下,高效获取信息是当下人们使用新媒体产品的首要诉求。这就要求内容产品的界面不应该是操作困难甚至是令人排斥的,而应是友好的、友善的。由于内容产品所面对的用户的学历、经历、能力往往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共性与个性上追求平衡。“由于人类注意力的有限性,设计者需要帮助用户减少心理操作和认知负荷,确保信息可以被清楚地识别;帮助用户减少错误选择的可能性,将用户实现目标的交互成本降到最低。”[4]所以直观高效、表意性强是首要选项,其次是趣味美观和互动感知体验,以满足多层次用户的要求。

  (二)实现不同媒介的兼容

  正如美国媒介环境研究学家保罗·莱文森所预言,媒介发展将偏向功能聚合的复合媒介。数字终端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如不同型号的移动终端、电脑终端),一方面为用户获取信息产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由于终端设备技术指标的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信息获取、共享的顺畅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碰到终端间不兼容的现象,这往往会造成内容产品效果被削减甚至无法呈现的问题。比如,一个移动终端上的产品可以用手指点击、滑动来浏览内容,到了网络PC端就会出现呈现不完全、不完美甚至无法操作的情况。笔者多次参加省级新闻奖评选,就碰到有些作品无法在投影仪呈现的情况,因而影响了评奖。同样的移动终端,还会碰到iOS系统与Android系统不兼容的现象。而就大部分用户而言,手头无法同时拥有两台不同系统的终端设备。因此,在整个设计中,就要考虑不同终端媒介间的兼容问题,界面要有在不同媒介间的自适应能力。

  (三)具备有效动态引导的功效

  新媒体新闻产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常给用户带来的困惑是总体把握难度大、深入路径难理清,有时就像进入一个迷宫,容易迷失其中。实践中我们确实经常会遇到一些层级较多、内部结构相对复杂的作品,层层打开后不知道如何回到自己想要回到的层级,找不到自己想回看的内容,产生误操作的概率比较大。界面的作用就是要化复杂为简单,直观展示逻辑关系,让用户觉得易于操作,实现在动态中引导有效欣赏的目标。如浙江县市新闻奖获奖作品《潮妹城铁西游记——跟着潮妹一起乘坐“海宁乡村共富号”》,以共富号列车运行路线为主线,一站一景,好似顺藤摸瓜,脉络清楚。同时,设计者设置了返程按钮,便于回看内容。

  有用:界面要促进用户体验最优化和产品效益最大化

  用户界面搭载于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是用户与互联网产品信息互动的—桥梁,承担着视觉吸引、信息传达、人机交互三方面的功能,是移动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需要的是结果和便利。他们看到的只是界面。就消费者而言,界面就是产品。”[5]界面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机沟通,实现双向互通,也即桥梁作用。然而它能够承担的扩展功效远不止于此。在实际应用中,优质的界面会对人与内容融合起催化作用,会对新闻产品价值提升起促进作用,会对共情体验和表达起激励作用。

  (一)强化内容:主题与形式的共振

  界面的有用性,首先体现在通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生共振效应,使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到强化和放大,有助于用户对内容的理解与接受,所以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要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最终就是为用户服务。如浙江县市融媒获奖作品《星星的孩子:美丽名字的背后》是反映世界自闭症日关注儿童自闭症的作品,其界面采用灰暗的色调、金黄的星星和多彩的儿童服装,形成了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封闭单一与现实世界开放多彩的较大反差,达到了深化主题、增强体验效果的作用。在界面设计中,特别要防止内容与形式的脱节,比如有些庄重、严肃的新闻就不能过度娱乐化,不能用过于轻佻类似游戏的形式来展示。

  (二)共情体验:理想氛围的营造

  共情传播是当下新闻传播的一个热门话题。众多新闻实践表明,共情传播对于提高传播效果作用非常明显。而共情的形成需要一个大的环境条件,即情境。情境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时空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境况和环境条件,包括所有事物或信息,它能够影响或决定个体的情感、情绪及认识、判断。[6]界面作为文字、图像、色彩等诸多元素的集合体,足以构成共情形成的情境,对于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获浙江新闻奖的H5作品《同行,鲁迅的红色朋友圈》通过展示李大钊、冯雪峰、瞿秋白、柔石等10余位鲁迅先生的红色朋友,揭秘了他们对鲁迅思想的影响,从而揭示了鲁迅成为“旗手”的必然。作品界面通过连环画、手绘、H5等多种元素激发共情效应,对人们理解鲁迅与我们党的至深友谊,启示人们认识鲁迅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三)拓展传播:互动效应的激发

  界面的作用不仅在于简单的信息交流,优秀的界面还要具备扩大传播效应的功能。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就参与主体而言,更多的参与者,尤其是跨国平台用户成功获得了新闻生产与新闻消费的赋能”。[7]在数字平台形塑新闻业的今天,专业新闻生产与多元化的社会领域、产业分工和社群组织相融在了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通过界面提供的评论、转发、参与等多种方式,使产品最大程度地得到传播与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效果不是来自信息,也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携带着信息、知识、技术的关系网络。”[8]关系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知识、情感、信任,以及由此构成的具有资源配置性质的网络成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在这方面不少新媒体新闻产品做了有益探索。如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寻找山水精灵》通过点击界面实现征集新闻线索、互动直播寻访过程、碎片化短视频实时呈现等功能,让用户寻找身边的精灵,上传图片、视频,发表评论等,不断充实内容,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互动,丰富了产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结  语

  想用、好用、有用三个方面是从用户角度对新媒体新闻产品界面提出的正面的原则性要求。当然,在新媒体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还要防止偏离用户的负面现象。比如,有的作品迷失于技术,包装过度;有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不协调,不利于用户对内容的理解;有的作品设计不够简洁易解,加重用户使用的精神成本,这些都是需要在实际生产中避免的。

  数字时代信息交流本质上是人们通过人机交互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人机协作过程中,界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新闻作品作为媒体融合条件下面向大众用户的信息产品,其界面必须以人为本,重构媒介与使用者的友好关系。界面必须以内容为中心,促进信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界面必须兼顾不同媒介特性,消除内容产品传播的技术鸿沟,辅佐用户更好利用媒介获取有用信息,最终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佰明.界面视域下的媒介权力与传受关系[J].现代传播,2011(08):141-142.

  [2]张佰明.以界面传播理念重新界定传受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9(10):27-31.

  [3][5]拉斯基.人本界面[M].史元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6.

  [4]夏玲.信息时代移动终端界面设计原则浅析[J].软件,2021(10):14-147.

  [6]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2021(06):47-52.

  [7]史安斌,朱泓宇.杂合化新闻: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青年记者,2022(04):12-16.

  [8]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2006(06):54-56.

  (作者为浙江省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高级编辑,原副总编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武荣.想用、好用、有用——用户视角下的新媒体新闻界面[J].青年记者,2023(01):75-7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