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在构思中调动“未知的已知”

2023-04-06 08:47:3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林

摘要:  在为一番要命折腾后未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释时,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一段著名的狡辩: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

  在为“一番要命折腾后未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释时,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一段著名的“狡辩”: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此外还有“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然而除了二者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亦即那些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他的意思是,伊拉克未被发现的武器,就属于“未知的未知”。

  辩解归辩解,但这种对“所知”的分类倒可以给人启发。伊莱·帕里泽在《过滤泡》中用这种分类框架批判过信息茧房,困在过滤泡中的很多人,本质上是屏蔽了很多“未知的未知”,回避了“已知的未知”,把“已知的已知”当成整个世界。帕里泽警告说,伤害我们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它们经常删除其空白点,把“已知的未知”变成“未知的未知”。这种有点绕的表述翻译得直白一点就是:如果缺乏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无知总是能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

  我这篇文章,不是阐释这三种分类,而是“接着讲”,谈第四种“所知”,在构思中调动“未知的已知”。我们不仅面对着“未知的未知”,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其实还有“未知的已知”,也就是“不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很多知识在我们身上是显性的,我们知道那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比如知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物理学常识、新冠疫情的最新消息,等等。但显性之外还有“隐性”的,阅读和经历中已经沉淀下来,但并没有变成显意识中“可以表述和随意使用的知识”,而是潜伏在意识中等待去发掘和表述,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知识”。构思的过程,就是充分地挖掘潜能积累,看见“未知的已知”,启动创造性思维,获得洞见。

  从知识论角度看,这种“未知的已知”就是迈克尔·波兰尼所说的“缄默知识”。所谓缄默,就是“潜在的无法清晰表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缄默知识的宣言是:你知道的永远比你说出的多得多,你能说出来的远远少于你所储备的。缄默知识有以下五个特点。其一,默会性: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需要去挖掘和整理。其二,个体性,它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只能具身地言传身教,不能通过常规形式进行传递。其三,非理性,更多是通过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其四,情境性,它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的,在特定情境中才能激发出来。其五,偶然性与随意性,似乎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需要沉浸中的灵感火花。这种“无法言传却心中洞明”的知识,很像庄子在《天道》中所说:“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就拿我来说,当媒体评论员20年,教书10多年,身上应该是积累了诸多关于评论写作和教学的缄默知识。很多评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想到那种角度,这就是知识涵养所塑造出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具体包含哪些知识,我自己并不知道。评论教学也是如此,在讲课或讨论过程中,进入某种兴奋状态时,经常会有超常发挥,讲出很多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方面,产生很多让自己激动的火花,这可能就是缄默知识在激情和灵感飞扬中受到触发,喷薄而出。写作进入状态,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演讲进入状态,出口成章,神采飞扬,兴奋迷醉,让潜意识和前意识中那些“未知的已知”显现出来。

  构思,就是一种对知识的调动和调用最好的构思,就是能把自己的所知全部调动起来,接通脑子里的神奇电路,形成碰撞,让思维达到最活跃状态、知识互相连通、产生新创见的过程。思想的阀门打开,才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跳出俗套,有创造性见解和流畅的写作。我构思的习惯,就是沉浸,沉浸到那种与写作主题契合的情境中,静思默会,形成“联想式致知”,情境性、默会性、个人性的缄默知识才能浮现。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曹林.在构思中调动“未知的已知”[J].青年记者,2023(03):1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