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大先生”的科学光芒与人格魅力

2023-04-18 14:18:3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  第一眼看到北京卫视新近推出的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竟有一种穿越之感,想起了45年前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当年的全国

  第一眼看到北京卫视新近推出的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竟有一种穿越之感,想起了45年前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前,陈景润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哥德巴赫猜想》出版时的洛阳纸贵。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家的媒体地位和形象,是社会风尚和社会变革的风向标。

  《大先生》中的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大”——院士级的顶级科学家,首先登场的是古鸟类学家周忠和。他带领年轻的“未来团”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走进了北京西部的大山里,挖掘和讲述距今数百万年前“地球霸主”的真实面貌。这时,电视节目的呈现优势显现:引人入胜的科学疑案,冷门有趣的科学知识,感人至深的科研故事。于是,以声光电见长的电视有了形而上的味道:看似缺乏现实意义的古生物研究到底有什么用?人类进化的最终方向是什么?亿万年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科学家追问世界的特有方式也变得顺理成章并充满视觉冲击力: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在学术研究中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发展、探索精神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激发新的科研动力,这是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的结合点和动情点。关于这一点,《大先生》第二期出场的纳米能源领域奠基人王中林院士的人生故事具有代表性。从一个农家子弟到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大学生,从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到登上国际讲坛说流利的专业英语,王院士的人生道路诠释了科学精神的本质——用人生丈量科学的尺度,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看似运气使然,实则天道酬勤,这些人们并不陌生的金句,在《大先生》里都化作活生生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先生》的“未来团”中,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博士,还是一脸稚气的小学生,他们都不是陪衬,节目传达的是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曾几何时,祖国的花朵遭遇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学”忽悠,影视的传播氛围也一度被选秀类的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所笼罩,“奔跑吧”“去哪啦”的明星和星娃招摇过市,再有“富二代”“星二代”的“出名要趁早”式的炫富,而流量明星在机场受到粉丝重重围堵、大科学家无人问津的场景也不鲜见,所有这些乱象让有识之士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感到深深的忧虑。

  也因此,《大先生》以“逆行者”的姿态让人眼前一亮——秉持电视“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立足于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在传递文化精神、普及科学思维的精彩视觉呈现中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新时代的媒介环境而言,科学家走上电视的星光大道不能局限于重大节日的应景,而应当常态化、多样化。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ChatGPT“抢饭碗”又把人们吓到了。也难怪,这些年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把大家整得眼花缭乱,六神无主。其实,ChatGPT却显得很淡定,它的回答是:“我创作的作品,虽然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人类的创作思想和情感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这已经足够了。而《大先生》也在无意中又一次昭示出这样的真理:“人类的科学探索永远有独创和原创的位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是天道酬勤,更是人间正道。”

  我们需要反思的恰恰在于:为什么我们这个行业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抗击打能力如此脆弱的病根儿在哪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仅仅是指农业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时统宇.“大先生”的科学光芒与人格魅力[J].青年记者,2023(05):1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